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导读的绘本,我第一次见。
龙脑桥(龙脑桥简介)
这首先证明了我的孤陋寡闻,其次说明这是一本特别的绘本。
导读,不是这本绘本多难读懂。
而是通过导读更深的去说明读与行的关系。
《会讲故事的建筑》,爷爷是一名火车司机,走过祖国的大江南北,在这个过程中,参观了许多古城墙、古建筑,并记撰写了参观笔记。
全书以爷爷的笔记为线索,带着读者了解大江南北中著名的古建筑或古建筑群。整部绘本读起来也有阅读笔记的感觉。
随书所附的导读手册,实际就是一篇评论,特别提到了关于作者李一慢的情况。
相比于其他头衔,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儿一女的幸福老爸,其他所谓院长之类,都是围着儿女成长所附加的。
评论里提到作者对于“游学”这件事情有执着,不仅是思想上的执着,并且将游学的概念在亲子育儿教育中不断地践行。
他在自己书里调侃自己一家子是“读行侠”,在过去十余年里,经常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带着孩子去各地,左手拿书,右手拿笔,将阅读和游访结合,走过了许多名山大川、名胜古迹。
这就很了不起了,知行合一,难能可贵。
多年前就羡慕过这种教育模式,那一次介绍的是带孩子游遍博物馆。
万事万物,皆为学问。
前两年成都地铁有个老成都的栏目,有人专门研究成都街道名称的演变,一个巷子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一条街是怎么来的,是为一种游学,重在学,兼顾游。
学者王笛,有一本《袍哥》,从微观史角度讲袍哥雷远明的发达与没落。这原本是学生沈宝媛的田野调查报告,是当年她的游学作业,现在扩展成厚厚一大本学术专著。这是游学的成果,重在游,兼顾学。
有些学问,不能只在故纸堆里翻找。
王国维不是因为一部《人间词话》被称为大师。在历史研究领域,他开创性的提出二重证据法,即“实物史料和文献考证结合”的历史研究方法。
这个方法影响了很多人。
梁思成带着林徽因从北走到南,实地考察了众多的南北建筑,绘制了大量的建筑图,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积累了大量的实际经验材料。
沈从文在故宫博物院当讲解员,每日忙着给文物写小注,看得多了,弃文从史,开辟性的写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了解建筑,离不开观察,不见实物,很难了解建筑的妙处。
四川有个泸县,境内有座龙脑桥,是一座石墩平梁雕龙石桥。只看图片无甚稀奇,只不过把每个石墩雕成一只神兽,有龙、象、麒麟。现今龙脑桥被抬升了1.5米,原雕龙的桥墩下加固了水泥墩,河中涨水也不会没过桥,通行自然方便。
仔细观察这座桥,就可以发现桥的秘密。如果没有抬高这一米半,那么张开的龙嘴,恰有一半浸在河水中。
水流急时,恰似游龙戏水。
城市的温度在于对细节的设计,没有实地走过,很难注意到这些细节。
从沱江到长江的步道,有一处地下水汇集处,但不足以形成山泉,只在岩壁上聚成水珠,缓缓滴下。
设计师在岩壁下凿出水池,养几株莲,瘦瘦地铺在水面,任由水珠低落池中,形成涟漪。
水珠不多不少,正好能维持住这一池水,不会干涸,也不会溢出。
也是恰到好处。
建筑给予城市风格,历史赋予城市风骨。
说回游学,羡慕归羡慕,现实却是游而不学,或是学而不游,归根结底,总之是懒。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