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中,基本上都会有外戚干政的情况出现,但伴随着皇帝的成长,这些外界威胁基本上都会被清除,也很难在后面几代继续出现。
尝有人问于苏文忠公,曰:“公之博洽可学乎?”曰:“可。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里、官制、兵法、货财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核矣。”——明 杨慎《升庵集》卷七二《苏公读书法》
不仅如此,苏轼曾经三次抄写《汉书》,并能做到全书背诵,一开始是以三个连字为题,再是两个连字为题,最后是一个字为题。随意选择《汉书》中任意一字,苏轼便能往后一字不差的背出来:
(司农)公曰:“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钞邪?”东坡曰:“不然。某读《汉书》到此凡三经手钞矣。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东坡云:“足下试举题一字。”公如其言,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凡数挑,皆然。公降叹良久,曰:“先生真谪仙才也!”——宋陈鹄《西塘集耆旧续闻》
除了苏轼以外,黄庭坚也很爱读《汉书》,读此书比相伴佳人还要快乐。如果没有经常读此书,则会觉得灰心槁形、面目可憎,连对人说的话都乏味无比。
每相聚,辄读数叶《前汉书》,甚佳人胸中。久不用古人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山谷集·外集》卷十《与宋子茂书》
更有甚者,用《汉书》来下酒。
宋代词人苏舜钦读书时,要边读边喝酒,每天都要喝掉一斗酒。有一次苏舜钦读《汉书·张良传》,不知不觉喝了几大杯酒,他的外公杜祁公笑着说:“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足多也。”
北宋名将郭逵少年时读《汉书》,“饥即食其饼,沽酒一升饮,再读书。抵暮归,率以为常。”
《汉书》说起来不过是一部史书,真的这么有魅力吗?其实书里金句频出,字字珠玑、句句箴言。下面就简单列举一些: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有人敢于侵犯我们强大的汉帝国,即便是逃得再远,也一定要诛杀。这句话给予了后世王朝和汉族人民两千多年的文化和民族自信。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
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朋友。现在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千人所指,无病而死。——《汉书·王嘉传》
被众人指责斥骂的人,是没什么好下场的。比喻众怒难犯。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
对于统治者来说人民是最重要的,而对于人民来说吃饭是最重要的。隐喻统治者想要平稳安生,就要让人民百姓安居乐业。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汉书·扬雄传》
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故意修炼品性来在世上求取声名。前两句被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收录,这句话与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和“安贫乐道、淡泊名利” 的人生态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比喻空怀壮志,不如实实在在地付诸行动。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左周黄列传》
《阳春》这种高难深奥的乐曲,能和唱的人一定很少,在美好的声名之下,实际的才德常常难以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腐木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汉书·刘辅传》
腐烂的木头不能做柱子,卑贱的人不能做主子,比喻无能、愚昧的人不能起大作用。
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汉书·枚乘传》
要想不让人知道,不如不做;要想不让人听到,不如不说。指一个人的言行总会让人知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汉书·高帝纪上》
出兵没有正当的理由,就不会取得胜利。所以后世无论做什么事,总要师出有名,这样才不会被别有用心之人挑出毛病
你知道《汉书》中还有哪些名句佳句嘛?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学悦风咏书社——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百年文脉,一家有温情、专注文史的书店。欢迎关注、收藏、点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