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个特殊的开国元勋。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汤和此人究竟有什么神通,能在朱元璋手里全身而退?
明朝汤和简介(汤和简介资料)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起点是安徽凤阳太平乡孤庄村。
村里谷场经常有这样一群孩子,领头的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下面则是跪着的“文武百官”。更搞笑的是,旁边还有个孩子骑牛当大将军,他们商国议政、挥斥方遒、好不快哉!游戏名字叫做“重八皇帝概念版”,谷堆上坐着的领头自然是朱重八,也就是后来大明的皇帝朱元璋。重点不在他,重点是骑牛的“大将军”,他便是今天的主人公汤和。
如你所见。汤和与朱元璋是发小,两人相差三岁,同村光着屁股长大。不过,汤和家要比朱家惨点。朱元璋是十六岁没了双亲,汤和在他幼年就失去了爸爸妈妈。
生活有时是磨难,有时是馈赠,或许是从小独立生活的原因,汤和的性格被磨炼地没有棱角,他总是有着超于同龄人的忍耐。这点在两人面对逆境时完美体现,在安徽发生天灾的那几年,胆子比较小的朱元璋去当了和尚,而汤和则带着乡里十多个壮士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要不说打仗要从娃娃抓起呢,打小骑牛、指挥军队的汤和作战勇猛,很快就升为了百户,之后更是攻下人生第一座城池,而被一举晋封为千户。一切还不到一年的时间。
从吃不饱饭到吃香喝辣的,汤和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但,酒足饭饱之时,他突然想起:发小朱元璋不知道怎么样了?从家里闹了灾后两人分别,时间都过去了这么久,现在不知道他吃得饱吗?穿的衣服究竟抗不抗冻?
汤和吃过苦,他不想让别人吃苦。于是热心的写了封信给朱元璋,先是介绍了一下红巾军的情况,后告诉他:哥哥现在已是千户了,赶紧来这里吧,吃饱穿暖前途好,而且我在,别人欺负你我罩着你!
这信像是黑夜里的一盏灯火,让躲在皇觉寺苟且的朱元璋看到了人生还能继续的希望,朱元璋加入了红巾军,红巾军是一个平台、是个阶梯,有了汤和这位好兄弟的引荐,剩下的便是一步一步往上走。
用现在的话说,汤和这人能处。朱元璋来这里之后,汤和把他照顾得很好。从不在他面前耍架子、从来不说什么我资格老,你就得听我的诸如此类的话。汤和的谦虚真诚是很有用的,因为很快朱元璋就靠着出色的表现,成为了他的上级。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两人在军中的表现都很好,职位也是一直在升。他们常在打完胜仗后把酒言欢,将过去的委屈借着酒酿成动力,仿佛光明的未来在向他们招手。
可是人生哪有时时如意,命运似乎是刻意考验两人的感情。朱元璋升迁太快,导致许多军中老将被他甩在身后,老将们就很不服气,毛都没齐的小子。朱元璋往左他们要往右,朱元璋下令他们就瞪白眼……
唯独汤和永远站在朱元璋这边。他虽比朱元璋大三岁,也比他进入军队早一年,但他丝毫不耍排挤那一套,反而十分认真听从朱元璋号令,还时不时地告诉元璋兄:别管那群老油条,哥信你!听蝲蛄叫还不种庄稼了。这就像给泼了冷水的朱元璋燃起了一堆篝火,两个字,暖和~
要是给别人,朱元璋算哪颗葱?要不是老子介绍你还要饭呢!凭什么能对我指手画脚?拉那些老将把朱元璋踩下去,他当成升官路上的垫脚石,才是正常人会做的选择吗?
但事实证明,在真情面前利益是那么不值一提。而汤和与朱元璋之间的这份感情叫做“兄弟情”,因为汤和从心里认为:两人命都苦,只要兄弟现在日子好了,那就行了,谁高谁低实在没必要。人生有兄弟如此,无憾……
朱元璋在单干之后,汤和一直辅弼在他的左右。他先随朱元璋攻下采石矶,意欲平定太平府。因为太平府要作为跳板,可以支撑他们持续扩张,相当于暂时大本营的作用,所以胜利十分必要。既然重要,那我汤和就拿命拼,战斗中他被飞箭射中左大腿,他将箭拔出后继续投入战斗。
从至正17年到至正26年,汤和的主要任务都是镇守常州。常州这个位置很危险。靠近张士诚的领地,守将很容易就被策反,而朱元璋把这个位置交给了他最信任的汤和。
张士诚常派奸细和小股军队骚扰,汤和不为所动,他先是固守城池,起先是一步步击退张士诚的攻击,而后直接在至正26年,与常遇春、徐达合力主动出击,攻克平江,生擒张士诚。作战中,汤和被飞炮击伤左臂,朱元璋得知消息心疼的不得了,下诏让他回去养伤。汤和回去了,但还没等伤完全痊愈就再次投入战场。
不过,在这场战斗中汤和也犯了一个可大可小的错。汤和爱喝酒,这喝了酒就开始没脑子。他曾有事请示朱元璋,但是朱元璋没给他一个满意的答案。所以这次他喝醉后就抱怨说:“我守在这里就像坐在屋脊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意思就是:你对我不好,我就去投奔张士诚了。
