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汴梁说史|时代漩涡中的《中国时报》研究

汴梁说史|时代漩涡中的《中国时报》研究

汴梁说史|时代漩涡中的《中国时报》研究汴梁说史|时代漩涡中的《中国时报》研究,中国时报,国民党,河南文史资料,毛泽东,章士钊,郭沫若

摘要:

《中国时报》是解放战争时期在国统区开封创办的一份进步报刊。它创刊时间为1945年12月1日,历经两年六个多月,随着开封的解放,于1948年6月19日停刊。该报发行量最大时曾达到5000份,在1940年代的河南具有较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创刊人为郭海长。

河南文史资料_百年记忆河南文史资料大系_河南文史资料目录

郭海长为当时国民党政府豫鲁监察使郭仲隗之子,是土生土长的河南人。他曾就读于河南大学与复旦大学,结识了一批思想进步的有志青年,独特的“亲缘、地缘、学缘”为《中国时报》的创刊提供了条件。

《中国时报》是一份不畏权势,敢于揭露社会黑暗、反对贪官污吏、为人民群众所发声的报刊。河南大学教授嵇文甫在《中国时报》的发刊词中就明确表示:除报导新闻、宣传国策、传达民意以外,该报还特别要“扶持正义”、“倡导学风”。

除此之外,《中国时报》还广泛联系文教界进步人士,设有专文、专栏、副刊、资料室等,内容丰富新颖。副刊经常刊发省内外著名学者作家,如嵇文甫、苏金伞、姚雪垠、路翎等人的作品,是《中国时报》的一大特色,受到民众的欢迎。

河南文史资料_河南文史资料目录_百年记忆河南文史资料大系

河南文史资料目录_百年记忆河南文史资料大系_河南文史资料

从《中国时报》的宣传策略来看,重视对青年学生的宣传,能够运用多种传播方式,积极发挥思想先锋的作用,同时可以将1946年5月作为时间节点划分为两个阶段。在1946年5月之前,由于缺乏斗争经验、不讲究方式方法,总是在前冲锋陷阵,虽然受到人民群众的好评,但不免会遭到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强烈镇压,朝不保夕。1946年5月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后,注意隐蔽斗争,采取“灰色”策略,在保证报刊生存的前提下进行宣传工作,并最终坚持到了开封的解放。

《中国时报》虽历经波折,在夹缝中艰难生存,但它始终秉持着自己的宗旨,在地方舆论的宣传引导以及共产党的解放事业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是一份有担当有风骨的报刊。

关键词:《中国时报》;中国共产党;郭海长;思想宣传

百年记忆河南文史资料大系_河南文史资料_河南文史资料目录

一、《中国时报》的创办与发展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抗战结束后,蒋介石倒行逆施,挑起内战。为了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军事、新闻舆论上同国民党反对派展开了斗争。《中国时报》创刊于国统区开封,原是一家由进步知识分子与新闻工作者为主的民办报刊,它内容真实、持论公正,一方面深受进步人士的喜爱,另一方面也被国民党反动派视为“眼中钉”。后来《中国时报》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成为其在开封进行思想舆论宣传的一块阵地,并一直坚持到开封解放,以圆满完成中国共产党交给的使命而结束。

(一)《中国时报》的创办背景

百年记忆河南文史资料大系_河南文史资料目录_河南文史资料

抗日战争结束后,因父亲职务变更为国民政府监察院的豫鲁监察使,驻节开封,郭海长便跟随父亲郭仲隗从西安回到了故乡河南,途经各地无不荒凉凋敝,亟待复苏。开封作为当时河南省的省会,长久以来被国民党所把控,在遭受日本侵略者的多年践踏以及国民党的高压统治下,经济萧条、政治沉闷、文化荒凉,繁华早已不再。创办报刊一直都是郭海长的志愿,他认为报刊应该用来扶持正义、揭露黑暗、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为社会进步所服务,而当时开封的报刊大多都是国民党系统所创办,真正站在人民立场上的报刊几乎没有。[河南省新闻史志编辑室编:《河南新闻史志参考资料》第三辑,郑州:河南省新闻史志编辑室,1983年,第63页。]

