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阅微草堂笔记》的小说特征健身舞要:清中叶纪昀晚年为追述平生见闻而编撰的《阅微草堂笔记》是历来被誉为享有“与《聊斋志异》峙立”的一部中国古代文言短篇笔记小说集,在清代文学史上有着颇为崇高的地位,它甚至使尚质派文言笔记小说具备了与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藻绘派文言笔记小说分庭抗礼的资格,成就了清代文言笔记小说领域的二分天下。这一盛名其实颇值得商榷,笔者认为,作为文学作品的《阅微草堂笔记》,其小说特征方面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笔者从它的小说特征不足的表现、成因、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能够更为客观理性地看待这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关键词: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小说特征文言笔记小《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号石云,直隶献县人,谥文达)晚年为追述平生见闻而编撰的短篇文言笔记小说集,在清代文学史上享有颇为崇高的地位,历来被誉为“与《聊斋志异》峙立”的文言笔记小说集,它甚至使其所代表的尚质派文言笔记小说,具备了与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藻绘派文言笔记小说分庭抗礼的资格,成就了清代文言笔记小说领域的二分天下。然其小说特征其实是值得斟酌的,笔者多次阅读《阅微草堂笔记》,如果从小说体裁角度来看待这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始终有不尽如人意之感。
何以如此?思辨良久,始领悟一理:作为文学作品,作为短篇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在小说特征方面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下面笔者就逐步论述其小说特征不足的表现、成因、影响,以期能够更为客观理性地看待这部中国古代短篇文言小说集。一、《阅微草堂笔记》的小说特征不足的表现众所周知,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体裁特征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它必须具备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其中短篇小说指的是情节紧凑、篇幅短小、人物较少而集中,往往只描写一个生活片段或插曲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小说。至于笔记小说,虽然目前学术界尚无明确而权威、有说服力的概念界定,但中国笔记小说史的发轫之作《中国笔记小说史》(复旦大学吴礼权著)有详尽的论述:“笔记小说,就是以记叙人物活动(包括历史人物、虚构的人物及其活动)为中心、以必要的故事情节相贯穿、以随笔杂录的笔法与简洁的文言、短小的篇幅为特点的文学作品。这里我们应该特别强调指出的是,笔记小说是文学作品,是属于小说范畴的。它„„也需要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讲究情节结构、重视语言应用等。”如果用笔者较为质朴的语言来表达的话,所谓“笔记小说”,应该指的是那些具有小说性质、富有文学意趣的笔记作品,以区别于更为广泛的母概念“笔记”,以区别于那些不具备文学意趣、不具备小说性质的笔记作品。
《阅微草堂笔记》当然属于笔记小说范畴,这一点在文学史上并无争议。但是笔者通过严肃认真的阅读思辨之后,仍然不得不遗憾地认为,《阅微草堂笔记》在小说特征方面是存在严重不足的,其表现如下:1.《阅微草堂笔记》缺乏必要的铺排验之,亦与病卒无异也。其人大喜,留之饮。归则以是夕卒矣。盖先以其药饵之,为灭口计矣。以七十八字记述一则阴险狠毒诡诈的故事,纪昀笔力之精练强健毋庸置疑。然则,作为小说作品所必需的生动描写、渲染铺排却一概缺乏,本应生发为典型的短篇小说的精彩事件,仅仅停留在素材预备阶段而已。2.《阅微草堂笔记》轻视小说的审美功能,语言过于质朴,意趣淡然余家假山上有小楼,狐居之五十余年矣。人不上,狐亦不下,但时见窗扉无风自启闭耳。楼之北曰绿意轩,老树阴森,是夏日纳凉处。戊辰七月,忽夜中闻琴声棋生。奴子奔告姚安公。公知狐所为,了不介意,但顾奴子曰:“固胜于汝辈饮平铺直叙,无小说之刻意编排,语言质朴,无小说之苦心经营,情感枯涩,无小说之激荡澎湃。虽自成一种简古澹雅的艺术风格,却离小说之审美意趣远矣,读来感觉更像是一则生3.《阅微草堂笔记.》议论冗长,冲淡作品的文学艺术情调,甚至堕入讲学炫才的恶趣中重„„姚安公曰:“夫激流汹涌,少纵即逝,此岂能深思长计时哉?势不两全,弃儿救姑,此天理之正而人心之所安也。
