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1937年腊月初三,日军第二次占领青岛。时任国民党政府青岛市长地沈鸿烈炸毁军用和基础设施,撤离青岛。在此战火纷飞地时候,岛城往北一百公里,地处莱阳县西南九十余里桃花乡境内之院上集,却依然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距离过年还有20多天,辛苦了一年地乡亲们大多来集上筹备置办年货。集市一角上,东朱东村民李为(维)先,把家中祖辈流传下来地巜裴将军诗》石刻碑文拓印了几份,拿到集市上摆摊出售,标价五块银元一套。
此时,院上花园头小学校长王葆忱(原名王清臣,字葆忱,号荩卿)正在集市上闲逛,因其特别喜欢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地书法,以致于把颜真卿地字"清臣"用作自己地名字。所以王葆忱一走到李为先摊位前,眼前一亮,立马认出此拓印碑文为颜真卿所题之真迹。速上前以高价购得一套,并嘱托李为先,此为颜真卿之真迹,乃为国宝,要好好保存,绝不能落入日军之手。为先牢记嘱托,回家后立即把巜裴将军诗》石刻碑垒在自家猪圈墙上,此后世间不知此碑去向。
时间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莱阳召开的一次文物工作座谈会上,有人回忆起了已经遗失的巜裴将军诗》书法石刻碑,在随后进行地文物普查中,当地文物工作者到处寻访此石刻碑,但未找到任何线索。
又过了多年,在1973年春天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文物工作者再次来到原属桃花乡境内的孙受、店埠、院上一带调查。后来寻访到店埠镇桃花寨子村时,根据一位老者忆起以前曾在东朱东李为先处购得一份碑文拓印本为线索,终于在李为先老房
猪圈墙上发现了《裴将军诗》石刻碑。该石碑材制为光滑的大理石石板,共五块,且大小相同,每块长64厘米,宽33厘米,厚12厘米,两面凿磨平滑,镌刻的文字清晰可辨。前行首刻"裴将军"三个字,末尾刻有"颜真卿"名款。此碑所刻巜裴将军诗》书法布局严谨,字体结构奇特,每行二、三、四字不等,变化奇突,"剑舞"、"一射"、"不敢"、"归去"、等字,笔势连贯,浑然一体。
据文献记载:唐代裴旻将军武艺高强,猛如虎彪,其剑舞与李白的诗和张旭的草书并称为"三绝"。时唐代开元年间进士,大书法家颜真卿,字清臣,对裴将军颇为景仰,遂亲自为裴旻将军题诗刻碑以赞之,全文共93字,附诗如下:
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战马若龙虎,腾陵何壮哉!将军临北荒,煊赫耀英材。
剑舞跃游电,随风萦且回。登高望天山,白雪正崔嵬。入阵破骄虏,威声雄震雷。
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功成报天孑,可以画麟台。
此碑刻经专家鉴定为颜真卿真迹,乃国宝也。现珍藏于烟台市博物馆。
经查巜院上镇志》等当地文献史料,结合东朱东李氏源远堂族谱记载,得知颜真卿真迹《裴将军诗》石刻碑原为东朱东村李为先(22世)之18世祖李若钦之家藏祖传珍品。李若钦,字敬之,号爱石,一号沽左氏,约生于乾隆45年(1780年)左右。此人家学渊源,酷爱书法。其父李太和,字元音,邑庠生。其祖父李继善,字同人,太学生。曾祖名士讱,字缄三,曾祖母周氏养老抚孤,苦节四十年,奉旨旌表崇祀节孝祠。若钦高祖讳文渊,字静菴,太学生。天祖名珍,字鹏南,邑庠生,被东人害。烈祖愈柏,生于崇祯5年(1632年),卒于康熙27年(1688年)。太祖李世禄,远祖李九书,鼻祖李思会(9世)约生于嘉靖36年(1557年)。由此可见,其乃书香门第,诗书传家。
李若钦在世时,曾用此石拓了一份拓片,制成活页字帖,并精制装璜,在书面写上"墨宝"二字,然后拿到济南府参加礼品展览。当时胶县、高密等地不少心仪之人出价元宝一枚购买,都被他断然拒绝。若钦临终时,密嘱其子李金果,待他死后,将石刻、拓片册一并殉葬墓内,墓址在村东南、毛家山后村后庙北边大沽河畔。
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大沽河因水患改道,同时导致李若钦墓址被冲毁。其孙李连玉(20世)起骨迁葬时,拓片册已腐烂,只把巜裴将军诗》石刻碑运回家中珍藏。连玉死后,此石碑放在其三弟李琳玉之子、冯朱东村李可法家中。民国初年,李可法经营书笔生意,顺便拓制了几份巜裴将军诗》石刻碑碑帖,以每件五块大洋价格出售。因数量有限,拓印地碑帖虽价格昂贵,但也供不应求。当时山东省府有位要员,委托时任国民党莱阳县长的粱秉锟代买诗帖,因粱县长拉不下脸面,遂派武备乡校校长李耀亭到东朱东村找连玉求购碑诗拓帖。李耀亭为院上李家庄人,先祖从东朱东村迁出,实为同宗共祖。耀亭借族亲之情,并送上一车粮食作为礼物,方才从李连玉那求得几份拓片而得以交差,可见碑帖之珍贵,而原碑则更为珍贵。
