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电子161、了解文献的外在形态:甲骨、金石、简帛、纸介质、电子文献2、中国文学文献的类型:总集、别集、单篇文献、丛书16任何由书面语言..

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电子161、了解文献的外在形态:甲骨、金石、简帛、纸介质、电子文献2、中国文学文献的类型:总集、别集、单篇文献、丛书16任何由书面语言所形成的文献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材料才能被记载下来,记载文献的物质材料就叫做文献的载体。从我国古典文献发展的历史来看,先后出现的载体形式有: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电子等。这些文献的载体形式各具特色,它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保存和传播中国文化发挥了不同的历史作用。16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具体地说,甲,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腹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迄今为止,人们见到的最早的古代文献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人称甲骨文。16甲骨文的研究情况:甲骨文于1899年王懿荣偶然发现,他被称为“甲骨文之父”。后为刘鹗(字铁云)所得,拓印出版名《铁云藏龟》,为著录甲骨文之第一部著作.后罗振玉、王国维等陆续搜求整理,董作宾、郭沫若等贡献亦多。罗、王、董、郭合称“甲骨四大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堂堂堂堂,郭董罗王”。16甲骨之父王懿荣郭沫若1610王国维1611龟板:161216131614甲骨1615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收藏了甲骨1000多片。

他去世后,这些甲骨为《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字铁云,1857—1909)所得。刘氏又继续收集,约得5000片。光绪二十九年(1903),他选择其中部分字迹完好者拓印出版,题为《铁云藏龟》,这是我国著录甲骨文的第一部书。此后,罗振玉、王国维等又继续察访,编印了《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殷墟书契前编》、《后编》、《续编》等书。1616从1928年到1937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用现代考古学方法进行了十多次发掘,相继编印出版了《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编了一部大型的甲骨文献图书《甲骨文合集》,共13册,由中华书局于1978年至1982年全部出1617该书采取比较科学的先分期后分类的方法,经过去伪存真、校对重出、修复缀合等一系列认真细致的整理工作,选存文句完整或比较完整,以及文句虽有残缺但内容较为少见的甲骨41956片,为人们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可靠的文献依据。四大类是:一、阶级和国家;二、社会生产;三、科学文化;四、其他。1618一、奴隶和平民;二、奴隶主和贵族;三、官吏;四、军队,刑罚,监狱;五、战争;六、方域;七、贡纳;八、农业;九、渔猎,畜牧;十、手工业;十一、商业,交通;十二、天文,历法;十三、气象;十四、建筑;十五、疾病;十六、生育;十七、鬼神崇拜;十八、祭祀;十九、吉凶梦幻;二十、卜法;二十一、文字;二十二、其他。

1619除了殷商时的甲骨文外,周代的甲骨文在20世纪时也有发现。1977年在陕西歧山周原遗址出土了1900多件甲骨,其中有文字的约有300多据不完全的统计,国内外现存甲骨(含拓片)约14—15万片,其中单字约4500个,有不到一半的字被识读,有一些字的释读,学者们有分歧,有大量的字目前还难以认识。1620甲骨文对于研究殷周时代的历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王国维用卜辞考证殷王室世系、名号以及殷周的制度、文化,其代表作《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等文,在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郭沫若用卜辞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代表了“新史学”的一种方向。1621金,指青铜器。铜和铝的合金构成青铜,因为加了锡的成分,铸造出来的器物呈青灰色,所以称为青铜器。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考古发现证明,我国早在殷商时就能熟练地应用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技术。青铜器主要为统治者和贵族的生活器具,如酒器、饮器、食器、乐器等。这些器具如果用作礼器,则被称为“吉金”。1622上古三代时,钟、鼎为最重之器,金文所铸刻的器具以钟鼎居多,故后世又称金文为“钟鼎文”。西周是钟鼎文最为盛行的时代。

周代贵族为了记录他们认为重要的事件,如歌功颂德,财产分配,疆界纠纷,命令告示等,就选择一些既贵重又可长久保存的青铜器,在上面铸刻铭文,因此,金文又称为“铭文”、“铭辞”。1623周铭辞结尾常有“子子孙孙永宝用”的话,这当然是指所铭的器物,希望它承垂后世,但同时也意味着这铭辞是为器物的永垂后世而作。在后一意义上,铭辞被赋予了有意识地进行历史记载的性质,这就比甲骨文前进了一大步。一般说来,商代的铭文字数少,常见的只有几个字,而周代铭文的字数则有大幅度增加,其文献性质也得到加强。1624盂的文字,谈周之所以兴和殷之所以亡,皆以酒,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意味。1625•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1626《左传》曰:“夏朝初年,大禹划天下为九州;后夏启,令九州牧,献青铜,铸九鼎。”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立王朝称为“定鼎”。1627现存一万多件有铭文的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首推毛公鼎,共497字,所记载的内容命》相近。

原件在台湾故宫博物院。1628毛公鼎内侧铭文1629•西周晚期•毛公鼎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公斤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叁蹄足。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1630毛公鼎内侧铭文拓片16311632散氏盘(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16331634据《左传》记载:春秋时郑国和晋国都曾在鼎上铸刻刑书,它们可以算是以青铜器为载体的完整理义上的书。1635在我国古典文献学史上,“金石”常常并称,成为一个名词。如果不算原始的石刻岩画、石刻符号,石头作为文献载体的历史可能同青铜器一样早。《墨子〃明鬼》说:“铸之盘盂,镂之金石。”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秦刻石鼓,即在十块鼓形石头上刻有十首四言诗。与青铜器相比,石头的性质更坚固,价格更低廉,取材更便利。1636在石头上刻字由来已久,在周代就已经出现。《穆天子传》卷二又名《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天子五日后世。”郭璞注:“谓勒石铭功德也。秦始皇、汉武帝巡守登名山,所在刻石立表,此之类也。

