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元代散曲: (1) 含义:用 口语白话 写成,直白地表露作者的内心感受或生活体验与追 求; (2) 艺术特点:(1)用口语和白话写成;一泻而下,一览无余;靠风趣、讽 刺取胜;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但又不乏文采; (3) 周德卿(清)《中原音韵》概括其特点为“ 文而不文,俗而不俗 ”“造 语必俊”。
2. 隋树森所编《全元散曲》,是迄今为止收录最为完备的元散曲总集,书中所 收散曲作家,有姓名可考的二百多人。
3. 元散曲形式: (1) 小令:“叶儿”,最简单,相当于诗的一首,词的一阕; (2) 套数:曲调复杂,篇幅宏伟,若干支曲子组合在一起; (3) 带过曲:同一调组成的两三个小令连在一起。明人朱权在《太和正音 谱》中提出 “杂剧十二科” 之说, 神仙道化列首。
4. 元散曲前期:豪放派(大都);后期清丽派(杭州);
5. 关汉卿散曲主要写男女恋情、自适情怀和自赞自嘲地抒写自身感受的,如 《四块玉》《一枝花》。豪爽而带老辣,富有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激情,对世 事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常表现出诙谐的个性,如《一枝花*不伏老》。
6. 王和卿,现存小令 21 首,套数 2 套及部分残曲。“滑稽挑达”的性格在散 曲作品中表现得很充分,也成为他作品的风格,如《醉中天》[咏大蝴蝶];
7.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中最著名的篇章,被誉为“秋思之 祖”。
8. 乔吉(元代散曲清丽派的宗师) (1)乔吉,元后期著名杂剧作家,也以散曲名世,《水仙子》[寻梅]。 (2)其散曲风格清丽雅正,注重字句的锤炼与音乐的和美,内容多表现厌世情 绪。 (4) 与张可久并称,是元后期散曲的主要作家和清丽派的代表。
9. 张可久,《小山乐府》,元人留存散曲最多的作家,与乔吉并称元散曲两大 家。
10. 南戏早期的作品:《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 身》、《小孙屠》-元代)
11. 南戏中后期的作品:最著名《琵琶记》-高明 “四大戏文”:[选择题]《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12. 高明,剧作《琵琶记》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称《琵琶记》是“南戏之 祖”。
13. 话本小说分类 一是烟粉类 :男女爱情 二是灵怪类 :神仙妖怪 三是传奇类 :奇人奇事 四是公案类 :断案故事
14. 讲史话本的依傍史实与艺术虚构(历叙史实,杂以虚辞) 《三分事略》和《三国志平话》:演述魏、蜀、吴三国故事,具有鲜明的拥刘反 曹倾向,故事情节显示出传奇色彩。 《武王伐纣书》:正史+不少荒诞的情节,进行了光怪陆离的描绘,质朴中蕴风 趣,荒诞中有情理。 《秦并六国平话》:穿插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焚书坑儒等故事。 《前汉书平话续集》:刘邦统一天下后,吕后杀韩信等事,较接近史实文字也质 朴。 《宣和遗事》:北宋末南宋初的一段史事,所述梁山泊事,对后来长篇小说《水 浒传》有重大影响。
15. 元代前期的诗文:时期 诗人 特点、代表作 元代 前期 耶律楚材 超拔、雄豪、绚烂、温纯;《西域河中十咏》 郝经 苍浑奇岖,《甲子秋怀》,散文擅长亭台记与碑志传 刘因 由金入元,元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戴表元 诗富有唐诗风味,主张:“酿诗如酿蜜”、 “无迹之迹诗始神”、“清华奇秀之气” 赵孟頫 诗风转变关键人物,表现故宋宗室的黍离麦秀之感
16. 元代中期的诗文: 时期 诗人 特点、代表作 元 代 中 期 姚燧 闳肆该洽,自然流露,有西汉风。 虞集 “元诗四大家”之首, 诗文集《道园类稿》。 论文追求平易正大,论诗追求“至清至和” 揭傒斯 最擅长五言诗,被称为“五字长城” 黄溍 “擅一代之文章,为诸儒之规范”。为文追求平中见奇,能寓雄肆于醇雅。 “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揭傒斯、范梈。
17. 元代后期的诗文: 杨维桢:铁崖体,《铁崖古乐府》;萨都刺,成就最高的少数民族诗人之一。
18. 罗贯中,元末明初人,名本,号湖海散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献身于通 俗小说创作作家,所作的《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古代 成就最高的长篇历史小说,素材来源于三个系统:正史、讲史 和戏剧。
19. 《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刻于嘉靖刻本
20. 余邵鱼的《列国志传》、逐圣邻的《大唐秦王词话》、齐东野人的《隋炀帝 艳史》、袁于令的《隋史遗文》等。[受《三国演义》影响]
