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汉书下酒秦云炅河是什么意思(汉书下酒什么意思)

汉书下酒秦云炅河是什么意思(汉书下酒什么意思)

汉书下酒秦云炅河是什么意思(汉书下酒什么意思)史上唯一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精的全能冠军。汉书下酒秦云炅河是什么意思(汉书下酒什么意思)唯一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无所不能的大方之家。以词代判,一阕《踏莎行》叫人叹为观止。以名命菜,一道“东坡肉”令人拍案叫绝。抗击疫情,创建中国最

史上唯一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精的全能冠军。

汉书下酒秦云炅河是什么意思(汉书下酒什么意思)

汉书下酒秦云炅河是什么意思(汉书下酒什么意思)

唯一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无所不能的大方之家。

以词代判,一阕《踏莎行》叫人叹为观止。

以名命菜,一道“东坡肉”令人拍案叫绝。

抗击疫情,创建中国最早公立医院。

扼制恶俗,创办中国第一所慈善孤儿院。

出自他诗词的成语俯拾即是,锦心绣口,惊艳千年。

品味他研发的菜肴有口皆碑,垂涎闪舌,生动极鲜。

他是第一个炙烤羊脊,成就当今羊蝎子火锅风行神州,让人们尽享口福的人。

他是第一个撬开生蚝,创意味蕾上的舞蹈,千年之后让炭烤生蚝风靡夜市的人。

苏东坡,大宋朝最后的倔强。

鹤立鸡群,不偏不党。

笔尖、舌尖,活色生香。

诗品、人品,旷古绝唱!

(一)

苏轼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旷世全才。诗、词、文、书、画,样样精通,每样都令人难以望其肩项。

论诗,“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王国维《文学小言》)。他把中国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写得最有意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把最具文化意义的水,写得最为传神:“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在北宋诗坛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整个宋代则与陆游并称“苏陆”。

论词,他首开豪放词风,一洗“诗庄词媚”的尴尬,提高了词的品位格调,使其登上大雅之堂。把酒问天(想念兄弟),绝唱千古:“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馀词尽废”;幽梦还乡(思念亡妻),欲断无肠,写下千古第一悼亡词《江城子》,凄楚哀婉,催人泪下。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论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还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比肩“千古文章四大家”。有“韩如潮,柳如泉,欧如瀚,苏如海”之喻。

论书,他的《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各领风骚,并称“天下三大行书”。确立了“苏、黄、米、蔡”宋四家之首的地位。

论画,他与文同共创“湖州竹派”,并称“文苏”。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士人画”概念,倡导“得其情而尽其性”“善画而不求售”,为“文人画”未来的蓬勃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戏墨”之作随性而来,情怀风骨尽显其中。所以后人才能从八大山人的鹰眼中,看出睨藐不屑的兀傲之气。

(二)

苏轼19岁进京应试,20岁即名动京城。这得益于大文豪欧阳修的赏识。

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政坛地位也很高。其胸怀豁达,举贤若渴。“唐宋八大家”北宋的六个席位,除了欧阳修本人,剩下的五位都得到过他的提携。

除此之外,欧阳修还扶掖举荐了包拯、司马光、韩琦、文彦博、吕大钧、吕公著等名书竹帛的人物。

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科考,欧阳修担任礼部主考官,他慧眼识才,正道直行,选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阵容豪华的“梦之队”:苏轼、苏辙、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群星闪耀,璀璨夺目。

这一届录取的进士,荟萃了北宋文学、哲学、军事、政治领域最顶尖的人才。其中:苏轼、苏辙、曾巩3人,占据“唐宋八大家”宋代六家的半壁江山;张载、程颢、程颐3人,成为理学创始级大师;有9人先后出任宰相、副宰相;还有一位历史名将。

这一届“高考”被誉为“千年科甲第一榜”,实至名归。

欧阳修也因此“赢得生前身后名”——“千古伯乐”。

彼时,欧阳修看了苏轼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试卷,大加赞赏:“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再看苏轼其它作品,欧阳修惊叹不已:“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出人头地”典故,便由此出。

和儿子讨论诗文,欧阳修感叹苏轼后生可畏:“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你记住我的话,三十年以后,热搜榜上再也没有我的名字,头条是苏轼。

一语破的!

