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朝的王维和王缙,是出了名的兄弟情深。王维安史之乱时曾当过伪臣,后来差点被清算,当时弟弟王缙是刑部侍郎,本来前途一片光明,为了给哥哥王维求情,甘愿削职为其赎罪。而王维晚年的时候,又上书皇帝请求削尽己官,以换得弟弟重回京师。兄弟情深由此可见。
苏轼与苏辙(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深的故事)
2、
苏轼和苏辙这对兄弟的感情同样感人肺腑。据统计,苏轼诗词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词语,是“子由”二字,竟然有229次之多。子由不是别人,正是他的亲弟弟苏辙。一般来说,多年父子成兄弟。而他们则是多年兄弟成知己。苏轼在写给他好友李常的一首诗中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
3、
在他们的名字中,轼与辙的意思,一个是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一个是马车行走留下的印迹,就这样亦步亦趋,相伴前行。实际生活中,两兄弟更是相互扶持、相互关照、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成长。在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众多诗词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在快乐的时候、难过的时候、失落的时候、绝望的时候、无助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都是“子由”。
4、
身为一母同胞,两人性格迥异。苏轼天性豪放洒脱,不拘礼法;苏辙沉稳内敛,谦虚谨慎。苏轼豁达从容,除了本性使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弟弟苏辙为他承担了生活的琐碎与不堪。在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后,苏辙不仅上书请求以自身官职替兄赎罪,到处为兄长奔波,苏辙写道“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宋神宗读了,也为其深情和才华感动,加之曹太后的劝诫,对苏轼网开一面,在苏轼被关期间,苏辙承担起照顾苏轼家小的任务。苏轼出狱后被贬黄州,苏辙也被贬到了江西,他带着两家几十口人一起上路,到了江西安顿好家人后,又护送苏轼家小赶往黄州。后来苏轼被贬惠州,没钱上路,又是苏辙千方百计为他筹措了一笔钱。
5、
在聚少离多的几十年间,兄弟俩频繁地书信诗词往来,从未间断。其中有分别后的想念,有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但更有许多像上面的闲话日常,把自己所经历的有趣的事迫不及待地说给对方听。苏轼每到一个地方都要给弟弟写信,仅以“子由”为题的诗词,就超过了100首。苏轼被贬惠州,物资匮乏,经常买不到羊肉,苏轼就从屠户那里买没人要的羊脊骨,自创美味的做法。于是,赶紧兴冲冲地写信给苏辙,隆重推出他的羊脊骨私家制作法,告诉他羊脊骨怎么做,吃起来如何美味。
6、
1076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喝酒,突然一阵思念袭来,想起远在千里之外的弟弟,酒兴正酣之际,写下千古名篇《水调歌头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面对着天上的一轮满月,想起远在千里之外的弟弟,心潮起伏,孤独之感强烈袭来,无限思念付诸笔端,提笔写下这首千古绝唱。
7、
苏轼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写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因瘴毒发作在常州去世。苏轼生前最大的遗憾,就是在临死之前没能见到弟弟苏辙一面“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随后苏辙在兄长苏轼的祭文中,动情地写道,“手足之爱,平生一人”。苏轼像烟火一样辉煌绚烂,苏辙就像烛光一样平和温暖。他们兄弟间“渡尽劫波兄弟在”的情谊更是光耀千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