看到国统区百姓生活困苦,而国民党政府对此却漠不关心,郭海长便加重了想要办报的愿望,《中国时报》便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中国时报》的创办始末

《中国时报》创刊于1945年12月1日,至1948年6月19日停刊,共印行日报九百五十号,社址为开封北书店街6号,发行人兼总经理为郭海长,经理兼总编辑为梁建堂。从时间段来划分,《中国时报》自创刊起至1946年12月31日为单独发行期,之后至停刊与南阳《前锋报》联合出版。按性质来划分,1946年5月之前《中国时报》为私人民办报刊,1945年5月之后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实质上成为挺立在国统区开封为共产党进行思想宣传的一块阵地。

河南文史资料目录_河南文史资料_百年记忆河南文史资料大系

该报创刊时设置有四个版面:广告和专栏;评论和国内新闻;国际及省、市地方新闻;副刊和广告,在第一版上借用药房和肥皂厂的广告,打出“消除人间病毒,洗天下污垢”的标语,十分引人注目。《中国时报》报头由河南省临时参议会议长刘积学所写,《发刊词》由河南大学进步教授嵇文甫撰写,明确表示除报道新闻、宣扬国策、传达民意外,强调还要扶持正义与倡导学风。[高玉宽:《开封近代共产党所办报刊述略》,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中国时报》的创刊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首先面临的是资金和人员的问题。资金方面郭海长决定采用股份公司的形式来招募股金,由于父亲郭仲隗的政治地位,商人们为寻找靠山,所以资金募集的比较顺利,而郭海长在河南大学和复旦大学独特的求学经历,为其提供了人员储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新乡文史资料》第4辑,新乡:政协新乡市委员会,1990年,第77页。]

郭海长先邀请了和他关系密切的复旦大学同学杨育智(何燕凌)和张增淮(宋琤),随后他们又邀请了傅奎元、王静娟、武汉大学的汤家驹和常精艺、西北大学的韩光煜,以及河南大学的王琦云、徐邦敬、阎希同、张绚、李叔英(苏鹰)、李定中等,这样便集聚了一批思想进步的青年。另外在国统区办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系列繁琐复杂的登记审核程序,凭借着郭仲隗的社会地位,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准予先行发刊。[河南省新闻史志编辑室编:《河南新闻史志参考资料》第三辑,郑州:河南省新闻史志编辑室,1983年,第65页。]

河南文史资料_河南文史资料目录_百年记忆河南文史资料大系

《中国时报》自创刊之日起就表现出了明显的进步倾向,一开始在国民党还没有露出真面目之前政治环境还允许部分自由,但好景不长,报刊便刺痛了国民党当局,他们对《中国时报》这种鲜明的进步政治倾向越来越不能容忍,怀疑报刊有为共产党宣传之嫌,便对其进行打击迫害。他们不仅尝试利用学生游行来捣毁报社,对报童进行毒打,而且加大了对报刊的审核,从内容、言论、编排、字号,甚至连广告都不放过,在这种情势下,报刊的发行数量骤降,几乎难以维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新乡文史资料》第4辑,新乡:政协新乡市委员会,1990年,第79页。]

正当《中国时报》在政治和经济上遭受迫害之时,中共党组织派人找到了郭海长,不仅给《中国时报》提供政治和经济上的帮助,还带来了新的使命和责任:报社要通过郭海长接受中共的领导;把报社作为中共在开封的一个地下据点,不仅要团结报社的内部员工,而且要尽可能争取联络河南新闻界、文化教育界人士,扩大进步力量,并掩护共产党员开展地下活动;报纸要注意适应所处国统区的情况,不能把报纸办得太“红”,可办成“灰”色的,与开封其他各报相比不过于特殊,以利立足;斗争方式要机动灵活,将非法斗争与合法斗争相结合,以合法斗争掩护非法斗争。[梁小岑、陈进功编:《河南省国统区革命文化史料选编》(1),郑州:河南省革命文化史料征编室,1991年,第403页。]