使育未可知,使姑死儿又不育,悔更何如耶?此妇所为,超出恒情已万万,不幸而其姑自陨,以死殉之,亦可哀矣。犹沾沾焉而动其嚎,以为精义文学,毋乃白骨衔冤,黄泉赉恨乎!孙复作《春秋尊王发微》,二百四十年内,有贬无褒;胡臻堂作《读史管见》,三代以下无完人。辨则辨矣,非吾之所欲闻纪昀借姚安公之口所发的冗长议论,如果作为议论文体,自然是入情入理的,自然是足以令读者心折口服的。然而遗憾的是,这段议论极不协调地出现在一则文言短篇小说中,它占据了作品过半的篇幅,严重地冲淡了作品作为小说的文学艺术情调,甚至堕入了讲学炫才的恶趣中。二、《阅微草堂笔记》的小说特征不足的成因乾隆年间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的问世,标志着藻绘派笔记小说和尚质派笔记小说对峙局面的形成,它一直是一部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影响的作品。《阅微草堂笔记》一反由蒲松龄《聊斋志异》开创的“摹绘如生”“细微曲折”“叙次井然”的笔记小说创作风格,极力主张“尚质黜华”,在内容上要求讲神谈鬼“大旨期不乖于风教”,使尚质派笔记小说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均远逊于藻绘派笔记小说,表现在《阅微草堂笔记》这一部代表作品中,就极为明显地显示出其小说特征方面的不足。
究其成因,笔者认为这和作品的创作主体纪昀本身及其对小说特征的偏颇认识是密切相关的。纪昀出身于官宦家庭,终生致力于学问和从政,一生精力均倾注于《四库全书》编纂事业中,虽后代对其亦有文学家之称,但实际上纪昀极少从事文学创作。《阅微草堂笔记》是其晚年追录平生见闻而成,虽在艺术成就和思想性方面都远逊于《聊斋志异》,但由于纪昀在清中叶的位高望重,正如其门人盛时彦在《阅微草堂笔记?序》中所言:“河间先生以学问文章负天下重望”,再加之聪颖过人,天性孤直,“不喜才人放诞”,一生经历丰富,学问渊博,颇有灼见,隽思解颐,长于文笔,且因职务之便“多见秘书”,因此于晚年创作一部小说特征不足的笔记小说集,而且一问世就引起文学创作界的注目,便很容易理解了。至于纪昀对小说特征的认识,比较集中地体现在由其所主持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相关论述中。他承认小说历史源远流长,甚至追溯到了屈原《天问》,把小说分为叙述杂事、记录异闻、缀辑琐语三种类型,认为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那些可以寓含劝诫、增广见闻、充当考证凭据的文章。根据这样一种我们现在看来甚至有些可笑有些外行的标准,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那些富于文学性和小说性的笔记作品,便不能入其法眼了,于是“黜而不载”。
这不仅是反对在小说中宣传有违封建教化的思想观念,更是反对在小说中运用想象、虚构、夸张、渲染等文学手段,正如盛时彦在《姑妄言之跋》中代其所言:“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戏场关目,随意装点。”这实际上是从根本上否定、排斥了艺术想象、艺术虚构、艺术渲染、艺术夸张在小说创作中的决定性作用,其实质就是反对用文学手段来进行小说创作。正是这样一种对小说体裁特征极为偏颇的认识和指导思想,使纪昀创作的《阅微草堂 笔记》永远留下了显而易见的小说特征方面的不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阅微草堂笔记》小说特征不足的成 因主要有二:纪昀自身的人生经历及其对小说体裁的偏颇认 三、《阅微草堂笔记》的小说特征不足的影响毋庸置疑,《阅微草堂笔记》在创作上自具鲜明独到的风 格,否则也不可能享有“与《聊斋志异》峙立”的殊荣。这部 文言笔记小说集质朴自然,简古澹雅,批判现实主义倾向十分 明显,在乾隆间法纪最严厉的时代竟敢以此文批现实,讽世 情,更彰显出作品在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价值。作品含 《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 阳续录》五种,共二十四卷,千余则故事,内容相当丰富,涉 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笔力强健,刻画往往能够入木三分,信 笔记来,从容透辟,着墨不浓而脉络毕现,惜墨如金而勾勒自 明,奇思时生而幽默冷冷,妙想天成而讽喻砭砭,堪称有清一 代一部独树一帜的短篇文言笔记作品集。 然而,正如上文所述,囿于作者自身的人生经历和对小说 体裁的偏颇认识,《阅微草堂笔记》终于没有成为《聊斋志 异》那样的巅峰代表作品,它的文学价值和可读性毫无疑问是 远逊于后者的。受偏窄迂执的小说观的束缚,纪昀不够重视作 品的审美意趣,不够重视形象描绘,不够重视情感抒发,学究 性的议论时常喧宾夺主,极不协调。作品中有很大部分本来可 以创作为凄美绝伦、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的素材,却往往被压 缩到极致,并附上长于正文篇幅的冷漠多于同情的议论,其思 想高度的严重受限不言而喻,至于故事情节的摇曳多姿,在纪 昀笔下则更属难于想象之事。如: 其乡有与狐女生子者,其父母怒谇之。狐女涕泣曰:“舅 不与语。狐女太息抱之去。此狐殊有人理,但抱去之儿,不知作何究竟。将人所生者仍为人,庐居火食,混迹闾阎欤?抑妖 所生者即为妖,幻化通灵,潜踪墟墓欤?或虽为妖而犹承父 姓,长育子孙,在非妖非人之界欤?虽为人儿犹依母党,往来 所以,笔者认为,即使抛开作品中的糟粕性内容不谈,《阅微草堂笔记》的这种小说特征的不足,严重妨碍了《阅微 草堂笔记》取得更高的文学成就,获得更高的文学地位,虽有 “与《聊斋志异》峙立”之誉,但恐怕更多的还是盛名之下其 实难副的尴尬。
如果从整个文言笔记小说的历史来看,《阅微 草堂笔记》之后虽有一定数量的尚质派文言笔记小说出现,并 且多效法纪昀,但文言笔记小说这种在魏晋唐宋时代盛极一时 的小说体裁,却是无可逆转地衰落下去了,《阅微草堂笔记》 的小说特征的不足既是作家个人的局限性的表现,也是文言笔 记小说逐渐走向“长河渐落晓星沉”的历史必然性的表现之 吴礼权:《中国笔记小说史》,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