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我的“古代笔记小说”专题书架

我的“古代笔记小说”专题书架

我的“古代笔记小说”专题书架去年在孔网开了一个小店后,大大刺激了我的购书欲望。原来的书房不够用了,把茶室变书房,增添三、四个书架,把我喜欢的“经史子集”四部图书,一部放一个

作者 | 南面书城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去年在孔网开了一个小店后,大大刺激了我的购书欲望。 开店的最初目的是想把手头看过的书卖出去,再买书时省点儿钱。没曾想小店一开,一年内竟卖了一千多本书!我开店时的藏书总共才八百多本! 于是要大量购书了!原来的书房不够用了,把茶室变书房,增添三、四个书架,把我喜欢的“经史子集”四部图书,一部放一个书架。 到了年底,问题又出来了,书架满了,放上两排也放不下了。主要多出来的书,在子部书架:原来子部书架四格,分别放上儒、道、佛三家,其余各类,按杂家占一格(图一)。

后来问题就出在了“杂家”这一格上。 按四部分类法,儒、道、佛各占一个类目,诸子百家中,其余各家放在“杂家类”,还有大量内容繁杂,不便分类的,又列出“小说家”等类别。 为啥“杂家类”这一格书放不下了呢?问題出在了“古代笔记”、“古代小说”这一类书上。

通过书目分类存放才发现:古代笔记、小说这一类书目,跟传统的四部分类法不完全对应,内容交叉,产生了冲突。 原因在于:我们现在提出的“古代笔记”、“古代小说”这些概念,内涵丰富,涉及书目很多、很复杂。这两个概念本身的定义就有争议,边界不清,再按四部分类,可能属于“杂家”、“小说家”,甚至属于史部。 古代笔记的特点就是包罗万象,一是内容杂,二是形式多样,只要是随笔记录就行。可参看刘叶秋先生的《历代笔记概述》 古代小说的概念跟现代小说大有区别,但有些属于古代笔记的范围。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也很复杂,鲁迅先生对此有精深研究,写出了经典名著《中国小说史略》。 古代笔记和古代小说,因为其内容丰富,通俗易懂,人们喜闻乐见,很“接地气”,历来受读者欢迎,再加上其历史文献价值,这类书受众多、受欢迎,收藏价值大。

久而久之,我从一个门外汉,慢慢学习,逐渐购买一些书,竟然对这类书产生了兴趣,开始进步了解笔记、小说的特点及经典作品。这样,卖的书越来起多,“杂家”那一格根本放不下了! 转念一想,何不再买个书架,专门收藏古代笔记、小说呢? 上网一搜,竹制小型书架,宽90公分,高一米五,正好放在门口一个空位置。这样的书架不贵,才百多元呢。 快递很快发回来,按照图纸,安装方便快捷,很快成形了。

总体效果还不错(图二),简单大方,透光透气,跟经史子集四部书架类似(图一),只不过那是老榆木的,一只八百多呢。这个竹书架经济多了,但也有个缺点:稳定性差些,有些削薄,连接处松动,整体架构固定性差些。毕竟是“一分价钱一分货”。 好了,干紧上架。最下两层,放经典名著。

最下层放《世说新语》(图三)和《困学纪闻》(图四),下面第二层放《容斋随笔》(图五),这三部书是经典,大部头的版本多,块头大、重量大,放在下面能稳住架子!这三部书,我基本上把各大出版社的著名版本收集齐了,先是中华书局“三全本”、上海古籍、岳麓书社等出版社的点校本、白话本等,还有最近几年专家学者新出的笺证本等,像《容斋随笔》,这么出名的本子,竟然都是点校本,没有详细考证的本子,一本《容斋随笔笺证》(图六),填补了这个空白,《困学纪闻》则不同,各种深浅不一的校释、笺证本就多了!

第三层和第四层,主要存放中华书局的系列丛书:“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以及“学术笔记丛刊”。中华书局很早就对古代笔记进行了点校整理,对有史料价值的“史料笔记”和偏重学术考证的“学术笔记”两大类,进行重点整理,多年来坚持不懈,不断推陈出新,这些书量很大,尤其唐宋史料笔记和清代史料笔记,收集起来数量可观。通过收集,发现里面还有不少有收藏价值的“潜力股”,像《广东新语》、《玉光剑气集》等稀缺版本,现在价格己达四五百,甚至六七百,翻了十来倍,而且越是这样的书,出手越快。 近期经书友推荐,又发现了一套上海古籍早期的笔记丛书,是根据四库全书的版本影印的,还能欣赏古籍版本的风采,一举两得!这套丛书的名字是: 四库笔记小说丛书(图七),全套丛书量很大,出版时间早,溢价也不少,慢慢收集吧。

除了这些大的丛书外,有看点的笔记也不少,如民国商务印书馆的“丛书集成”的小册子。最近读陈垣、吕澂等大家的作品,发现佛学类的经典笔记也不少,知名的有《林间录》(图八)等。 第五格,主要存放古代笔记、小说综述类的书籍。其实这类书是入门书,应该先读一读,了解基本情况,还能帮我们了解哪些是经典作品。 除了鲁迅、刘叶秋等大家的作品外,本人欣赏史学家来新夏先生的《清人笔记丛录》(图九),这部书跟“无冕史家”谈迁的《北游录》一样,出生之前,也有一段传奇经历呢!

笔记小说的特点_笔记小说大观_笔记小说

笔记小说_笔记小说的特点_笔记小说大观

笔记小说大观_笔记小说的特点_笔记小说

笔记小说_笔记小说大观_笔记小说的特点

笔记小说_笔记小说的特点_笔记小说大观

笔记小说_笔记小说大观_笔记小说的特点

笔记小说_笔记小说的特点_笔记小说大观

笔记小说的特点_笔记小说大观_笔记小说

笔记小说的特点_笔记小说_笔记小说大观

上一篇: 《史记》的叙事艺术
下一篇: 《有为言之:先秦“书”类文献的源与流》后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