郭仲隗纪念馆

百年记忆河南文史资料大系_河南文史资料目录_河南文史资料

在中共的领导和支持下,《中国时报》重新燃起了希望,开始了新的征程。随后,为了进一步对付国民党的政治迫害,在征得了中共党组织的同意后,《中国时报》不仅邀请了政治影响力大的刘积学和郭仲隗、以及学者嵇文甫和徐旭生担任报社董事,还在他们的建议下和同样具有进步倾向的南阳《前锋报》联合出版,随后一直坚持到了开封的解放。

郭仲隗后人郭力在开封《中国时报》旧址门前

百年记忆河南文史资料大系_河南文史资料_河南文史资料目录

(三)《中国时报》创刊人郭海长

郭海长,1916年6月26日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县大召营村,父亲郭仲隗,参加过辛亥革命,是早期的同盟会员元老,具有较大的政治影响力。郭仲隗性格直爽、敢于直言,曾在重庆国民参政会上揭露和抨击汤恩伯在河南祸国殃民的罪行,提出“水、旱、煌、汤”是河南的四大灾害,为河南人民请命,被称为“郭大炮”,深受民众敬仰。郭海长受其父亲郭仲隗的影响很大。

郭海长独特的求学经历,使他较早地具有进步的思想倾向。1931年,郭海长到北平读高中,在此期间便和思想进步的河南同乡联系密切,在他们的引领下,郭海长经常拜读鲁迅、丁玲、矛盾、巴金的书,并且参加了共产党组织发动的群众集会等革命活动,这对他的思想进步倾向起到了启蒙的作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郭海长不仅参加了要求收复东北的“卧轨请愿救亡运动”,还于1932年参加了中共领导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逐步开启了革命的道路。在后来的“一二九”运动中,郭海长积极参与请愿游行,并且还加入了中共党组织为了推进抗日救亡运动领导成立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且由于出色的能力,被任命为民先的队长。在北平沦陷后,郭海长等人在开封成立了“开封平津流亡同学会”,经常组织歌咏队、演剧队到街头和城郊向群众进行抗日宣传。[政协新乡市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新乡文史资料选编人物卷》,新乡:政协新乡市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2006年,第126页。]

在《中国时报》创刊之前,郭海长曾两次加入共产党,但又都被迫中断。 1937年10月底,时任中共豫北特委书记的王心波吸收郭海长加入中国共产党,由驻派新乡的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委书记朱瑞直接领导。在朱瑞的指示下,郭海长积极通过其父郭仲隗创办的《豫北日报》开展抗日救亡宣传,1938年2月17日,日军攻陷新乡,郭海长和朱瑞失去了联系。

1938年底,郭海长找到了同乡中共党员河南大学学生王锡璋,在豫西南地委书记李炳之的指示下,郭海长于1939年考入河南大学文史系读书,并于1940年10月18日被重新吸收入党,和同学李铁林等编在一个党小组。在河南大学,他发起成立了“社会科学研究会”,从事抗日进步活动。

1941年暑假,因为反对军训等被河南大学勒令退学,继而转学到了重庆北碚复旦大学史地系,与此同时又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政协新乡市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新乡文史资料选编人物卷》,新乡:政协新乡市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2006年,第129页。]

