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注三国志》 裴松之所注解批改的三国志 裴松之372—451 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裴松之为士族官僚家庭出身祖父裴昧官居光禄大夫父裴珪曾任正员外郎。裴松之从小喜爱读书8 岁时已熟知《论语》 、 《诗经》诸书。后博览典籍学识日进。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 年 裴松之任殿中将军时年 20 岁。晋安帝隆安二年398 年 其舅父豫州刺史庾楷联合兖青二州刺史王恭等攻打建康。兵败庾楷投奔夏口的桓玄。庾楷推荐裴松之担任新野太守。裴松之考虑风险过大迟迟不肯动身。不久军阀火并庾楷死于桓玄之手。裴松之免去了一场杀身之祸。 义熙初裴松之先后担任员外散骑侍郎吴兴故鄣县县令等职后升调回朝廷改任尚书祠部郎。 义熙十二年 416 年 太尉刘裕 即宋武帝 率军北伐。 裴松之时任司州主簿随军北行。刘裕十分赏识裴松之赞他有“庙廊之才” 将他转任治中从事史。晋军占洛阳后刘裕委任之为封国世子洗马。裴松之成为刘裕集团中的重要成员。 东晋时历仕零陵内史、国子博士等。入宋后任中书侍郎。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他为之作补注。
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说 “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三国志》 。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所以裴注不仅解释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于补充原书记载的遗漏和纠正错误。同一事几家记述不同的他都收录进来以备参考。对于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评论对于陈寿议论的不当裴注也加以批评。裴注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为了注释《三国志》 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原文的三倍。据沈家本统计注中引书“经部廿二家史部一百四十二家子部廿三家集部廿三家凡二百十家。 ”由此许多《三国志》中失载的历史事实得以保存。裴注中也有运用传统注释方法的地方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说 “其初意似亦欲如应劭之注 《汉书》 考究训诂 引证故实。
„„盖欲为之而未竟又惜所已成不欲删弃故或详或略或有或无亦颇为例不纯。 ”侯康说“至于笺注名物训释文义裴注间而有之而不详盖非其宗旨所存。 ” 杨翼骧先生在《裴松之》一文中将这部分裴注归纳为字音、文义、校勘、名物、地理、典故若干类。他认为“作注的目的主要是增广事实而这一类的批注不过是附带的工作” 。他注《三国志》的重点是补阙和纠谬。正如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所说 “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纳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忘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裴注的最大特点就是广采博引极大地丰富了原书的内容。特别是他所引用的原始材料今天大部分已经亡佚幸而保留在裴注中因而史料价值就非常珍贵。我们在读《三国志》时一定要把裴松之的注文当作正文来读。 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裴松之注《三国志》的评价:“宋元嘉中裴松之受诏为注所注杂引诸书亦时下己意。综其大致约有六端一曰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一曰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一曰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一曰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一曰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其中往往嗜奇爱博颇伤芜杂。然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厓略。又多首尾完具不似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皆翦裁割裂之文。故考证之家取材不竭转相引据者反多於陈寿本书焉。 ”这个归纳是准确的。但又说 “其初意似亦欲如应劭之注汉书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