(三)苏轼“才思横溢,触处生春”。

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对人说,每逢皇帝陛下陷入“举箸不食”的痴迷状态时,必然是在读苏轼的文章。

每次上书,神宗看了苏轼的奏章,总会情不自禁地盛赞其文采飞扬、笔墨生香。而且,是当着一众朝臣。

拟写圣旨,苏轼无不简明扼要,锵金鸣玉。在贬谪奸佞小人吕惠卿时,苏轼落笔生花、酣畅淋漓:“始于知己,共为欺君,喜则摩足以相欢,怒则反目以相噬。”

现场办公,苏轼时常独出心裁、横生妙趣。杭州灵隐寺一和尚犯下桃花命案,苏轼居然将案情判词写成了一阙《踏莎行》:

“这个秃驴,修行忒煞。云山顶上空持戒。只因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

毒手伤人,花容粉碎。色空空色今安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这就是著名的“以词代判”。

遥想东坡当年,西子湖畔,风流潇洒。沐着微风,饮着小酒,谈笑间,公堂之事已圆满。

苏轼是一名政绩赫赫的清官,只不过他“文名”太盛,盖过了他的“政声”。

他少年得志,木秀于林却树大招风。从政40年,竟被贬谪流放了33年。

早年“青苗法”实施,农民苦不堪言,债台高筑、甚至家光业尽。苏轼体恤民情,不假思索、仗义执言。一次次上书皇帝,细数“青苗法”在执行中对农民造成的伤害。还写了组诗《山村五绝》,讽刺“青苗法”的流弊。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诗中描绘的场景活龙活现:各地农民纷纷拄着柺杖、带着干粮,火急火燎地进城拿青苗贷款,不料转眼就把钱花光了。为什么?

贷款手续繁杂,放贷部门层层刁难,“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什么介绍信、申请表、担保书、无犯罪证明等等,光是盖章签字的程序走完,一年已过半。

农民们大半年的时间都耗在城里,耽误了劳动生产,可最终拿到手的钱连在城里的开销都不够。唯一的收获是,跟来的小孩儿学会了城里话。

这是《山村五绝》的第四首,诗作一出,不胫而走。

当时苏轼已如欧阳修所料,成为北宋文坛领袖,他的言谈往往成为左右舆情的风向标。正是这首诗,后来成了乌台御史参劾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反对新法的一项重要证据,给他带来牢狱之灾。

为百姓直言敢谏,不计后果,苏轼由此卷入党争。而被卷入党争之后,便开启了他一生颠沛流离的贬谪生涯。在震惊北宋朝野的“乌台诗案”文字狱中,让苏轼吃尽苦头,被关押审问了130天。最后还是王安石于心不忍,说了句“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才保住其性命,从轻发落。

即便如此,他仍然心系苍生,始终穷达如一。为官一地,勤政利民,造福一方。

(四)

徐州抗洪,眼看水位越涨越高,离城墙头不到三尺,众人大惊失色,苏轼却神情自若。把铺盖一卷,搬到城头上,敢与徐州共存亡。他坐镇指挥,带领徐州军民一方面筑堤防洪,一方面挖渠泄洪,疏堵结合,被围困75天的徐州城终于化险为夷。

水灾过后,庄稼歉收,柴草奇缺。冬天雨雪交加,天气异常寒冷。为解决居民烧柴取暖困难,苏轼组织人力反复考察、勘探,终于在徐州西南的白土镇发现了煤炭,使沉睡于徐州地下亿万年的黑金破土而出,成为徐州煤炭开采利用第一人。

苏轼离任的时候,徐州数千人送他出城几十里,捧蓝献花,洗盏呈酒,依依不舍。有的人甚至割断马镫,不愿意他走。状如秦观诗中所言:“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

“苏徐州”,徐州百姓已把苏轼当成了自己人,融入他们的情感血脉中。“古彭州官何其多,千古怀念唯苏公”。

杭州抗疫,面对瘟疫肆虐,满城人心惶惶,苏轼措置裕如。即刻从公款里拨出二千缗,自已再捐出五十两黄金,在市中心建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公办医院——“安乐坊”,免费收治上千穷苦病人。

当时“安乐坊”有一副治瘟疫的特效药“圣散子”,价廉质优,是苏轼同乡巢谷所授祖传秘方,用于临床很快平息了疫情。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过亿的王朝,古代城市人口比例最高。当时杭州人口就有20万左右,倘若疫情扩散,后果不堪设想。

那一次防控瘟疫的过程,被视为教科书式的救灾。苏轼在疫情中创立的“安乐坊”及其运作模式,引起了朝廷的极大关注并在全国推广。有人说,“安乐坊”就是大宋版的“火神山医院”。