”1637刻石作为我国古代文献载体之一,影响十分深远。代表性的刻石主要有:周秦石刻、熹平石刻、正始石经、开成石经、广政石经、嘉祐石经、绍兴石经、乾隆石经等。石经和石刻书籍,使得许多古籍版本得以流传,对保存和传承古代典籍,具有极高的价值。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16 38 16 39 16 40 16 41 石鼓文例(宋拓): 16 42 因此,秦汉时期,统治者更愿意用石刻文而不是铭文来记载国家大事,或为自己树碑立传,歌功 颂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十年间,四方巡行, 每到一处,他都要把统一天下的功绩刻在石头上 以晓喻百姓,一共有峄山、泰山、琅琊、东观、 碣石、会稽等七处石刻,其文在《史记〃秦始皇 本纪》中可以看到。 这些石刻文多数已经磨灭,有重摹本流传,现在残存的秦始皇石刻文,唯有琅琊石刻。 16 43 1644 石刻文献多在露天公开展示,故更具有供人阅读的书籍性质。就此而言,汉代的“熹平石 经”,则是当之无愧的石头刻成的书。 从东汉末熹平四年(175年)开始,皇帝命大学者蔡邕用古文、篆、隶三体书写,将《周易》、 《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 学门外,供后儒晚学校正经书文字,取得了轰 动性的阅读效果。

《后汉书蔡邕传》称: “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额, 填塞街陌。” 16 45 汉以后,历代都重刻石经,其今保存完好至今的有“开成石经”(或称“唐石经”)、“乾隆 石经”(或称“清石经”)。 石经在经书的流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校勘范本作用,石经是官方和学者联手确立的一个经 书善本。据此可见,石刻作为一种独特的文献 载体形式,在版本学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 1646 石刻文献除了帝王的勒石记功和经书的示范摹本外,更大量的是历代的墓志碑文,各地名胜 古迹的题名、题辞、题诗、记文,以及佛寺道 观里石刻释道经书以及一些特殊的石刻等等。 这些石刻文及其各种拓本的流传,对于人们研究文史和宗教方面的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文献 价值。 16 47 比如,唐人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起,任郎官者即题名刻名于柱石,共有左右两个多面体 的石柱,右柱不知何年失去,左柱清以前曾断 裂,清人所见为断而复接者。 清人对这个郎官石柱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以劳格、赵钺所著《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 最为突出,这本书可以说是考究唐代文史及职 官制度不可或缺的必备参考书。 16 48 在中国学术史上,对于金石的研究开始很早,到了宋代则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问“金石 宋代学者在青铜器及其金文拓本的收集著录、金石文字的考释记载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 成果,如吕大临的《考古图》、《续考古 石录》等,都是具有参考价值的学术名著。

16 49 20世纪前期,学术界关于金文整理的重要著作是罗振玉编的《三代吉金文存》20卷,30 年代出版; 后期搜罗最完备的著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 局1984年开始陆续出版,到1994年共出版了 18册。 三代吉金文存,20卷。罗振玉编。 在出版后的近半个世纪里,它以收 罗宏富、印刷精良而闻名于世,无 有别书可替代。拓本多精品,鉴别 亦较严,印刷精美。铭文均以原大 拓本付印。从食器、礼器,乐器到 兵器,分类按铭文字数多少排列, 字少的在前,字多的在后,搜罗颇 富,但除拓本和目录外,有关器形、 出土、著录、收藏及考释等说明均 付阙如,分类亦欠恰当。1983年中 华书局出版。书末附孙稚雏《三代 吉金文存辨正》,逐项讨论本书有 关问题并订正讹误。 16 50 16 51 16 52 16 53 北京图书馆多年来致力于石刻文献的收集与整理,累计金石资料10余万件,是我国收藏 石刻文献最为丰富的地方。 金石文献研究专家,潜心多年,对历代金石著作进行了统一整理,精心编成《历代石刻 史料汇编》,共16册,15000页,约1500万字, 是研究我国历代社会文化的文献宝库。

16 54 竹,指竹简;木,指木牍,合称简牍。简牍作为文献载体的使用,据说早在殷商时 就出现了,但从出土文献考察,主要集中 在战国至汉晋这一段时期。东晋以后,纸 张使用取代了简牍。 16 55 刚出土密封的竹简: 16 56 长沙走马楼 竹简 16 57 竹简成为文献的载体,要经过一定的工艺处理。首先把竹子剖成一片一片的,为防虫蛀,先作 脱水处理,用火烤干竹子里的水分,像出汗一 样,也称为“汗青”,这道工序叫“杀青”。 经过杀青后的竹片才能用毛笔在上面书写。 根据古代简册制度的一般情况,每一支竹片制成的简叫“简”,把若干简编在一起成为 1658 简册—

上一篇: 读历史书太枯燥?几本通俗有趣干货满满的历史类书籍拿走不谢
下一篇: 历时5年出版,10位日本权威教授写的中国史,气场到底强在哪?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