汤和可能只是一句抱怨吐槽,以两人的关系根本不可能分开。但这话对朱元璋来说就十分刺耳了,朱元璋毫不留情面一顿教训,直到汤和跪下来不停磕头认错,他才罢休。
至正二十七年,汤和直接大败方国珍,将其生擒。没到一年的时间,又大胜陈友谅的弟弟陈友定,也是生擒。洪武1年到洪武2年,汤和跟随徐达多次出征,彻底平定河北及关陇地区。
可以看到,在提及的这几场战役中,汤和的对手都是当时较大的割据势力,是朱元璋主要的几个对手。可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汤和却只被封为“中山侯”,岁禄一千五百石。这对汤和是很不公平的,因为同期的徐达等人都是公爵,而汤和的侯爵显然低他们一等。
尽管汤和的战功没有徐达他们高,可论两人的关系,封个公爵真的一点都不过分,可是朱元璋没有,侯爵没商量。如果给蓝玉,这种事情他早就大喊大嚷大叫了,但汤和没有。他反而在朱元璋面前更加谦虚,在行军作战上更加努力。你要说他是傻吗?并不是,其实这里面有着更深远的考虑。
在多次击败北元大臣伯颜帖木儿后,汤和终于被封为“信国公”,加禄至三千石。但是在封他为信国公的时候,朱元璋却把他之前犯过的错又拿出来又是一顿教训,还让人把这些过错,刻在了汤和的世袭凭证上,实在是没有给汤和一点面子。但汤和依然是没有任何的怨言。
这里可能有些人就生气了,这朱元璋忘恩负义吧?曾经汤和是怎么帮你的,现在你又是这一副嘴脸。还会有人骂汤和是个呆子,被这么欺负还没点脾气。但其实,朱元璋和汤和都有自己的考虑。
朱元璋考虑的是:汤和作为曾经的兄弟,他不能死,他不忍心。而要想杜绝这种情况发生,他就需要不断提点打压汤和,因为在他看来,不打压谁都会膨胀,汤和也不列外,而膨胀的后果只能是死。
但是朱元璋的这种考虑,对汤和来说是十分令人寒心的,汤和他根本就没打算染指政治。因为他知道,权力斗争中没有聪明的人,真正聪明的人从不参与斗争,在帝国这场没有硝烟的内部战争里,只有活着,才称得上最终的胜利者。
正如老子那句话所讲: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长达六十多年的相处时间,汤和几乎摸清了朱元璋所有脾气,他是失望的。失望的是兄弟这么久,朱元璋依然对他抱有防备。他有能力,所以他能在朱元璋手里赢到东西,地位、金钱、甚至是精神上的满足。
但他知道有一样东西永远赢不到,那就是信任。一个帝王对异姓功勋的信任。自古共患难易,共融荣华难。哪怕曾经亲如兄弟,哪怕曾把你从地狱拉出来。所以汤和学会了给人生做减法,之前被骂、被低人一等对待无所谓,某种意义上这是好事。
后来,汤和看形势有点不对,更是直接做起了除法。
洪武18年,当汤和成功率领军队平定南蛮后,他主动告诉朱元璋:我累了,不能再帮你带兵打仗了,我想回老家找块好地方建个宅子,颐养天年,直到去世。这话仿佛给朱元璋抬起的脚下,垫了一个既美观质量又好的台阶,朱元璋开心地不得了立马答应,而且还赏赐宝钞5万帮他修建。
后来,倭寇经常骚扰沿海一带,朱元璋把汤和召来对他说:你虽已年迈请你替朕一行。汤和到实地巡视后,带兵在江浙沿海一带设卫所59座。
而当他从浙江沿海返回后,也是还没等朱元璋表示便主动找到他交兵权、辞行:王上,凤阳新宅已经建成,臣要走了。
朱元璋恨不得功勋全是汤和这样的人。于是,赐他黄金三百两、白金二千两、纸纱三千锭、彩币四十多套,赐给其夫人胡氏的物品也一样多,并且下诏褒奖:诸功臣无人能与他相比。
从此以后,汤和每年只需上京朝见一次便好。
洪武23年,汤和到京师给朱元璋拜年时得了急症。朱元璋又亲自慰问,赐予黄金。洪武27年,蓝玉案正如火如荼,朱元璋选择了这个时间去探望汤和。很大程度上,这次见面决定汤和的生死。汤和似乎也了解朱元璋的来意,当朱元璋话里有话说了一堆后,却发现汤和张着嘴,口里流着口水,已经完全不能说话,只是不停地扣头。
朱元璋似乎懂了,汤和是在示弱,还有乞求:皇上,你可就只剩我这么个残废兄弟了。
我们不能确定,汤和最终是否原谅了朱元璋,也不知道,这是不是汤和的演戏。但望着朱元璋离开的背影,他的心里一定是五味杂陈的。
“朱元璋,就这样吧!你虽有缺点。但也是我最久的兄弟,从骑牛的大将军到国公,从凤阳农村到南京皇宫,是你陪着我走到了最后”。
洪武二十八年八月七日,汤和病逝,终年七十岁。
朱元璋罢朝三日,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肖像于功臣祠,配享太庙。
汤和与蓝玉在政治上的表现,一个内敛,一个奔放;一个善终,一个惨死。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结局。性格决定命运那句话真是没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