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 小组成员:蒋婷婷,解亚男,鞠明岳, 康丽洪,孔静,赖媛,兰扬,赖梓沂,李爱丽,雷玲艳,蓝芳 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曾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法。比较研究法现已被广泛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比较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李爱丽 雷玲艳 蓝芳 比较研究法 《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辞典》解释说:比较研究法就是对物与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 我国吴文侃、杨汉青主编的《比较教育学》认为: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或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方法。”很显然,这个定义仅适用于“比较教育”这个学科领域,所以必须对它进行另外限定。 我国林聚任、刘玉安主编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认为:比较研究方法,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对象加以对比,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一种分析方法。 比较研究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
比较研究方法的三个必备条件: 1.必须存在两种以上事物 2.这些事物必须有共同基础 3.这些事物必须有共同特性 萌芽阶段 古希腊色诺芬关于希腊与波斯教育的介绍。古罗马西赛罗在《论演说家》一书中记叙了希腊与罗马的文化教育状况。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珍贵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叙了东方教育的情况。突尼斯的伊本·卡尔非常欣赏东方伊斯兰文化和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比较的要素表示关注,对比较的方法提出了某些见解。1647年,瑞典的约翰·洛克森纽斯已开始对一些国家的教育历史进行比较。此后100余年中,英国的威廉·佩带,法国的狄德罗、孔多塞也对教育的比较研究方法的形成作出一定的贡献。 总而言之,19世纪以前,少数杰出人物在教育领域内运用比较研究法,虽然是可贵的,但又是不自觉的。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们的活动不能被看做科学意义上的教育比较研究。所以,我们把它称作比较研究的“萌芽阶段”。 形成阶段 19世纪,研究者通过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并进行了简单的类比,以借鉴他人的长处改善自身的教育。典型的人物有法国的朱利安,美国的霍拉斯·曼,英国的马修·阿诺德。这个时期,比较研究法虽有发展,但仍以描述为主,是一种带有功利目的的教育借鉴活动,还不能解释教育现象的种种内在原因,比较分析的方法也未成为对研究者们起主导作用的方法。
发展阶段 20世纪前叶,由于一些国家显露出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之处,教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不少国家开始研究影响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探讨社会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例如,康德尔认为比较研究应从历史的纵向着手,并结合整个国家的其他背景。汉斯,施奈德,马林森等坚持认为对各国的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应着重分析研究影响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 成熟阶段 60年代后,比较研究运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手段,用定性定量资料深入分析教育结构,确定各种因素在教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寻求更精密、更精确的方法。这个阶段最杰出的代表是乔治·贝雷迪。他在对历史法、因素分析法进行研究、吸收、批判的基础上创建了四阶段比较研究法,从而使比较法进一步具体化、科学化。这四阶段分别是描述、解释、并列、比较。 按属性的数量,可分为单向比较和综合比较 单向比较:是按事物的一种属性所作的比较 综合比较:是按事物的所有 或多种 属性进行的比较 单向比较是综合比较的基础。但只有综合比较才能达到真正把握事物本质的目的。因为在科学研究中,需要对事物的多种属性加以考察,只有通过这样的比较,尤其是将外部属性与内部属性一起比较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按时空的区别,可分为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就是对空间上同时并存的事物的既定形态进行比较。如教育实验中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同一时间各国教育制度的比较等都属于横向比较。 纵向比较:就是时间上的比较,即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对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往往既要进行纵向比较,也要进行横向比较,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按目标的指向,可分为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 求同比较:是寻求不同事物的共同点以寻求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 求异比较:是比较两个事物的不同属性,从而说明两个事物的不同,以发现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通过对事物的“求同”、“求异”分析比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按比较的性质,可分为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 定性比较:就是通过事物间的本质属性的比较来确定事物的性质 定量比较:就是对事物属性进行量的分析以准确地制定事物的变化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各有长处,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应追求两者的统一,而不能盲目追求量化,教育毕竟是一个不同于工人制造产品的活动,很多东西并非能够量化。但也不能一点数量观念都没有,而应做到心中有“数”,并让数字来讲。