在重庆读书期间,郭海长与中央大学、朝阳学院的新乡卫辉人士李毓英和傅奎元发起成立了“学真学社”,一同学习新民主主义理论,开展进步文化活动,参加的有复旦大学、中央大学、江苏医学院、交通大学等河南籍进步学生20多人。后来又在学真学社的基础上,与刘国明、姚雪垠、罗绳武组织成立了“民主生活励进会”,除了有在校学生外,还有社会人士的参加,如王黎夫、王华冰、杨章武、崔进平、李嵩灵等,他们经常在一起分析形势,讨论救国救民之路,而这两个组织后来为《中国时报》的创刊提供了重要的人员支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新乡文史资料》第4辑,新乡:出版社政协新乡市委员会,1990年,第76页。]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认为,社会世界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独立于个人意识和个人意志”的客观关系,这种客观关系可以看作是网络或一个构型。“场域”从本质上就是从关系的角度来思考,通过场域的特有形式和力量对置身于该场域中的行动者产生影响,场域能够塑造一个人的习性。[布尔迪厄:《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刘晖译,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69页。]

郭海长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人,父亲具有独特的政治背景,为他办报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撑,同时自己在北平、重庆、河南等多地求学,不仅是河南大学的学生,而且入读复旦大学,接受过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因此,父亲的特殊身份、河南大学与复旦大学的学缘背景、河南籍进步人士的支持,构成了独特的“地缘、亲缘、学缘”,形成了特殊的场域,为后来郭海长创办《中国时报》提供了条件。

二、《中国时报》主要内容

《中国时报》虽然是在国统区办报,但它不畏权势,强烈反内战促和平、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并且还关注文学艺术,受到了民众的一致好评。

(一)反内战,促和平

抗战结束后,为了促进国内的团结与和平,1946年1月10日至31日,万众瞩目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中国时报》适逢创刊伊始,虽然是在国统区,但依然旗帜鲜明的主张和平建国,坚决反对内战独裁,对政协会议进行全力以赴的报道:

1946年1月10日,在头条位置以特大标题报道政协今日开幕消息,发表社论《团结·和平》。

1月11日,头条位置以六大栏特大标题报道停战令颁布的消息,发社论《我们赢得了和平》。

1月13日,刊登本报资料室编写的《出席协商会议各会员介绍》,14日续完。

1月26日,支持重庆大学等学校学生对于政协会议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要求,发表社论《这也是我们的意见》。

1月28日,转载上海《文汇报》刊登的中共代表团提出的《和平建国纲领草案》全文,是国统区敢于刊发的仅有的三家报刊之一。

1月29日,发表社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1月底,政协闭幕,会议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

从2月2日起,就《和平建国纲领》连发十几条社论,如《以人民利益为前提—论和平建国纲领第三项:政府》、《裁兵,建设。—论和平建国纲领第四项:军事》、《独立,自主。—论和平建国纲领之五:外交》等。[河南省新闻史志编辑室编:《河南新闻史志参考资料》第三辑,郑州:河南省新闻史志编辑室,1983年,第97-98页。]

2月10日,正当大家为政协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而举行庆祝大会时,郭沫若、李公朴等60多位民主人士被国民党特务殴打致伤,较场口事件发生了。针对较场口事件,中央社通讯歪曲事实真相,称民众互相斗殴所致。在不得不采用中央社消息的情况下,《中国时报》一方面在标题上做文章:《渝庆祝协商成功大会,惨遭暴徒捣乱,李公仆、郭沫若等多人受伤》,一方面广泛收集各方面资料,于16日刊发了《陪都庆祝协商成功大会流血惨案详情》,文中列举了目睹事件发生的政协代表周恩来、邓颖超、沈钧儒等人的叙述,最后还故意刊登了中央社自己的狡辩声明,将国民党欺骗民众的虚假嘴脸揭露出来。在这之后,又发表社论《保障自由,实现民主》、《迅即成立人权保障委员会河南分会》等,并转载冯玉祥将军的诗歌《校场口》,为爱国民主人士争取民主和自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河南文史资料》第四辑,郑州:河南文史资料编辑部,1993年,第13页。]

(二)揭露国民党黑暗腐败,扶持正义

正如《中国时报》的发刊词所说:除报道新闻、宣扬国策、传达民意外,还要扶持正义和倡导学风,《中国时报》也一直践行着它的宗旨,对河南国民党军政委员贪污舞弊,鱼肉百姓的罪行予以揭露和痛斥。

