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熊渠是楚什么王(熊渠子射石文言文翻译)

熊渠是楚什么王(熊渠子射石文言文翻译)

熊渠是楚什么王(熊渠子射石文言文翻译)湘阴“县前”沿革张一湖熊渠是楚什么王(熊渠子射石文言文翻译)夏代历史地图西周时期历史地图春秋时期历时地图秦时历史地图西汉时期历史地图宋魏历史地图:湘阴县成立于宋时,始隶衡阳郡一、历代史志关于湘阴县“县前”沿革的表述(一

湘阴“县前”沿革

张一湖

熊渠是楚什么王(熊渠子射石文言文翻译)

熊渠是楚什么王(熊渠子射石文言文翻译)

夏代历史地图

西周时期历史地图

春秋时期历时地图

秦时历史地图

西汉时期历史地图

宋魏历史地图:湘阴县成立于宋时,始隶衡阳郡

一、历代史志关于湘阴县“县前”沿革的表述

(一)《嘉靖湘阴县志》关于湘阴“县前”沿革的表述

明《嘉靖湘阴县志》,是现存最早的湘阴县志,该志修成于“嘉靖甲寅岁季秋望日”,即嘉靖甲寅年(1554年)九月十五日。由“赐进士第知湘阴县事昌江瑞泉张灯”纂修。该志第一篇为《县谱》。《县谱》首述湘阴县“县前”沿革称:

湘阴在上世为三苗之地,禹贡为荆州之壤,周成王分封,地属楚,至文王徙为罗国。秦废封建,改国为县。汉高帝徙吴芮为长沙王,县亦辖之。三国孙刘分荆州以湘水为界,罗属孙吴。南宋元徽二年,始割益阳罗湘西三县,隶湘东郡,谓其地居湘水之南,故名湘阴,而罗亦未废也。

以上简略讲述了自上世至湘阴立县时的历史沿革。其中关于湘阴县立县前的历史沿革,有以下要点:

一,湘阴在上世为三苗之地。所谓“上世”,当指三皇五帝之世。亦即夏禹之前的年代。

二,夏禹作《禹贡》,画九州。湘阴地属荆州。

三,周成王分封诸侯,湘阴地属楚国。

四,楚文王徙罗子国至湘阴地,湘阴地属罗子国。

五,秦废诸侯,改国为县,湘阴地属罗县。

六,南宋元徽二年立湘阴县,隶湘东郡。

《嘉靖湘阴县志》关于湘阴“县前”沿革的表述,成为后世史家的圭臬。现存于世的《康熙湘阴县志》、《乾隆湘阴县志》、《嘉庆湘阴县志》、《同治湘阴县志》、《光绪湘阴县图志》、《长沙府志》以及建国后修的《湘阴县志》,其“县前”沿革的表述,都以《嘉靖志》为“轨范”,无越雷池半步。——修成于2018的最新版《湘阴县志》,则对“县前”沿革做了一点修改,将“属罗”,改为了“罗子国遗民居住地”。尊重历史,敢于创新性发展,这是难能可贵的。

二、关于湘阴“县前”沿革的考证与梳理

现在,根据拙作《湘阴人考》、《县境属楚案》、《“后罗子国”案》、《临资拍案》诸篇的考证与论述,可以看出,自《嘉靖志》起至2018年版《湘阴县志》之前,历代史志关于湘阴县“县前”沿革的记载、表述,有些是错误的,有些是值得商榷的。为还湘阴“历史清白”,兹就其中重大问题稍作考证与梳理。

(一)九黎与三苗

“湘阴在上世为三苗之地,禹贡为荆州之壤”。“上世”,即上古之世。“上世”之后继以“禹贡”,即是说,“上世”指的是夏禹之前的阶段,即三皇五帝阶段。三皇缥缈,五帝稍实。所以,关于湘阴县境隶属或早期人类活动的历史,适合从五帝时代说起。

湘阴上世为三苗之地。那么,三苗又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里、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呢?

