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研读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文,我们仍然会遇到许多的疑问。一是由于文本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讹误,有些误文更是隐藏得很深,至今未克校正;二是由于语言文字以及历史文化的变迁,给去古日远的读者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而近代以来发表出版的相当一批研究论著,已经做了大量的考释工作。当然,上述辨误考疑的工作,远远没有完结。拙文讨论之若干问题,所引《三国志》文句均据现行流通最广的陈乃乾校点本(下文简称“陈校本”中华书局,1959年版),所谓芹曝之说,尚希方家郢正。
《魏志·钟毓传》:太和初,蜀相诸葛亮围祁山,明帝欲西征。
某适按:《太平御览》卷二百二十一及《通志》卷一百十五作“明帝欲亲西征”。又本志《卫臻传》叙此事云:“帝欲自东征。”在意义和用法上,“自”与“亲”相同。又《吴志·陆瑁传》“孙权忿公孙渊之巧诈反复,欲亲征之。”句法同此。
某适按:“北海”下缺“相”字。《通志》记作“北海相”。孔融是鲁国人,所以史家或以地望称之“鲁国孔融”,或以职官称之为“孔北海”,断无妄称“北海孔融”之理。《蜀志·先主传》有“北海相孔融调先主”语,又《吴志·是仪传》载“郡相孔融嘲仪”事,“郡相”即“北海相”异称,其中“郡”可取代“北海”,但不可略去。
《魏志·公孙渊传》注引《魏略》:谨遣西曹掾公孙珩奉送贼权所假臣节、印绶、符策、九锡、什物、及弥等伪节、印绶、首级。
某适按:张元济先生《三国志校勘记》指出“‘什’字疑有误”,考“什”当属“备”字,《吴志·吴主传》载云:“使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乘海授渊。”其中“九锡备物”作为四字格成语,又见《魏志·荀彧传》:“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
《蜀志·诸葛亮传》注引郭冲五事: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在者八万。
某适按:卢弼先生《三国志集解》指出:“一蜀之在,其兵者多不过十二万。孔明所有八万,常留四万,以为更代。”把“十二更”理解成“十二万”,这种算法值得怀疑。根据《三国经济史》一书的说注,孔明出征时所率十万之兵,其中只有八万上岗,另外两十分之二也就是两万人处于轮番休息状态,“十二更下”就是十分之二的军队轮岗,“更”是轮流之意。
《蜀志·诸葛亮传》: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某适按:疑“崔”字下脱落人名,原文似应作“博陵崔某(名)州平(字)”,这样才与“颍川徐庶(名)元直(字)”格式相同。又疑“州”原作“叔”。今本《世系》、《九州春秋》、《魏国统》及唐代裴度《蜀丞相诸葛武候祠堂碑》皆如是作。
乐趣网 龙将 官方网站:
乐趣网 H5游戏平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