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小长假,朝野热议,莫过于祖国七十华诞大阅兵。而一名叫刘天羽的女孩,因一篇阅兵观后感而走红。刘天羽今年只有16岁,才上高二。这篇大气磅礴文采飞扬的观后感,跟她的年龄很不相称,因为这篇文章用的是文言,而且体裁是赋体。这也是引起她和她的文章走红的主要因素。
刘白羽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这篇观后感:
泱泱华夏,浩浩千秋。于以求之?旸谷之东。山其何辉,韫卞和之美玉;川其何媚,怀随侯之明珠。彼美人兮,高珠峰以为冠兮,踏台、琼以为屐;配太华以为刀兮,长四渎以为佩。神采奕矣,既御鲲鹏而咏江离,又乘扶摇以上青云;形貌昳矣,方植黄竹而哀悲歌,又望松柏以明昭志。其才若何?屈子离骚,相如辞赋,李杜诗歌,元白文章,不能一一尽数。其情若何?潇湘泪竹,首阳采薇,啼鹃望帝,化碧苌弘,无可件件道来。长安月下,万户捣衣砧声促;大散关外,三尺盐雪下将来。春闺梦,勿梦无定河边骨;君莫笑,休笑沙场醉卧人。惶恐滩头,一片磁针尽南指;黄金台上,提携玉龙为君死。天下兴亡,匹夫低咏周黍离;虽千万人,将军高唱秦无衣。七十华诞,逢迎古稀。京华非梦,梦无此欢。雷惊天上人,阿母压低窗台蕊;步震地下魂,阎罗截断黄泉水。龙腾虎跃,国人气势如虹;凤翥鹰翔,国器搏击长空。投鞭断流,何海不填?绵绵瓜瓞,何山不移?既承古志,更唱新声。居竹食肉,为生民立命;金砖丝路,济盛世繁昌。虽言荣荣,更言忧忧。归子不安,虎狼眈眈。豺之婪婪,狐之计奸,九州内外,人言可畏。裨阙补漏,今人之任重;固本安邦,来者之道远。安能银鞍鞯而醉良辰?必将振长策以定妖乱!寰宇一白雄鸡唱,拿云系日少年心。昂扬高歌兮,无用千金市骨;学成文武兮,自将货与中华。
这里,我把刘天羽的这篇赋全文引用出来,大家读后有何感觉?确实是大气磅礴,这不仅是因为用文言文写就,也不仅是女孩的文采飞扬,很大程度上,是她选对了体裁,因为赋体,本身的特点就是文采和铺排。赋体的语言队列,如排山倒海的军队,更像草原上驰骋的战马,威风凛凛,气势雄壮。
这种文体,散韵相间,句式基本固定铺排,略显变化,句式上多用对偶和排比。对偶句朗朗上口,排比句铺排气势。所以,辞赋给人外在的感觉就是特别有文采。女孩刘天羽这篇赋,也是如此。
在内容上,赋体文章讲究用典,因为句式比较固定,用典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同一件事同样的感受,用不同的典,就可以反复咏唱。这样,刚好又造成了形式上的铺排。
刘天羽这篇文章中,也是用了好多典的,如果古文水平不怎么样的话,真的还很难读懂。随便举例来说,比如,旸谷,不懂古文肯定不懂什么意思,在古代,是指日出之处。再如,卞和之美玉,用的就是和氏璧之典。四渎,不懂的人更多,因为现在已经不用了,中小学课本里选学的古文,也没有涉及到这个词的。四渎,指的是我国的四条大河,即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古文中用的也不多。
由此可见,这个高二的女生,是有一定文学功底的。凭着这篇赋来看,其古典文学修为,不在今年高考的网红学生诗词才女武亦姝之下。这个女孩背诵了多少古诗词我不知道,但是,她一定阅读了大量的经典古文,这是可以肯定的,否则,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
刘白羽和她的父亲
辞赋这个文体,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有人把辞赋的源头归结到屈原那里。这也不是不可以的,屈原的骚体,被称为楚辞,是可以看做赋体的。
不过,我们一般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定义为诗,虽然也是反复咏唱,但跟后世赋体的咏唱还是不同的。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还是属于长诗,一般不作为赋来看待。但是,应该说,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诗人的诗,是后世的赋体的源头,这是无可置疑的。这时候的诗歌,像河流的源头,然后有了支流,有的发展成诗,有的变成了散文中的韵文,赋体。
在战国时代,辞赋的代表作家除了屈原外,最牛的应该是荀子,他是第一个以问答形式写赋的作家。而且,没有荀子,也许未必会有赋这个体裁的名称,可能是别的什么名称。这个名称,就是有荀子开创的,他有一篇文章叫《赋篇》,这篇文章在当时和后世,影响都很大,最大的贡献就是让文学体裁中有了辞赋。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荀子跟屈原被尊为辞赋鼻祖。但是,这个阶段的赋体,跟后世的赋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因为虽然也开始铺排,开始反复咏唱,但是,在平仄和用韵上,并没有多少要求和规定,而且,这时候的文风朴实,作品也都是有感而发,言之有物,形式的铺排,主要还是服从内容,是为内容服务的。
真正的赋体文章祖师爷,其实不是屈原和荀子,而是汉代的司马相如。是他,把辞赋推到了这个体裁的顶峰,然后几乎死去,大赋不再,而只余下小赋了。
到了汉代时,国家得到了统一,疆域万里,大好河山确实值得歌颂。于是,赋,也就是骈体散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一时风头无二的文学体裁。这个时期的赋,被成为汉赋,也就是大赋。
我们在总结各个朝代文学成就的时候,会说这样一句话:唐诗宋词汉赋明清小说,或者唐诗宋词汉文章明清小说。第二句所说的汉文章,也是指的是赋。也许,很多人会感到奇怪,唐诗宋词,闪耀千年,经久不衰。明清小说,连普通百姓都爱不释手。可是,汉赋去哪了,怎么不见流传,没有多大影响?
