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杂志与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合作,正式发行英文版创刊号。
早报见习记者 罗昕
早报记者 石剑峰
6月25日,由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文史哲》与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Brill)合作,正式发行英文版(Journal of Chinese Humanities)创刊号。编委会名单有余英时、王靖宇、安乐哲、池田知久、庞朴等20余位海内外一流学者。
《文史哲》英文版创刊号主题为“中国社会形态问题”,首期刊发中国学者文章6篇,海外学者文章3篇。“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清末辛亥革命,中国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以往我们说封建社会,海内外对 这个社会 意见都比较大,但用什么概念去支撑这个社会是我们要说明的问题。”《文史哲》主编王学典如是介绍。
作为新中国第一家高校文科学报,创刊于1951年的《文史哲》杂志被看作中国大陆主流学术风向标之一,曾发起和推动了“中国古史分期论战”、“中国农民战争史论战”等多场学术大讨论。
中国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规划处处长徐青森表示,“现在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学术期刊,有的有刊号,有的以书代刊。”不少学术期刊也推出了英文版,但数量难以统计。王学典认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了解非常不对等,中国对西方的了解远大于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西方对中国的偏见往往缘于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而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是一种义务。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英文版(ECNU Review)执行主编吴冠军也认为学术期刊英文版很有价值,“这是我们进入国际学术界的一个途径。学术通过英文版走进国际共同体,能发现我们的差距在哪,规范我们的学术规范。”
并非中文版的简单移植
王学典称,《文史哲》学术期刊的英文版绝非首创,但其英文版确有与众不同之处,最大特点便在于以“专题”呈现形式。《文史哲》英文版执行主编王心扬强调,英文版并非中文版的简单移植或精编,而是采取专题形式,每期集中一个海内外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另外,英文版严格遵循国际学术规范,实行匿名同行评审制度。
何为《文史哲》英文版的选题标准?王学典说,“我们选的都是有代表性的专题,每个专题都会向西方诠释中国的特点。我们会根据每一个中国文化元素及其在整个中国文化中占有的地位进行选择。”而他们未来几期正在考虑的专题或许会考虑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我们还想做一些概念,这期做 道 ,下期做 和 ,再下期做 仁 。”
“我们所有的翻译都按最高的国际标准来做,要让西方读者用最顺的方式读我们的文章。”王学典说,首期刊发的文章中也有原汁原味源于海外学者的手笔。“现有的英文版学术期刊往往按文、史、哲等进行专业分类,而《文史哲》英文版是综合研究。” 在王学典看来,只有综合研究才符合中国传统学术的本来面目,“比如《论语》,算文学、历史还是哲学?好像都不是,但它又什么都是。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
语言成学术成果外出瓶颈
王学典告诉早报记者,《文史哲》英文版发行的最大困难是语言障碍,“如何让中国文化最精华的部分直达西方读者,语言是很大的障碍,因为中国和西方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不同。
此外,王学典也提到了意识形态及高校体制问题,“既要克服西方中心主义,也要克服中国中心主义。”他举例说,“比如我请英文翻译系老师做翻译,有时请不动。因为他认为翻译作品不能算作成果,对于晋级和职称评选没有帮助,没动力。” 但显然,王学典对《文史哲》英文版还是充满期待,“年底我们会出第二期。接下来两年将半年一期,之后还将出季刊。”
当代和传统中国系列
最受青睐
谈及《文史哲》英文版,徐青森表示,今年教育部社科司准备启动一项计划,将加大中国学术期刊英文版的支持力度。目前,该项目尚在研究论证阶段,“总的来说,我们有几大思路。第一是政策上加大力度支持和鼓励高校学术成果对外出版;二是专业化的队伍建设,尤其是高水平外译队伍;三是对于那些已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给予津贴扶持。”
对于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国门的制约因素,他认为首推人才储备,“包括编辑、翻译、对外推广人才。”其次,他表示目前我国学术出版机构对国外传播市场的认识也需不断积累。
事实上,除由海外出版社出版中国学术著作,国内也有在海外成立公司的出版机构负责出版中国学术著作,比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这两年计划在海外出版英文学术著作50种。该集团在美国、中国香港等地注册了6家公司,借用海外战略合作伙伴渠道做发行,目前发行比较好的是当代中国和传统中国两个系列,且都以学术和专业出版方式在海外发行,“很多图书是纸质版和电子版同时出版。”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全世界都希望了解当代中国和传统中国,所以这类学术类著作有一定市场,也能引起西方学术界关注,但其他纯学术著作英文版还是有发行困难,“我们是乐观的,西方对中国越来越感兴趣,关键还是我们的学术生产能力。”
吴冠军告诉早报记者,目前很多学报和学术期刊英文版希望能尽快进入SSCI,但这依赖于海外出版社的运作和渠道,而且为了达到SSCI引用率要求,还要做很多额外工作,比如炒高引用率。吴冠军说,国内学者也应尝试直接给国外学术杂志投稿,“很多人认为,中国学者的人文社科文章不太可能在国外顶尖学术期刊发表,太难了,但关键还是你的学术成果质量。向国外学术期刊投稿,是否录用不是靠人际关系,评审真的会给你很多意见,他会告诉你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