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浅淡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浅淡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浅淡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要求,史料渗透到了历史学科的多种考试之中,包括中考、高考,而且史料被运用于历史考试的几乎所有题型之中,其中包含了材料解析题、选择题、问答题

浅淡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浅淡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四川省仁寿县汪洋镇初级中学 李莲君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要求,史料渗透到了历史学科的多种考试之中,包括中考、高考,而且史料被运用于历史考试的几乎所有题型之中,其中包含了材料解析题、选择题、问答题,甚至活动探究题等题型中。

历史试题中运用史料,使所考内容不再限于课文知识的记忆,还要求更高层次的理解与分析。这就给我们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多下功去解释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培养学生发现并能说明史实与史实之间的关联性,提高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从而学会辩证的、全面客观的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使我们的历史教学不再是只让学生只记住一种答案或者某种权威解释,更要让学生去阅读史料,查阅各种文献,介绍各种说法,解释各种观点,让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敢于质疑的人。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该如何运用史料呢?

一、认真阅读史料,全面理解含义

阅读材料,理解含义,首先要让学生读懂史料。中国古代的史料,往往有难懂的字、词和典故,学生读起来有困难,那么教师就应该给出正确的读音,适当讲解。如: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于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北史》。这里教师对魏主、北语等讲解,并对北魏孝文帝当时为什么会如此改革加以讲解,帮助学生认读史料。

二、适当补充,拓宽视野思路

教科书篇幅有限,有些材料没有完整地摘引,那么我们在教学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就需要适当增加内容。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课本中只有迁都,改用汉语,穿戴汉服,改汉族姓氏,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等。如果教者能围绕这个历史问题,给学生补充当时的史料。如,《魏书·高祖纪下》,(太和十八年,革衣服之制。)拓拨(皇族)—元姓,独弧—刘姓,尊孔子。孝文帝迁都后,立即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孔。太和十九年……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於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通过适当补充,多角度地为学生展示历史问题复杂的一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使他们逐渐学会对历史人物、事件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使课堂内容不再是枯燥的条款,不仅丰富,而且更具有说服力。

三、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能力

教师围饶教学目标和要求,设计一些高质量、有坡度、有思维性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设计的问题要与史料有密切的关系,不能让学生不看史料就从教材中找到答案。同时问题要有适当难度和趣味,启发学生思考知识迁移或者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如材料:郑和与哥伦布首次远洋航行对表

浅淡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提问:有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明朝的航海家郑和。依据史料指出郑和被称为“世界海洋第一人”的理由有哪些?通过使用材料和相应的设问,使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照搬照抄,复述课本的教学传统,更能增加学生对历史的真实感受,给学生以时空穿越,回到那个历史年代,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使课堂更具有活力和时代气息,从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促进历史思维的发展,避免死记硬背,增强历史感、责任感,养成探究历史的习惯和能力。

上一篇: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处方药说明书和标签管理的通知
下一篇: 平田茂树谈日本宋史研究的最新动态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