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实录》编纂与明代史学的流变营未'拜宜2010明朝没有起居注制度,只能临时征集资料修纂实录。明实录编纂所用资料,主要向中央各部与地方征集。地方资料的采集前后有所变化。前期,朝廷直接选派办事进士下各省征集资料;隆庆以后,改由各地提学负责史料征集。地方征集史料一般要设立史料采集机构,严谨者会订立一些采集凡例。万历以后,由于建立了起居注与六科章奏制度,出现了邸报,实录编纂以朝廷积累的史料为主,对征集地方史料的依赖性有所下降实录实际是帝王编年史,所以政府活动史色彩更为明显,人物的入传是得到政府认可的"忠孝节义"人物。翰林诸官在实录记载中占了优势。实录记载视野的局限性,正是政府史与民间史,国家史与社会史视野不同之处。嘉靖之前。实录只在皇宫内小范围流传。。从嘉靖开始,明实录有所传抄,向外传播。晚明实录的向外传播。促进了-'-3代史纂修的发展关键词1明实录四库全书明代史学[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0)05—0106—09关于《明实录》编纂的研究,粗的线索已经弄清,但一些更为细化的东西,尚待进一步发掘史料加以丰富。明人留下的巨量文集中有不少关于《明实录》编纂的材料,能大大加深《明实录》研究。
本文拟以《四库全书》明人文集材料为主,探讨《明实录》编纂的几个问题。同时想在理论上更上一层楼,将《明实录》编纂放到传统国家史学平台上加以考察,从而发现一些前人不曾注意的因果现象。,记注制度的阙失与实录资料的征集唐宋元时期,政府修实录,似乎很简单,由起居注,时政记而日历,自然编纂成实录。薛(1558—1634年)称:"窃照国家之正史,取裁于累朝之实录;而实录之典故,又取衷于每年之纂注。起居注与六曹编纂,即实录之底草,实录又正史之成案也。故必实录慎而后正史当,纂注详而后实录备。若弗备,则无从加慎也。"I1l(眷由此可知,纂注是实录之"底草",实录是正史的"成案"。所谓纂注,就是起居注与时政记一类作品。然而,明朝的情况却不一样。明朝的起居注制度,自洪武中叶以后就已经逐步废弃了。以后。大臣们屡屡要求恢复,朱元璋的子孙们均不敢破祖宗定下的规矩。圆(F69-74)没有起居注,只能临时征集档案修纂实录。王世贞(1526—1590年)称:"故事,有不讳,始命内阁翰林臣纂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实录修纂与中国传统史学流变"子课题"明实录编纂与明代史学流变"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钱茂伟,宁波大学历史系教授(浙江宁波,315211)。
详参谢贵安的《明实录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与《中国实录体史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等。笔者曾在《晚明实录编纂理论的进步——以薛三省(实录条例)为中心》(《学术月刊》2005期)作了有益的尝试1O6_修实录,六科取故奏部院咨陈牍而已,其于左右史记言动阙如也。"_3l(卷加张居正(1525—1582"迩者纂修世宗,穆宗实录,臣等祗是总裁,凡所编辑,不过诸司章奏,稍加删润,括成篇。至于仗前柱下之语,章疏所不及者,即有见闻,无凭增入。是以两朝之大经大法罔敢或遗,而多所未备,此皆史官职废致然也。"(由此可知,明朝实录主要根据政府各部档案编纂而成。那么,明朝政府所修实录所用材料是如何搜集的?中国是一个由政府自上而下组织起来的国家,政府行为的特点是,旨意的传达,由上而下,一级级下发;执行的原则,则是由下而上,逐级上报。修史与其他政府活动在本质上是相似的,往往由上面下发文件,下面逐级上报资料。政府机构主要南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组成,所以,明实录编纂所用资料,也主要由两大块组成。是中央各部资料。"窃照累朝纂修实录,皆移文在京各衙门修辑事件文册。送馆参订,以备六曹编纂之所未备,此成例也。