日后苏轼罹难,杭州百姓纷纷在街上设龛拜祭,一连数月为他做解厄道场。杭州人甚至不承认苏轼是四川人,因为在众多杭州百姓心里,苏轼就是杭州人。

在登州,苏轼上任仅仅五天,便接到还朝的调令。短短五天,他连写两道奏表,建议朝廷整饬水军,以备边患;呼吁废除登州的食盐官卖制度,减轻百姓负担;写下《登州海市》诗,为蓬莱打造了名扬四海的胜景名片,让建成仅20年的蓬莱阁蜚声遐迩,跻身天下“四大名楼”。

市民把苏轼做太守这五天视为登州的荣光,修建了“苏公祠”。所谓“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

在黄州,为遏制“溺婴”恶俗,苏轼倾尽所能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慈善孤儿院——“育儿会”,慈幼恤孤,救助弃婴。

而当时,他自己的日常生活都捉襟见肘。无奈带领全家开垦城东旧营的一块荒坡地,种田补贴生计。

“苏东坡”三字,从此响彻中国历史。

在惠州,他传播插秧技术,发明、推广了一种可以快速插秧、减轻农民劳作艰辛的农具“秧马”。为广州人设计“自来水工程”——那是广州、乃至全国最早的自来水供水系统,解决了广州城中的饮水困难。让人刮目相看!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在儋州,他开馆办学,亲自执教——这可是当朝皇帝的老师啊,竟然转而教诲黎家子弟。蛮荒之地开始“书声琅琅,弦声四起”,并培养出海南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进士姜唐佐。

姜唐佐是琼州人,慕名过海求学。苏轼遇赦北归时,他正准备进京参加考试,东坡在他扇子上题诗两句:“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并鼓励说,等你明年登科了,我再给你补齐后面两句。

小伙子不负师望,果然金榜题名。找老师再续前缘时,东坡已驾鹤西去,阴阳两隔!子由忍泪含悲代兄长续写道:“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让人热泪盈眶……

(五)

苏轼一生修筑过四条长堤,百姓感念他,皆称之为“苏堤”。

早在徐州抗洪护城时,苏轼组织民工从东南“戏马台”起,至城墙修筑了一道防洪长堤。

“戏马台”,这是苏轼与项羽唯一一次穿越时空的交集。

当年项羽灭秦,分封诸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徐州)后,在南山上构筑高台,作为指挥亲兵操练、观赏士卒赛马、检阅部队阵容的场所,名叫“戏马台”。千百年来,不少仁人志士来此登台瞻仰。“秋风扶我上高台,直挟江东霸气来”“戏马台上望秋风,项羽不言谁为雄”……

傲立项羽“从此风云”的戏马台上,遥想彭城之战(又名睢水之战),项王骑着他的乌骓,率领3万铁骑仿佛从天而降,打得56万汉军屁滚尿流,一败涂地。

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是何等摄人心魄的壮烈!

而回顾作家姚雪垠《题徐州楚霸王戏马台》诗,又让人潸然泪下:

“千古英雄输厚黑,鸿门义气乌江哀。

骏马美姬归尘土,此地空余戏马台。”

苏轼曾在《留侯论》中评价项羽:“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他说项羽不能够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随意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自己,保存实力。这是不是心有灵犀的惺惺相惜?

苏轼自己何尝不是天真率性,直言进谏不避斧钺,不会爱惜自己!

南宋朱弁《曲洧旧闻》载,“东坡性不忍事,尝云:‘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

书归正传。由于明清两朝黄河泛滥,徐州苏堤彻底被毁。重情的徐州人,至今仍把修建在原防洪大堤上的道路,命名为“苏堤路”。

徐州之后,苏轼在任杭州、颍州、惠州时,分别在这三地的西湖上,修筑了长堤水利工程,留下令人流连忘返的“西湖”美景,以及“东坡处处筑苏堤”的美名。

对于苏轼的“西湖”情结,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有感:“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汝颍及罗浮。东坡元是西湖长,不到罗浮便得休。”

而今,杭州(钱塘)西湖、颍州(汝颍)西湖、惠州(罗浮)西湖,和扬州瘦西湖并称“中国四大西湖”,都是著名风景名胜区。

苏轼曾在诗中,将颍州西湖媲美杭州西湖:“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惠州西湖原名丰湖,因苏轼诗中称作西湖而更名,也因苏轼的厚爱而借光:“大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

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东坡被贬谪岭南,体弱的王朝云决意万里陪伴。走遍千山万水,经历九死一生,谪居惠州二人相依为命。两年之后,朝云不幸染疫辞世。东坡遵其遗愿,将她埋葬在西湖孤山栖禅寺旁。亲手撰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寺院僧人感念朝云与东坡生死相随、无怨无悔,筑建墓亭为其遮风挡雨,取名六如亭。从此,朝云墓也成了人们缅怀苏轼的载体,一如虞姬墓之于项羽。登临凭吊者比肩继踵,络绎不绝。