历史上,颜真卿曾经出任平原郡太守,后被朝廷封为鲁郡公。唐代的平原郡冶所在今山东德州平原县西南,辖区相当于今天的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县。那么颜真卿题《裴将军诗》书法刻碑,究竟在什么朝代,由山东西北一带南迁至山东东南部的大沽河畔呢?由于当时没有发现相关文献记载,所以一直是个谜团。
光绪年间,李可法家老屋因水灾倒塌,全家迁至孙受撵至头村居住。因石刻碑重,不便挪移,就把石刻碑托付给堂侄李为先(李连玉二子李可人之长子)保存,李为先也学老辈拓印碑帖来卖,以维持生活,后来就发生了开头地一幕。
但前不久,我和族亲几人去德州平原、禹城寻访同宗族亲并与当地李氏同宗研讨对接族谱时发现,平原县李家寨始迁祖李昇,于明朝嘉靖四年(1525年)冬奉王命从莱阳李家崮移民于李家寨安家落户,距今已近五百年,其子孙后代遍布平原、禹城二县市。经查李家崮支谱之西朱东村族谱上载有未列昆仲地先祖名单中,有李昇祖其人,约为七世左右。平原李家寨族亲传闻,李昇祖后来不知为什么自己又回到莱阳老家居住,再末回到李家寨,村内老莹内只有祖奶奶坟墓,而无李昇祖坟莹,想是死后葬在莱阳老家。后又拜读平原族亲李好斌先生所著巜诱杀》一文得知,平原古郡就在李家寨西南五华里。综合种种史料,我把东朱东李若钦家珍藏地祖传巜裴将军诗》石刻碑与移民到平原郡附近地李家寨始迁祖李昇联想到一起,并大胆推测,是不是有可能李昇祖无意中得到颜真卿题《裴将军诗》书法石刻碑,而李昇又是识字懂宝之主,所以不远千里,把石刻碑运回了莱阳老家珍藏,后代代珍藏,传至李若钦手中,又流传于后世呢?
巜裴将军诗》书法石刻碑乃李若钦家藏祖传珍品,朱东李氏家族唯一能与平原郡挂上关系地,只有从莱阳李家崮迁移到平原地李昇祖。而平原、禹城之李氏同宗族谱上记载:李昇祖孙子辈就有邑庠生,这说明昇祖十有八九是饱学诗书之士,乃知识渊博且懂宝之主。颜真卿真迹巜裴将军诗》书法碑刻是国之重宝啊,虽然路途遥远,但却值得昇祖费尽周折,千里迢迢地运回老家啊。如果是这样地话,那么远在鲁西北地石刻碑为什么会出现在干里之外大沽河畔朱东李氏家族呢,就有了合理地解释。
李昇祖把国宝碑刻运回莱阳老家后,可能怕再回李家寨会走漏风声,招来祸端,所以没有立刻返回平原。当风声过后,可能昇祖已年迈而恋故乡,又或许此时身体状况已不适于远行,所以没能再回平原与妻儿老少团聚,而终老故乡。这样,李昇祖为什么不远千里返回莱阳老家,并再未回到平原。而平原李家寨祖茔内只有祖奶奶坟墓,却无昇祖莹畔,似乎也有可以理解地答案了。
朱东李丰
2019年6月6号夜
注:1.本文开篇借鉴了莱西文史专家程讪谟老师地文章内容,插图笫一、第三幅同样引用了程
老师文章里地插图。在此特别声明,并表示感谢。
2.本文还参考并引用一部分1986年版巜院上镇志》第183页之内容,但文中所载其祖辈为李文渊,李继先等,其中李继先在东朱东源远堂族谱上载为李继善,方为正确。在此特此声明,并表示感i射。
3.本文引用平原同宗族亲李好斌先生文章巜诱杀》里地内容,称平原郡旧址在李家寨西南五华里。经与好斌宗亲联系沟通,并经其指点,方知李家寨西南五里之平原郡旧址,为刘备任县令时地方。唐朝时的平原郡在距离不远的陵县城,即今之陵城区。现特此声明,并表示感谢。
4.文中所提及本族之18世祖李若钦,一号沽左氏。沽左即大沽河东,若钦祖在世时,大沽河经由东朱东村后向西流经中朱东村东,又往南转而向东至东朱东村前往南再往西流向,因当时东朱东位于大沽河东,所以号称沽左。现在地东朱东村位于大沽河西,是因清同治四年(1865年),大沽河水患,导致沽河水经东朱东东边,江家庄西边改道而淌,河道流至至今再未改变。
5.泰安同宗李言奎先生同我谈起碑刻时,认为昇祖当时得到地颜真卿真迹,有可能是纸质墨宝,后返回莱阳老家后担心日久损毁或遗失,而刻碑传承。因未见史料记载,还待查找线索,继续考证。
6.本文是我结合多方史料,大胆推测而成篇,仅供参考。本人才疏学浅,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明家批评指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