唐代孔颖达《尚书正义》列举了当时史籍对于三苗的记载与表述:

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左传》:“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念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杜预云:“缙云,黄帝时官名,非帝子孙,故以比三凶也。贪财曰饕,贪食曰餮。”

从上述记载来看,三苗的始祖是缙云氏,而缙云氏则是黄帝时代的臣子。缙云氏有个不肖之子,被大家称作“饕餮”。三苗则是饕餮之后。从缙云氏到饕餮,再到饕餮之后繁衍成三苗,当然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所以,三苗不可能从黄帝时起就是湘阴地境的居民。而在黄帝时期,江淮一带为蚩尤的九黎部族所居。湘阴地境居民当然也应当是九黎之民,即“黎民”。所以,湘阴县境的第一个“地主”,应当是九黎,三苗则居其后。

(二)杨越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原始社会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时期全图》标注今湖南境内为“杨越(杨粤)”。且“杨越”的范围皆在今湖南境内。

《春秋时期全图》仍标注了“杨越”,但杨越的范围已经覆盖了今湖南、广东两省。这样看来,“越”本发源于今湖南,后来发展到了今广东。广东在南,后世遂称其为“南越”。《春秋·楚吴越图》也标注楚的正南方为“杨越”。

《战国时期全图》显示,杨越已经覆盖到了今广西境内。也就是说,那时候,今湖南、广东、广西境皆称杨越(今越南国大概也得名于杨越,即“杨越之南”)。

到了《秦时期全图》,则不见“杨越”的地名了。

从《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记载可知,自西周至战国,湘阴地皆属杨越。

《史记·楚世家》记载:“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扬粤,至于鄂。”熊渠兴兵伐杨粤这一历史事件,可证明两件事情:

第一,在熊渠兴兵伐杨粤之前,乃至其后,楚国的疆域并没有越过长江而南;

第二,在西周至战国时期,湘阴境实为杨越地。此后,楚国南扩,湘阴境方才属楚。

(三)属楚、属罗

湘阴县境属楚,时间应在春秋战国之际。而《嘉靖志》及历代县志皆称自“成王分封诸侯”起即属楚。这是历史的“穿越”。

湘阴县境没有存在“罗子国”的历史合理性,也没有任何关于“罗子国”曾经存在的可靠证据。

以上两节,笔者已有《县境属楚案》和《“后罗子国”案》两篇专门考论,其结论是站得住脚的。

(四)“前世”之错

史籍证明,今湘阴县境湘水以西,除岭北部分地方系划自原湘西县之外,其余实全部划自益阳;今湘阴县境湘水以东部分地方(湘水尾闾两岸及滨湖地区)也应划自益阳,还有今益阳八字哨等地,原本由益阳划入湘阴,新中国成立后又由湘阴划还给了益阳。

《南齐书·王僧虔传》说,“割益阳、罗、湘西三县缘江民立湘阴县”。其所列顺序,正说明湘阴县境划自益阳为多,罗县第二,湘西最少。其时,益阳属衡阳郡(县志称属湘东郡,误也。因东晋时原无衡阳郡,宋时,衡阳郡已从湘东郡分立),而罗县属长沙郡。湘阴县成立后,正是随益阳县隶属湘东郡,而非随罗县隶属长沙郡。因此,应当非常认真严肃地提醒大家一个事实:古益阳县实为湘阴县的“前世”!后世因罗并入湘阴,则称湘阴县的“前世”为罗县,说湘阴的历史,也都从罗人的祖宗开始说起,如历代湘阴县志所记载的“周属楚,春秋属罗子国,秦汉属罗县直至南朝立县”这一套说法。这种说法一是不顾史实信口开河,二则是错误地将“罗”作为了湘阴县的正源。这是偏离、歪曲历史真实的,是湘阴历史的“先天性”错误。

湘阴的正源不在罗,而在益阳。

到现在才明白,多少年来,湘阴县几乎忘记了自己的“前世今生”,一直是李家的孩子顶着张家的帽子(张冠李戴),不知道自己的祖宗是谁,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这是颇具讽刺意味的。

三、湘阴“县前”沿革的正确表述

根据以上诸篇考论及本文梳理,关于湘阴“县前”沿革的正确表述已经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湘阴在黄帝、蚩尤时为九黎所居,尧舜时为三苗之地,禹贡为荆州之壤,商、西周、春秋战国时为杨粤之乡,楚悼王后境属楚,秦汉魏晋县境分属益阳、罗、湘西。南宋元徽二年,始割益阳、罗、湘西三县地立县以安置巴蜀流民,随益阳隶湘东郡。

有此表述,方能还湘阴“历史清白”,让湘阴重新“靠谱”。

编辑:子禾

图片来源:网络

上一篇: 克林顿身高(克林顿有多帅)
下一篇: 凡尔纳的简介(凡尔纳的简介30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