21. 《水浒传》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长篇章回小说 《水浒传》的版本比较复杂,可以分为繁本和简本两个系统。 繁本《水浒传》最早的版本是高儒《百川书志》著录的《忠义水浒传》(嘉靖刻 本) 明末金圣叹将繁本《水浒传》中的 120 回“腰斩”,称为 70 回本,成为后来最 通行的版本。
(二)主观题
1. 马致远散曲的创作特色: (1)马致远的散曲多写隐居生活,描写自然景物和游子漂泊,表现愤世和厌世的思想。 (2)曲词老健、疏放、宏丽,成为曲中豪放派的代表。 (3)散曲中表现超然出世、与世无争、旷达恬退、及时行乐等主题,写自己隐 居的作品较多。
2. 张养浩散曲创作的艺术特点: (1)带有政治批判色彩,显出沉郁的风格,语言比较质朴豪放。[选择题] (2)对社会和官场的讽刺,深于世故的锐利;赞美田园生活的平静闲适,真挚 亲切。 (3)把咏史怀古引入曲中,写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4)创作较注重立意和构思,意境风格近于诗,而于声调格律不太重视。 (5)以诗入曲,略像宋代小诗,有奔放浩荡的气韵,如《潼关怀古》。
3. 张可久的散曲特点:[简答] (1)内容宽泛,反映现实并加以讽刺; (2)多写吊古伤今作品,表现对闲适的不满和无奈的心境; (3)多咏物写景、闲适游冶,清丽可喜; (4)注重形式格律,雕琢字句,追求诗词般的典雅,少用俚语俗语,由俗反 雅。
4. 、南戏 (1)也称戏文,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所谓南曲,是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的。 (2)南戏早期的中心在浙江温州一带,被称作温州杂剧。温州唐代为永嘉郡, 故又称永嘉杂剧。 5. 杂剧和南戏的区别:体制上 四折一楔子,篇幅紧凑 没有固定出书,长短自由 唱和上 一人独唱,一唱到底 多角色可独唱,对唱,合唱 宫调上 一个宫调,一韵到底 不同宫调,可以换韵 开场上 没有 有,一般两阙词 角色上 旦、末、净、杂 生、旦、外、贴、丑、净、末 音乐上 在诸宫调基础上形成 东南沿海一带民歌基础上形成
6. 《荆钗记》艺术特色:“以情节关目胜”,情节结构精巧,戏剧性强,戏剧 冲突层层展开,很适合舞台演出。其曲文也达到了较高水平。
7. 《白兔记》:“词极古质,味亦恬然,古色可挹。”富有民间文学的特色,文 字上质朴通俗。 8. 《拜月亭记》运用误会巧合的手法,使得关目奇巧而颇见匠心。出人意料 又在情理之中,加之曲文本色自然,贴合人物身份和性格,有较强的感染力。 ——李卓吾评 “首似散漫,终致奇绝”
9. 《杀狗记》曲文俚俗,明白如话,但艺术上显得比较粗率。
10. 《琵琶记》的戏剧结构特点 (1)采用双线交错(苦乐交错)的结构手法: 一条线是蔡伯喈登第; 另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苦守。 (2)脉络清晰,强烈的贫富对比,也使观众把同情集中到赵五娘身上。
11. 《琵琶记》的蔡伯喈形象塑造 (1)写作意图:宗法伦理道德。 (2)为了把蔡伯喈塑造成“全忠全孝”的形象:[选择题] “三不从”(辞试父不从,辞婚师不从,辞官君不从)、 “三被强”(强试,强官,强婚) 蔡伯喈的一切作为都是身不由己,是遵从父、师、君之命。
12.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1)人物塑造:塑造了赵五娘这一吃苦耐劳、淳朴善良的中国妇女人物形象; (2)采用“苦乐相错”(双线交错)的结构手法;[选择题] (4) 曲辞也颇富表现力。
13. 话本 (1)古代“说话人”说话的底本; (2)宋代分“说话四家”,即“小说”、“说铁骑”、“说经”、“讲史书”。 (3)现在见到的宋元话本,基本上是“小说”和“讲史”两家。
14. 话本小说的艺术特征 (1)体制形式是结合市民听众需要而创造出来的, 其结构一般由题目、篇首、入话、头回、正话和篇尾六个部分组成。[选择题] (2)叙述方式符合一般大众的欣赏习惯, 即连贯叙述,故事性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带有悬念和巧合,所谓无巧不成 书。 (3)使用大众能理解的白话进行演说,以生活化的语言代替书面语言。 元人话本小说中艺术水平较高的是《宋四公大闹禁魂张》[选择题]
15. 平话:[了解] 元代的讲史话本多标名为“平话”; “平”还有评论之意,说话人讲述历史故事时往往加以评说; 平话大多根据各种正史、野史和民间传说改编而成。
16. 讲史话本的艺术特点: (1)平话大多根据各种正史、野史和民间传说改编而成,浅显的文言和白话并 用,其间穿插诗词,把庞大复杂的历史事件编成情节连贯的长篇故事。 (2)曲折生动,文词却比较质朴,只交代大概情节,不做过细的描写,具有提 纲性质。这便于说话人登台献艺时,根据各自的演说才能去发挥或增减。
17. 铁崖体(杨维桢) (1) 着意学李贺,追求新奇。 (2) 排斥律诗追求古乐府,以写乐府诗为主。
18. 萨都刺诗文艺术风格: (1)元诗中,以宫词得名,风格以裱艳著称《芙蓉曲》; (2)敢于直面现实的诗人,如《鬻 yu 女谣》。
