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仓修良教授、朱杰人会长,
大家上午好!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这个美好的季节,今天,“历史典籍·旅游文化与马鞍山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37届年会”在我市隆重举行。在此,我受马少华副市长委托,谨代表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前来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诚挚的欢迎。
借此机会,我先简要向大家介绍一下马鞍山的基本情况:
马鞍山地处安徽东部、横跨长江、毗邻南京。1956年10月建市,现辖3县3区,总面积4049平方公里,总人口230万。马鞍山城市特色鲜明:
是一座工业之城。因钢设市,工业化率超过50%,传统主导产业是钢铁、汽车、电力、化工、食品等。我们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制造业升级行动计划,加快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高端数控机床、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发展。
是一座文明之城。是中部地区首个“全国文明城市”,“聚山纳川、一马当先”是我们的城市精神。马鞍山人文积淀深厚,拥有和县猿人遗址、凌家滩古文化遗址等古迹;历代文人墨客钟情此地,李白一生在这里写下了53首诗和7篇文章,并终老于此。我市每年举办的诗歌节,就是纪念李白,吸引了各方宾朋来此缅怀诗仙、以诗会友,马鞍山被称为诗人“朝圣”的地方,也赢得了“中国诗城”的美名。刘禹锡、王安石、孟浩然、白居易、杜牧、曾巩、李之仪等众多文人墨客云游于此,西楚霸王项羽、春秋末期的伍子胥等历史人物在马鞍山有着动人的故事。我们正在大力实施文化强市建设行动计划,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是一座绿色之城。三山两水五分田,城市化率达65%,城市规划建设富有特色,依山环湖拥江,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风韵的滨江山水园林城市,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称号。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强市建设行动计划,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
是一座港口之城。拥有长江及支流港口岸线66.06公里,常年维护水深9米以上。马鞍山港是长江十大港口之一,江北的郑蒲港建成后将成为长江第四大港,是安徽省唯一一个一江两岸同时对外开放的国家一类水运口岸。我们正在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口岸扩大开放、指定口岸三个开放型经济平台作用,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力推进以港兴市,加快郑蒲港新区建设,努力建设外向型临港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级物流进出口基地,奋力打造安徽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和港产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
历史典籍文献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市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我市历史典籍文献研究的重要源泉。多年来,马鞍山一直致力于推动全市历史文献研究事业的发展,坚持历史文献与地方史研究相结合,在继承深厚的文化传统中,注重发挥历史文献作用,不断发掘内在魅力,迸发出了历久弥新的文化景象,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马鞍山历史文化。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按照市第九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着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举办诗歌节等一系列重要文化活动,挖掘、弘扬我市丰富悠久的传统文化,将文化元素全方位注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积极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把文化繁荣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作为改革开放后最先成立的国家一级学会,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著名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这届年会能在马鞍山召开,必将有力推动马鞍山历史文献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同时,马鞍山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有待各位专家进一步研究、挖掘,我们期待各位专家为我市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更多更好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祝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在学术研究上不断取得新成就,祝大家在马鞍山期间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谢谢大家!
2016年10月17日
(刘方文,马鞍山市政府副秘书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