清乾隆年间,著名书法家伊秉绶任惠州知府时,修葺六如亭,重新撰写楹联:

从来南海时,经卷药炉,百尺江楼飞柳絮;

自东坡去后,夜灯仙塔,一亭湖月冷梅花。

短短三十二字,写尽苏轼与朝云的爱意思愁。

“经卷药炉”描述朝云在惠州以佛修心、以药养生的清苦生活。“百尺江楼”指东坡和朝云在惠州时居住的合江楼。而“飞柳絮”则来自一个哀婉凄美的故事。

在惠州,王朝云时常唱苏轼最爱——《蝶恋花·春景》为其解忧。可每次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怜惜东坡半生就如同这柳絮被吹散天涯,总会即景生情,泣不成声。“歌喉将啭,泪满衣襟”。

朝云去世后,苏轼发誓“终生不复听此词”。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末年盗匪谢达攻占了惠州城,焚毁了不少商铺民居,但对朝云墓却十分敬重,“修墓致奠而去”。明末诗人何绛感叹道:“试上山头奠桂浆,朝云艳骨有余香。宋朝陵墓俱零落,嫁得才人胜帝王。”可见苏轼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眼下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要数杭州西湖苏堤了。当年杭州为水患所困,西湖失修时久,淤塞过半,已处在干涸的边缘。苏轼下令招聘二十万民工,治运河,开六井,通西湖,筑长堤。没过多久,一泓碧水重现,六桥一堤的美景也随之倒映在美丽的西湖上。人们称为“苏公堤”。

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就是利用挖出的大量葑泥,在湖中建造的变废为宝景观。

一个疏浚西湖的水利工程,硬让苏轼搞成了园林建筑样板。

2019年,国家水利部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共12位。苏轼的名字赫然在目,与大禹、西门豹、李冰等历史上著名的治水英雄并列。

出乎意料,却当之无愧。

(六)

更令人垂涎闪舌的是,苏轼先后在徐州、黄州、杭州,还自创了人间美食“东坡肉”——

出任徐州知州时,苏轼带领民众筑堤保城,洪水退去之后,百姓纷纷杀猪慰劳。他推辞不掉,就亲自指点家人制作红烧肉回赠。大家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其为“回赠肉”。

被谪贬到黄州时,苏轼发现黄州市面上猪多、肉贱、质优,可人们都不买。一打听,富人不愿吃,穷人不会做!他即兴作《猪肉颂》诗一首,把烹饪猪肉的方法教给大家:“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此诗一传十、十传百,马上家喻户晓。东坡亲自示范,人们争相效仿,猪肉华丽转身——文火慢炖出欲罢不能的诱惑。百姓把这道菜戏称为“东坡肉”。

再任杭州知州时,苏轼组织民工疏浚西湖,深受百姓爱戴。过年时,大家抬着猪肉担着黄酒给他拜年。他又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制得红酥醇香,送到西湖的工地上犒劳民工,大家吃后无不赞赏称奇。

脑子灵光的杭州菜馆老板,马上派厨师向苏轼讨教秘制烹饪绝学,并挂牌“东坡肉”出售。附庸其风雅,名人效应+名副其实,一时门庭若市,人们趋之若鹜,很快就成为杭州名菜流传至今。“东坡肉”的美名更飘香神州大地。

食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能从“吃”中吃出创意,将吃猪肉讲究成舌尖上的艺术,并造福百姓,可谓独树一帜。

贬谪惠州时,苏轼又一次突发奇想,发明了烤羊脊。

惠州市场萧条,一天就杀一只羊。作为被贬之人,苏轼无法跟当地的官员争买羊肉,只能买点剩下的羊脊骨。

他先将羊脊骨煮熟,趁热滤干捞出,以酒腌渍,撒上薄薄一层盐到火上烤,烤到微微有点焦的时候就可以吃了。不过好吃难剔,费半天劲儿,才能在羊筋骨结合处剔得一点点肉,就特别开心,感觉像吃蟹螯一样味美。

欣喜之余,东坡趁热把他烤食羊脊骨的美事,写信告诉了弟弟子由。炫耀说:你呀,只能吃到肉,尝不到骨头上的美味,真是可惜呀!

结尾还不忘幽默一把:肉都给我啃光了,想不到却惹了众怒——得罪了狗,那些等着吃肉骨头的狗们纷纷不乐意了:“则众狗不悦矣!”

