为了对选必1的封面图像进行阐释,查找了一些资料,进行了有序的辨析,但始终都不得要领。而对于选必1封面图像到底是不是《宋人科举考试图》的众多疑问,“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封面采取了迂回的策略,一方面继续选用图像,另一方面略去了文字注释”,这就让这幅封面图像更是模棱两可,让读者更是如坠云里雾里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当最后读到了赵剑锋老师老师的文章《还原的本来面目——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封面图像考释》后,一切都豁然开朗了。原来选必1的封面图像果然是不是《宋人科举考试图》,而是张居正编撰的《帝鉴图说》中的“召试县令”图。
赵老师的解读,先从五个方面去阐释选必1封面图像为什么不是《宋人科举考试图》,接着说到,选必1封面图像到底是什么:图像出自哪里?具体内容是什么?还有一张相仿的经常被误用的图像又是什么?最后说到教训及建议,可谓有理有据,层叠递进,论从史出。
赵老师的文章刊发于《中学历史教学》2023年7月刊。
很多朋友留言,给我解释说,黄牧航教授在“黄牧航的书斋”中也已经对选必1封面图像进行了甄别,结论如赵老师的一样。试着搜索了一下黄教授的文章,见于公众号“黄牧航的书斋”2024年5月29日,题目是《读图心得(五):一幅在使用中几乎集体翻车的图片》。
黄教授在其文章中就提到了:
如赵海明老师的《的质疑与探究》(《中学历史教学2019年第三期》)、赵剑锋老师的《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封面图像考释》(《中学历史教学》2023年第7期)等。(赵剑锋老师文章的标题是《还原的本来面目——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封面图像考释》)
可见黄教授的文章要迟于赵老师的文章。且不论迟早,黄教授的文章开章明义,说到众人在用图像信息时“几乎集体翻车”,于是乎,列举了一些“翻车”的案例,不乏一些专著文章,进而点明,选必1的封面图像就是《帝鉴图说》中的“召试县令”。
黄教授提到了他的三个新想法:
第一,找到了张居正如何使用此书的史料。可谓追本溯源。他查阅了《辑校万历起居注》,用鲜活的史料证明,当时张居正就是用这个“召试县令”的故事“告诫万历帝要重视吏治,要做到赏罚分明”。
第二,思考此图被误用的原因。《帝鉴图说》的版本很多,最早的无疑是黑白线描画,但也有彩绘图,望文生义,自然也就有望图生义,“一群人坐在一起鞋子就被认为是在科举考试,这属于望图生义的思维误区”。
第三,思考此图在教学中的使用方法。“《帝鉴图说》中的图片相当于今天增加儿童阅读兴趣的绘本读物,本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图册…………拿着《帝鉴图说》中的图片来讲历史,无异于拿着《三国演义》连环画来讲历史”。
非常明了的考证。也就讲明了在历史教学中,一定不能“望文生义”,也不能“望图生义”,一定要认真甄别史料真伪,一定要辨析史料的来源,一定要遵循史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才能在教学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去伪存真,以史为鉴。
那么,赵海明老师的文章又是怎样“质疑与探究”的呢?手头并没有2019年《中学历史教学》第三期,好在知网可查。于是,下载了赵老师的文章,进行学习,研究,看他是从什么角度去“质疑与探究”的。
赵老师说在上部编本《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北宋的政治》一课时,介绍北宋的科举制度,并附有彩绘的《宋人科举考试图》,学生对于图中人物衣着华丽,制式官化,纪律松懈,一点不像在参加大型的科举考试。
翻开案头2016年11月第1版的部编教材,找到第28—32页,发现并没有这样一幅插图,只不过案头的教材是2023年12月山东第7次印刷,是不是后来在印制中,将这幅图像史料删除了?不得而知。
且看赵老师的文章。学生提出疑问后,这是正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
第一,拓展信息互补。赵老师寻找了好多的史料,与学生一起研读,从衣着白色、“依榜就坐”“间隔就坐”等等,用详实的史料信息推翻了这幅插图史料并不是《宋人科举考试图》。
第二,解读具象信息。赵老师引用了南京大学陈仲丹教授关于图像史料的研究方法,继续对图像进行解读,提到门口站的人,考场外的人的神色表情,考场中的站、做姿态,进一步说明这幅插图史料不是《宋人科举考试图》。
第三,原是张冠李戴。一位台湾籍的学生提供了线索,得出此图是《帝鉴图说》,从而引申出各种版本,进一步解说《帝鉴图说》。这幅插图史料的本来面目终于浮出水面。
赵老师的文章刊发于2019年《中学历史教学》第3期。
如此,一幅教材插图,到选必1的封面图像,图没有变,考证的角度却不一样,最后得出的结论确实一致的。这就是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的体现,同样史事,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最后去伪存真,辨别真伪,终于真相浮出水面,张冠李戴也罢,误用也罢,终有真相大白的一刻。
历史的学习过程亦是如此。以唯物史观为诸素养达成的理论保证,以时空观念为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以史料实证为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以历史解释为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以家国情怀为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