"[11。成化初年修《英庙实录》,"命各部采摭事当纪载者,为书上之"。}5l部尚书陆瑜(1409—1489年)将此任务交给了何乔新(1427—1502年)。何乔新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交给史馆。弘治初年,纂修《宪宗实录》,周轸"以文学被选,采辑在户部者以进"。[61【卷"万历初年,张居正主修《隆庆实录》,要求各衙门查点史料,送史馆采用。[71(P331)向各部门征集史料,最大的困难是各部不配合。虽然"各衙门案牍收藏有库,典守有人",[81t因为实录编纂不涉及各部门利益,所以各部门配合不积极。《神宗实录》文册的编纂就遇到这样的难题。天启三年(1623年)前后,翰林院臣钱象坤,周如磐已经移文,要求各部门提供文册。结果两年过了,文册编纂仍无动静。"盖各衙门直视纂修为史局之事,不关其职掌,故了不经意若此。"[81(此议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得旨,会典全据实录,纪载宜详,各衙门文册着速付史馆,以备采择,不得推诿误事"。嘲[卷甚至皇帝亲自出面催讨,如宣德元年(1426年)四月,宣宗御奉天门,对行在礼部尚书胡淡日:"纂修实录,国家重事。自古帝王功德传之万世,只凭史书。祖宗以来,多有德政在天下,皆须纪载。
今内外诸司,尚有未奏来者,是不体朕心,尔礼部移文趣之。"由此可见各衙门拖沓现象之严重。其次,由于人员素质及重视程度不同,各部搜集到的资料质量高低不一。李贤(1408—1466阅读何乔新送上的稿子后,大加称赞说:"纪实而饰以文,视诸司惟誊吏牍者,大不侔矣。"【5l此功而迁为本司郎中。这里反映的情况是,大部分资料汇编仅抄录公文而已。像何乔新提供的稿子既纪实,又作了一定程度的润色,已经是相当不错了。其三,内容无关国家大计。嘉靖初年,陈寰(1477—1539年)以检讨与修《武宗实录》。陈寰看了各部上交的材料显然不满意,称"迩者,采尚书故实上六馆。此不过从牒囊中探得之,何关人主大计?即翰林臣胪列,具员耳。今以为宜复古左右史,记言动,秘燕之间,备列彤管,亡令他日熬爽国是"。[91(卷"这里反映的是,要求通过记录核心人物皇帝言行而不是六部陈档了解一个国家的大计。要求以皇帝为中心,正反映出中国政治的皇帝专制现象,这是政府史,国家史的必然要求。二是地方各省资料。地方资料的采集前后有所变化。大体说来,隆庆之前,朝廷直接选派办事进士下各省征集资料。洪熙元年(1425年),礼部以修《仁宗实录》,"移文南北二京各衙门,及遣进士陆征等分往各布政司暨郡县,采求史迹,类编文册,悉送史馆,以备登载"。
弘治初,"首诏史臣,修先皇《明宣宗实录》卷16,宣德元年四月庚辰,也见(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卷3《纂修之训》,《四库全书》文据天一阁藏《正德六年进士登科录》,陈寰"年三十五年,十一月十八日生",则成化十三年(1477卒。1994年发现的陈察(1470—1552年)撰写的《亡弟原大圹志铭》(周太公等《常熟新发现文征明书陈寰墓志铭》,《东南文化》20O0嘉靖已亥三月廿七日卒。……生成化丁酉十一月十八日,享年六十有三",也证明了以上推理是aY-确的,证明《正德六年进士登科录》是可信的。《明宣宗实录》卷5,洪熙元年闰七月壬子,吴晗《记明实录》引用此段,可能是版本不同,文字上出入很大。 如"各衙门"作"衙门","陆征"作"陆俨","以备登载"作"以凭登载"。。 107—帝实录,礼部请遣进士若干人,分诣各省,采集事之当录者,以备参阅。"(卷"唐祯 (1458—1507 负责浙江,"君悉心搜访,其所纂辑,视他省独精详,诸公称之"。Il1】c卷"正德初年," 当修孝宗实录,采 故事,诸繇高第选驰,传行郡邑"。新科进士张文麟(1482—1548 年)负责浙江采访工 作,"还上 事,太史多所称,遂擢刑部广东司主事"。