1.“二李”案

李杏林和李汉珍曾分别担任河南第十行政区专员兼河南省粮食局局长以及河南农工银行行长,他们在任期间不仅截取救灾款,克扣百姓,而且盗卖黄金储备,趁机贪污,李汉珍还培植私人势力、结纳权贵,把河南省办银行置于自己的肘腋之下。在1945年12月河南省临时参议会召开期间,《中国时报》连续刊登“二李”贪污案,要求严厉惩办。从12月9日起连续十几天占用第四版三分之一的版面来刊登“二李”贪污腐败的材料,并发表社论《所望于临参会者》,希望参会议员能够实事求是、明辨是非、惩前毖后。现将《中国时报》刊登“二李”贪污舞弊材料时的编者按兹录如下:

自李汉珍等把持河南农工银行以后,即将该行行产据为私有,任意支配。据有关人士谈,在李汉珍任内,几将该行资金赔蚀殆尽,此处所发表者,仅为李等在该行重庆分行营私舞弊之一部分情形,共他尚有多端,难以罄述,皆有确凿证据可查。虽行政院已通缉在案,但李等则逃匿他乡,迄不就法,一缉一逃,下文全无。今河南省临参会将开,本报特将重庆地方法院检察官为“河南农工银行渝分行李等舞弊案起诉书”全文及该行董事会之报告刊发于后。希望省参会重申正义,对此案再加追究,并望河南全省父老兄弟诸姑姊妹明白真相,作省参会之后援。[郭海长:《中国时报》1946年12月10日,转引自贾灿宇.:《河南金融百年》,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年,第64页。]

2.商城“土皇帝”顾莹案

除了揭开“二李”贪污腐败的真面目之外,《中国时报》还以大篇幅曝光了商城“土皇帝”顾莹的罪行,以下是《中国时报》中的部分史料:

现任商城县长顾莹,从二十七年(1939)年接事迄今,拥有良田占全县田地面积五分之一。在他住的地方,开沟壕宽深五丈,周围三里多长;依山筑寨,修建楼房一千多间。又在蔡塘子、沈家畈、四方洼为姨太太们筑金屋,完全家工家料,分文钱不给。每个地方每天有千多名工人动工。对不满意他的人,就加给土匪伪军名义,暗杀活埋。像公婆和媳妇生气这类事,都要用牛筋皮鞭打个血肉横飞,大大罚一笔款项。按商城是富庶县份,顾莹实际统治将近20年,老百姓在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大公报天津版.1946.3.20]

1946年3月12日,在《中国时报》第四版“读者之页”中,以半版篇幅刊登读者投书,揭露商城县县长顾莹的罪行。主题为“商城土皇帝顾莹”,副题为“横征暴敛杀人盈野!至今逍遥法外!”随后,《中国时报》紧随顾莹案,连续发表社论《杀顾莹,振纪纲》、《顾莹的判决》等。

3.抗议美军暴行

1946年12月24日,驻华美军在北平强奸了一名女大学生,此事一出便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公愤,各个学校都发起了游行示威来控诉美军的暴行。河南省政府对此事采取息事宁人态度,禁止各报对此过度渲染,但是《中国时报》并没有退缩,并且联合河南大学学生,一起抗议暴行。郭海长连夜印刷了3000份《告全国同胞书》,并派联络员把游行示威的标语、旗帜、快报、传单等宣传品发送到开封40余所学校,为学生游行造势,并且发表社论《民族自尊心的昂扬》、《爱国学潮荡中州》、《谁能忍受这种辱》、《天津学生的愤怒》等,赞扬学生游行示威行活动。[河南大学校史修订组编:《河南大学校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12页。]

上一篇: 孔子诞辰2568周年,看看四位“洋夫子”的中国故事
下一篇: 为什么文科人总是“喋喋不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