1. 比较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教育的普通规律。 我们常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我们认识一个事物常借助于与其他事物比较来实现。因为只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鉴别,才有认识。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比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就普及义务教育而言,由于二战后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科技发展异常迅速,知识经济年代已经来临,因而义务教育的年限必须加长。英国为11年,美国是8—12年,法国10年,日本9年。发展中国家也加快实施义务教育的步伐,例如,印度为5年,委内瑞拉为9年。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推行普及义务教育,并不是什么人的主观愿望,而是生产力与科技进一步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 2. 比较研究法能使人们更好地认识本国、本地的教育状况。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借助他人,有时我们很难认清自己。在教育研究中,我们通过跨国比较、跨文化比较、跨学科比较、跨地区比较,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的问题,发现哪一些是本国、本地的特殊问题,因而能更好地认清本国的教育状况,有效地推动教育的发展。
3. 比较研究能帮助人们获得新的发现。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行医中发现:富人常得脚气病,穷人常得夜盲症。他比较了富人与穷人的饮食:富人多吃荤腥油腻、精米白饭;穷人吃素食粗粮。从而推断脚气病可能是因为缺少米康之类东西引起的。再如“差生”的成因问题,上海市实验小学通过对“优生”与“差生”在课堂中举手发言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得出 “差生”的成因是缺少教育机会引起的。 4. 比较研究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诸多因素。为使决策科学、合理就必须对各种因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就需要将某一问题与其相关的事物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分析优劣得失、长处弱点,从而使政策的制定符合教育规律与教育实际。例如,我国要对高校的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就必须对各国的高校招生制度进行比较,然后制定相应的政策。再如中小学课程改革政策的制定也应建立在广泛的比较研究基础上。我国目前制定的三级课程政策就是在比较了中外课程设计的基础上作出的。 3 并列 比较研究的第三步是并列。从严格意义上讲,比较研究从并列阶段才开始。在这个阶段,首先把前一阶段里已描述并解释过的教育事物进行分类整理,并按可以比较的形式排列起来;然后确定比较的格局,并且设立比较的标准;最后进一步分析资料,提出比较分析的假设。
4 比较 比较研究的最后步骤就是比较阶段,在比较阶段里,要对并列阶段提出的假设按照“同时比较”来证明正确与否,然后作出一定的结论。 3 搜集资料并加以分类、解释 要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的各种资料,并对资料进行鉴别,保证资料的权威性和客观性。然后,对各种资料按比较的指标进行归类、并列。最后,对这些归类好的资料作出解释,即赋予资料以现实意义,为下一步的比较分析奠定基础。 4 比较分析 这是比较研究的最重要的一步,在这个阶段要对收集到的材料逐项按一定的标准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之所以产生差异的原因,而且要尽可能地进行评价。比较时应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对所有的材料进行全面的客观的分析。 5 结论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并对所得的结论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论证。 藏、汉儿童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差异性的比较研究案例 确定比较的问题 教育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所以必须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藏族人口最多,居住面广,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在国际国内有很大影响。藏族教育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重点,同时也是我国教育的难点,而对藏族儿童和藏区其他民族儿童思维发展的持点与规律的研究是解决藏族教育这一难题的关键。
所以该案例选择藏、汉儿童进行比较研究。但是为什么要选择数学思维能力作为比较的问题呢?这是因为数学是人的“思维体操”,以其特有内容、形式和方法概括显示出人的思维水平 选好了比较的主题,接下来要确定比较的范围。该案例选择了9—15岁七个年龄组的藏、汉在校儿童。其中藏族儿童选自甘肃省甘南藏族较集中的碌曲县和夏河县的民族中小学,汉族被试选自碌曲县、夏河县的普通中小学。各年龄组藏、汉被试各20名,男女均各半,按数学成绩上、中、下三个等级分层随机取样 上30%,中40%,下30% ,并尽可能使年龄组与年级相对应。 确定比较标准 比较的指标有三个:数学思维能力;文化背景;个性特征。数学思维能力分为比较能力;分类能力;概括能力;运算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五个标准。文化背景分为父母亲的职业;文化水平;对子女学习的关心程度;对于子女学习的指导程度;对子女学业的期待程度;对数学的态度;家庭学习环境;学校教育环境;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水平等标准。个性特征分为数学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等标准。 收集和整理资料 资料的收集通过两个途径来进行。一是应用国际通用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另外编写数学思维能力测验题目。