19.《三国演义》的内容和思想倾向[1904 考过] (1)表现了“明君贤相”的社会理想、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强调了人才的作 用, 并且表现出浓厚的历史沧桑之感。 (2)《三国演义》还强调了“义”的道德价值,始终以“义” 作为描写和衡量 人物的重要标准。[选择题] (3)《三国演义》相当全面地展示出汉晋之间政治、军事斗争的广阔性和复杂性, 保持了历史现象的具体生动的特性,一度被视为“绝好的历史教科书”。 (4)继承宋代以来以蜀汉为正统的看法,表现出强烈的“尊刘贬曹”的倾向。
20.《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论述] 《三国演义》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 (1)《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 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 “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 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 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2)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 ①细心穿插,巧于构思。 ②于史无征,采用传说。 ③本末倒置,改变史实。 ④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⑤妙笔生花,善于铺叙。
21.《三国演义》的人物特点 ①小说善于运用层层皴 cūn 染的手法。 ②还善于运用传奇色彩极浓的故事和生动的细节塑造人物。 ③善于运用对比烘托手法塑造人物。 ④缺点:如人物性格突出但缺少发展变化,为突出人物的主要特点而夸张至失真的地步,鲁迅先生即批评它“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 妖”。
22.《水浒传》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水浒传》全书的故事情节大体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1)第一部分:1-70 回。写 108 名梁山好汉被逼上梁山的经过,可以视为梁 山好汉的个人英雄传奇故事。 (2)第二部分:72-82 回。写梁山义军同官府对抗作战,后来又合伙受招 安,可视为梁山好汉的集体传奇故事。 (3)第三部分:83 回-小说结束。写梁山义军受招安之后奉命征辽、征方腊, 直至最后失败的经过,是梁山起义的最终悲剧结局。
23.《水浒传》全书的思想倾向: (1)《水浒传》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突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2)小说题名为《忠义水浒传》或直称《忠义传》,突出梁山好汉“替天行 道”,强调其“忠义”性质。 (3)在宋江这一主要人物身上,既充分展现了小说强调“忠义”的 思想倾 向,同时,也在客观上暴露了“忠”、“义”作为封建道德难以两全的矛盾。
2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草莽英雄形象,因而被视为英雄传奇小 说的典范; (2)小说描写人物的特点: ①置于情节中; ② 带有强烈的爱憎情感,适当渲染; (3)结构主要是单线发展,每组情节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相互连贯、环环相扣; (4)继承和发展了“说话”艺术的语言风格,能娴熟地运用白话来写景叙事, 语言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
25.《水浒传》的影响 《水浒传》产生的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和文学两个方面。 (1)社会层面:明末农民大起义、清代义军起义、太平天国等,都受到《水浒 传》的影响,甚至用《水浒传》的口号等。 (2)文学层面: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金圣叹把它和《离骚》、《庄子》、《史记》、杜诗并列,称之为“第五才子书”。 它的流传,带动了一大批相关题材的戏曲、小说的问世。 作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之后《杨家府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历史上 第一部以岳飞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英烈传》等作品皆受其影响。在国外 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