[91 徐朝仪负责池,庐诸郡实录采访。"皇上勒 礼部,采辑 中外事迹。修先朝实录,礼部请简有学行进士,分遣天下。于是,永康徐朝仪使池,庐诸 琮(1471—1524年)"遣纂修湖省《孝宗实录》,归拜青田令",由此可知,他被派遣到 湖广搜集史料。 直隶各府则是直接派人搜集资料。这些使臣们到地方搜集资料,一般要设立史料采 集机构。各省采 访史料的使节到各省以后,各省地方要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史料的搜集工作。"河南 属,独以归君(施文显)。君寓相国寺,合诸郡所上,督诸生数十人校录而笔削之。编成,论者谓有史 体"。ll3I(卷'施文显(1435—1508 年)就是负责河南史料总纂的人,他坐在相国寺里, 指挥几十个诸生, 对征集来的史料进行校录,做了初步的编纂。河南一个省的实录史料后期加工就动 用几十人,可以肯定 史料搜集的牵涉面是相当广的。宣德十年(1435 年),"上命进士黄某纂修实录,以(杨) 郡总裁。实录成,郡守蔡锡以(杨)舆明《春秋》经,荐授惠安训导"。[141【卷由此可知,地方的实录采 编机构设置,以郡为单位,聘请郡中懂文学掌故之人担任实录总裁。最后,各郡上报 材料,集中到省。 省里也会派专人,负责整理。
进士征求史料的时间不长,如《苏州府纂修识略》前所 附公文,"定限八 月"内完成。严谨者会订立一些采集凡例,如嘉靖初年纂修《武宗实录》,差进士访 求事实,苏州府派 杨循吉(1458—1546 年)主持。杨循吉擅长修书,修成《吴郡纂修实录志》一册。何 良俊认为"其立 例皆有法……倘修实录,其凡例据以为式可也",(卷。可以成为地方实录史料征集的 样本。《苏州 府纂修识略》卷首所附公文与田艺蘅(1524 文事》所附纂修实录公文,是目前所见地方纂修实录的公文,分别代表了前期与后期不同风格,值得重视。 因派人到地方采访史料留下了不少送行的诗歌及送序。弘治初年,进士王元聘到山 东分采实录,朋 友程敏政作诗曰:"博采遗芳纪圣功,羡君分命及春风。青云早步儒冠右,画舫遥乘使 节东。礼乐化行 周册在,典谟书出鲁堂空。归来史局分张处,定数何人笔最工。"【卷"进士萧璇赴广东 纂修实录。朋友 诗日:"先帝弃万方,泣涕穷遐埂;神化岂不显,所贵在摩编。闽山接岭海,桑梓遥相联; 驱车迅行迈, 不辞路险瓣。丹青绘日月,意象在笔先;春秋有微义,仰看续前篇。"(卷有人去贵藩聘 修实录,"纷 纷簪组满江湄,袅袅东风吹鬓丝,春草绿波南浦路,轻尘细雨渭城诗,投荒万里愁无 伴,倾盖片时逢故 知,丽泽此行知有益,子云识字喜多奇。
"'沈进士到浙江,朋友诗日:"远持使节下钱塘, 科目人 才自异常,造化功能劳采录,山川人物仰辉光。满船明月吟边趣,夹道梅花到处香,指 一'博采遗芳纪圣功",应是实录编纂的核心目标所在。隆庆以后,改由各地提学负责史料征集工作。隆庆元年(1567 司提督学校佥事林大春(1523—1588 年)上疏:"为照先朝纂修实录,例差办事进士往各处采取 事迹。近因进士俱 已选授,是以拟差职官。今职官又无应差人役,当另行议处。臣查得各处提学官,职专 文学之司,兼有 据《明故信阳州知州进阶奉政大夫施君基表》,"年五十二始官许州,八年,之信 阳……年七十四,以疾卒",复 据雍正《河南通志》卷 32,34,成化二十二年官许州同知,弘治七年任信阳知州,可 推出施文显生年与卒年。 (李祥耀:《杨循吉研究》,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 2007 年博士论文。一般作 1456 —1544 (此事记载有出入,何良俊认为是嘉靖初年修《武宗实录》,聘杨循吉为总裁,编纂成《吴郡纂修实录志》。此说 所继承,而《四库全书总目》巷53《苏州府纂修识略》,则认为是正德元年修《孝宗实 录》。聘杨循吉为总裁,编纂成《苏州府纂修识略》6 卷。今查《日本藏中国珍本古 籍》本《苏州府纂修识略》,前有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