各组测试题按照试题范围的大小、抽象程度的高低赋以不同的权重。二是问卷和访谈、文献分析 查阅学生档案、作业等 、实地观察收集相关资料。 拥有了大量资料以后,把它们加以整理。剔除那些无效的样本,然后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处理,并对数据进行统计,最后汇总,必要时要制成表格或图形。 比较分析 根据以上资料该研究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藏、汉儿童思维能力发展趋势和水平的差异性;不同年龄组藏、汉儿童达到数学思维各级水平的百分比的比较;藏、汉儿童文化背景与学习动力的比较;藏、汉儿童数学思维能力与文化背景和数学学习动力因素的相关比较。 通过以上比较发现藏、汉儿童助数学思维能力有明显区别,原因何在?这需要进一步分析。本案例从教育水平的差异;语言的影响;个体意识倾向性的差异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结论 根据以上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藏、汉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与儿童的家庭、学校环境以及语言等文化背景因素和某些个性特征有关,而与民族性无关。 比较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比较研究方法有一定的研究范围。比较是有条件的,超过了这个范围,就无法比较。 比较得出的结论只是相对而言的。任何比较,都是只拿事物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来比较,然而不能进行全面的比较。
描述 解释 并列 比较 1 描述 比较研究从详细描述比较的对象国的教育开始,就是说对各国的教育制度和现状尽可能周密、完整、客观地描述出来。为此,必须收集相关的资料文献。为了从文献中得到更加确切的知识,有必要对研究的对象国进行实地考察。 2 解释 第二步是解释。在完成对所要比较研究的各国教育加以详尽而客观的描述之后,就要对所了解的教育情况进行解释,即说明这些教育现状所具有的意义,以便不仅了解事物是怎样的 How ,而且了解事物为什么那样 why 。也就是说,以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文学、历史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把所描述的教育现状与社会的一般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并说明这些教育现状所具有的多方面的意义,这就是解释阶段的目的。 确定比较的问题 制定比较的标准 搜集资料并加以分类、解释 比较分析 结论 1 确定比较的问题 比较研究首先要明确比较什么,这是比较的前提。这一环节包括以下细节: 1 选定比较的主题。如“教师性别对小学生个性的影响”,“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民办学校之模式的比较研究”等。 2 确定比较的内容。也就是确定比较的项目。如“优等生与差生学习机会的比较”这个主题,我们可以从“被老师提问的机会”、“参与教育活动的机会”、“家长提供的机会”、“同伴交往的机会”、“参加各种竞赛的机会”等方面加以比较。
3 确定比较的范围。要明确是班内的比较、校内比较或是跨校学区甚至是跨国比较。 2 制定比较的标准 没有标准就无法进行比较。比较的标准可据实际情况制定,但要求明确化、具体化,即具有可操作性。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之比较”这个主题,在确定比较的标准时以总经费作标准显然不妥当。但以人均教育投入,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经费占公共经费支出的比重为比较标准,那就不难分析出各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了。 三、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一)历史研究与科学的关系 第一,历史本身包含着美的内容,是历史美学价值的自然基础。 第二,历史学不只需要抽象思维,也需要形象思维。 第三,历史学的表现形式离不开艺术。 * 四、案例分析 1、涪陵地区的发展的历史研究 研究题目:北宋涪州知州考略 朝代:北宋 目的:白鹤梁题刻是研究宋代涪州的重要资料,今将题刻与其他古代典籍关于涪州知州的记载进行数理分析,考校出北宋时期17位涪州知州的基本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宋涪州知州的重要作用,即对州县的积极治理、积极正确地处理涪州及周边的民族关系、管理好贬黜涪州的官员。同时,川籍士人出任涪州,也反映出北宋在四川地区官员选任上的一个明显变化。
* 主要资料: 《水下碑林——白鹤梁》陈震曦 《涪州石鱼文字所见录》 《石刻史料新编》 【清】姚觐元 《涪州碑记目》 [清]王应元 * (1)吴光辅,太平兴国元年至端拱元年(976-988) (2)阮中度,天圣元年(1023)前 (3)张迪天,圣元年—景祐元年(1023-1034) (4)邹 霖,皇祐元年(1049) 5 … … 6 … … 7 … … 8 … … … … * … 数据资料的组织: 时间顺序为主,结合主题。 主要概念:北宋; 涪州; 知州; 执掌 结论: 白鹤梁题刻是研究宋代涪州的重要资料, 其突出的作用不仅在于其对水文的记录, 将题刻与其他古代典籍中关于涪州知州的记载进行梳理分析和深入探讨,使我们对北宋时期17 位涪州知州的基本情况有了初步了解, 从中还可看到北宋涪州知州积极正确地处理涪州及周边的民族关系和民族事务、管理贬黜涪州官员的相关情况, 而对于川籍士人出知涪州情况的探讨, 反映出北宋王朝针对四川地区的形势而在官员选任上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对策。 * 2、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历程及原因 最初开始: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 * 中国和日本的发展历史 中国和日本的教育发展历程 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历程及原因 搜集资料 搜集文献(期刊及著作) [1]袁韶莹.当代日本高等教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