确实如此,汉赋只有一个高潮,就是在西汉时期,以汉武帝时期为鼎盛。这个时期,国力空前。这样的强盛的时代,是需要颂歌的。于是,汉赋得以迅速占领文学高地。
代表人物司马相如的故事很多,他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但属于布衣。这样的家庭是不能长久的,因为在古代没有功名,也就是不当官,别说富不过三代,一代都不能到头。所以,司马家就把希望寄托在了司马相如身上。
这司马相如从小聪慧,很早就能识文断字,能写文章。他的父亲就竭力培养他,让他读书,改变白丁身份。在他成人之年,花钱买了个小郎官。那时候,官是可以买的,属于正常的渠道。郎官,就是侍从。
司马相如开始跟的是汉景帝,但是汉景帝并不喜欢文学,什么诗歌辞赋文章都不感冒,倒是喜欢看杂耍耍猴之类的。司马相如根本就没有表现的机会,因为他只会写文章。所以,他咬咬牙,就辞职了,去了喜欢辞赋的梁王刘武门下。经过反复较量,他以一篇《子虚赋》战胜了牧乘,成为梁王的最器重的御用文人。
但是,司马相如命运并不好,梁王忽然病死,这班帮闲文人只好做鸟兽散。司马相如回到家,已经是家徒四壁,穷得叮当响。只好去找在四川当县令的王吉。还是王吉配合他演了一场戏,赚了新寡的卓文君,成就了一段爱情佳话。这个时候,司马相如贫困潦倒,靠着卓文君的嫁妆生活。
但是,机会还是来了,因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武帝喜欢辞赋,特别喜欢那种铺排到了极致的辞赋,因为他觉得没有这样的文字,根本就不能跟他的文治武功匹配。他看到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大为赞赏,司马相如也就起飞了。
这个时期,辞赋高手不少,但以司马相如为领袖,他的一篇《长门赋》稿费千金,是被武帝金屋藏娇的陈阿娇花钱雇他写的,希望以他的文采打动武帝,让他回心转意。但是钱花了,武帝也没有回头,这就是所谓“千金纵买相如赋”也没用。
赋这种文体,跟诗歌不同,没有一点民间基础,在民间就没有市场,也就皇帝喜欢。所以,在司马相如手里达到顶峰的汉赋,很快就没落了。这个时期的赋,只有一个功能,就是歌功颂德,就是拍马屁。
没落,并不等于死去。辞赋这个文体开始变化,司马相如那样的大赋没人写了,因为根本就没人看,所以小赋兴起,作为跟诗并行的文体而存在。
隋朝,虽然短命,但是有一个不可磨灭的功绩,那就是创立了科举取士制度,通过考试,平头百姓也可以晋升到上层社会,可以当官,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社会进步,这在以往是不可能的。隋以前,通过文章取得地位的,也只有司马相如了。科举取士,让下层社会的人都有了希望,打通了社会阶层之间的通道。现在的高考制度,就是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延续。
唐宋科举取士制度日益成熟,民间盛传的各种故事里,很多穷书生一举成名天下知,创造了多少传奇。如果没有科举取士制度,是不可想象的。
在科举考试中,就有诗赋的要求,诗赋都是必考科目,另外就是策论。这个时候的赋,就是骈体韵文,也叫四六句,多用对偶排比句式,讲究平仄和押韵。但是,这种文体的生命力真的不怎么样,诗流传那么多名篇,而赋的名篇寥寥可数。
在唐朝,除了科举取士选干部外,对于普通文人来说,还有两个渠道,一是找有影响有权势的人推荐。李白一生就没有参加高考,都是找人推荐,而杜甫参加了两次高考,遗憾的是都落榜了。白居易参加考试中了进士第四名,跟他齐名的元稹,是那一届的状元。
另一个渠道呢,就是直接给皇帝上书,用好文章来引起皇帝关注,重视。给上书的文章,都是用赋体,因为容易展示文采,竭尽铺排之能事。杜甫就曾经三次直接给皇帝上书,写的都是赋。但是,基本上是石沉大海。
到了现代,诗歌跟散文分离了,但是,在诗歌和散文之间,还有一个特殊的文体,叫散文诗。其实,这散文诗,就是白话文的赋。也就是说,散文诗是由古文的赋演变而来的,就是现代汉语写作的赋。
散文诗跟赋一样,追求文采,讲究句式上工整,对仗,韵律都会适当考虑,讲究朗读上的朗朗上口。古代的赋,都是直接朗诵给皇帝听的,所以必须讲究。散文诗继承了这种特点,其实就是现代的赋。
回到文章开头所说的,16岁的小美女刘白羽写的这篇赋,现在是很少有人这样写了,这是一种标新立异。我们离古文已经很远了,都是用现代汉语写作。但是,偶尔来一篇文言写的文章,觉得颇为新奇。现代人用文言写文章,需要有一定的古典文学和古汉语基础,否则肯定是写不来的。
我们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值得我们歌颂的事物真的太多太多。为祖国唱赞歌,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至于是像刘白羽这样用文言文写赋,还是用现代文来写散文诗,写诗歌,写散文,那就取决于我们各自的擅长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