千年之后,羊蝎子火锅风行。酒店高朋满座,食客大快朵颐。可谁能想到,苏轼才是第一个吃羊蝎子的人。

不止于此,眼下风靡夜市的炭烤生蚝,同样是苏轼带给我们的鲜美口福。

60岁那年,苏轼又被贬到海南儋州。当时海南可不是旅游城市,是没有开化的龙荒蛮甸。东坡无肉不欢,但儋州无肉可吃。本地人吃什么?老鼠、蝙蝠、蜈蚣……

苏轼另辟蹊径,慧眼识珠,竟然在茫茫大海中觅见新欢——将外表坚硬丑陋、内里鲜嫩无比的生蚝,创意出味蕾上的舞蹈。

尝鲜之后,苏轼乘兴写了篇《食蚝》:“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又益煮者……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意思就是:冬至前两天,当地人送来一些生蚝,把它们剖开,剥出来几升肉。之后带着浆放到水里,加入酒一起煮,真是太好吃了,以前从没吃到过这样的美味。

天马行空的尝试——酒炖生蚝,就这样“横空出世”。

这是吃法一,还有吃法二:再把个头大的生蚝挑出来,烤熟了吃,比煮着吃还要鲜美。

紧接着文章的高潮来了:每次都要对小儿子苏过千叮咛万嘱咐,不能把吃生蚝的事情说出去,要是朝中的大臣们知道了,恐怕会学我,巴不得都被贬到海南来,跟我抢吃这天下美味呀。

这样的调侃,充满乐观,我却充盈泪眼。在宋朝,流放海南可是仅次于死刑的处罚!

“自笑平生为口忙”。难怪东坡弥留之际,魂牵梦萦的还是被贬谪的三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贬到哪儿吃到哪儿,炙悲酸为笑谈,烹苦难成美味,硬生生把贬谪流放幻化作活色生香。口腹之欲,吃出名堂,引领时尚。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永远是“诗和远方”。

恰恰东坡光照千秋的杰作,有一大半也是在这三州脱颖而出。

2000年,法国《世界报》在全球范围内评选12位“千年英雄”,涉及政治、军事、文化、宗教诸领域,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七)

少时读了“汉书下酒”的故事,便也模仿苏子美,读金庸武侠小说,总要满上一大白助兴。自觉豪气干云,极具上古遗风。可能境界不到,得配一碟花生米或豆腐干,边看,边喝,边咀嚼。“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后来听金圣叹老先生说:“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有火腿滋味。”于是下酒菜就增加到两小碟,食之深以为然。

火腿我从小就吃过,因为母亲的娘家就在云南个旧,而云南宣威火腿和浙江金华火腿是中国的顶级名腿。

就这样,待把“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一并读完,学无大成,倒滋养出一个爱酒的嗜好。

凭这嗜好,有幸成了可以与东坡在书中对坐、对酌、对话的人。因为感同身受,方能肝胆相照。

喜爱苏轼的人都知道,东坡好酒,但酒量不大,平生引为憾事。他在《饮酒说》中说:“予虽饮酒不多,然而欲把盏为乐,殆不可一日无此君。”可惜祖父苏序豪饮的基因没传给他,尽管久经官场文坛,常练不懈,却终成心结:“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余下者……天下之好饮,亦无在吾上者。”

苏轼在《浊醪有妙理赋》中感悟:“身后名轻,但觉一杯重”。窃以为这与李白的“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英雄所见,不谋而同。

乘着酒兴,借学者撰文倾述对苏子的仰慕:苏东坡这样的个体生命,可能绝无仅有,没人比他更丰富。他似乎穷尽了生命的可能性,穷尽了中国文化的可能性。他抵达了生存的广度与深度的极限。他生活在古代,却比现代人更现代。他生命中的核心要素,提纯了人类文化的“遗传基因”。

闻听此言,东坡尽一小杯(非浮一大白),莞尔一笑,借恩师欧阳文忠所言作答:“无他,但手熟尔!”

如醍醐灌顶,我豁然大悟:

当“不合时宜”执着成“守其初心”的潇洒,当“多情却被无情恼”简化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颠沛流离,也会绽放诗情画意。

(八)

耳畔蓦然泛起赵雷质感忧郁的《成都》:

“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昨夜的酒……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

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走到玉林路的尽头,

坐在小酒馆的门口……”

恍然记起东坡是四川眉山人,距成都不足百公里。

酒后忘年中,幻想着穿越时空,有幸与东坡畅饮同醉于成都繁花巷口,畅聊倾心于成都寂寞街头,勾肩搭背,推心置腹,则此生无憾矣!

上一篇: 蒋介石的五虎上将有哪些(蒋介石的五虎上将哪些货真价实)
下一篇: 除怪(一窟鬼癞道人除怪)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