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我们第一不假,但高铁起源于德日也真,那他们为什么就落后了呢?
德国国土面积(德国国土面积相当于中国哪个省)
说到“高铁”二字,我们真的可以昂着头鄙视地球上所有国家,毕竟在这两个字上,无论是总公里数;还是技术层面、甚至是速度我们要是虚心认第二;估计第一都没人敢抬眼看,因为他们不配看。不过虽然我们确实厉害,但是高铁却不是我们先弄出来的,真正称得上高铁祖师爷的还得是德国和日本。
虽然他们发明出来了,但这么多年过去他们却还是没有多少长进。当年发明出来时该是怎么样还是怎么样。比如说速度还是老样子200km/h没变。而我们目前却已经稳定在350km/h这个数字上了,而且这还算是保守的。要不是为了安全考虑这个数据还能往上翻翻。
而这也间接证明了高铁这个问题上我们就是比德日强!
那么我们为何就能后来者居上呢?这里面到底出了什么有趣的问题呢?今天就让我们来谈一谈这个话题
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得回到我国和高铁的初接触这个问题上来,其实一开始我们压根就不懂更不了解高铁。
最先把它给整出来的是德日等国,由于不清楚这玩意到底是啥玩意,只知道大概的原理;而且人家还对我们进行全方位地“盖帘子”,做技术上的封锁。
因此无奈之下,我们只能花大把白花花的银子去跟他们几个买,而我们之所以这么心甘情愿地被他们宰;主要还是这玩意确实跑到快,很适应我们的未来发展规划,所以再冤大头那也得上。
虽然本质上德日和我们确实不对付,他们一直害怕我们偷学技术。可是看在白花花银子的面上,最终他们还是把这玩意卖给了我们。
比如我们运行最早的CRH3C列车,那就是从德国花高价买来的列车基础上整出来。
虽然当时德国和日本等国家卖了列车给我们,但是技术上依旧对我们进行着“盖帘”。
简而言之就是卖车但不卖技术;目的就是要等着我们接着跟他买,不过我们国家的技术人员也不差,逆向工程手艺更不是盖的。所以买了车回来开始拆了研究,搞清楚原理后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
没多久后,2018年我国拥有了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列车,那就是我们都熟悉的“复兴号”
就此以后“高铁”二字就跟它速度一样越跑越快,就此和德日等国的“破烂”作揖别过,开始走向全新且未知的路线。
我国高铁相对于德国和日本确实算起步晚的,可经不住我们发展得快,速度上更是前前后后升级了六次;最终有了今天的350km/h。
而德国这个高铁行当里的“老祖宗”依然还是原来的那个200km/h,那么为何德国会被我们反超呢?其实就是一句话:“需求决定科技”。
德国的高铁技术之所以停滞,那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列车跑这么快已经满足需求了,不至于搞那么快了;而且自己对列车的需求也不大。
确实德国的高速列车可不像我国那样是在专门的高速轨道上跑的,他们家列车很多时候是在普速铁路上行驶。
而普速铁路有个缺点,那就是使用老旧的有砟轨道,这种轨道一来线路曲线半径偏小、二来平顺度也很差,所以是列车在上面跑的时候,道砟在高速振动下会出现粉化等等现象,因此很容易造成危险。我们很显然也知道这个危险,所以给自家列车专门架设了高架桥。
然后增大线路曲线半径、全线铺设无砟轨道;如此一来自家列车的行驶就变得平稳又快速。而且这些铁路还安排专门的工人,规定最少一个月对铁路搞最低两次的保养检修。
所以我国列车在上面跑350km/h很简单,但是德国就不行了。他们作为老资本国度,老铁路线网密集。这是拆了费钱、再建也费钱,加上他们干脆就不发展了,自然就被我们落下了。
而之所以说德国对速度没太大需求,主要还是德国的国土面积就那么点。不像我们那么大,距离远的动不动就是几千公里。哪怕三百五的速度,那也得最低跑上一天。
德国就不一样了,那国土面积就我们零头;最长线路一千公里都没有,跑200km/h也就五个小时不到就跑完。因此需求不大也没必要搞。
够用就行等思想限制了德国技术的发展,而我们则是没办法,就得潜心研究如何让列车跑得更快更加安全。就比如我们为了提高速度的同时,为了减少列车空气阻力问题,那可是做了不少实验不少研究,最终这才搞出了流线型子弹头型车头。
这样设计之后,列车不光可以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减少纵向空气阻力;同时还可以减轻侧风对列车的影响,还有就是高铁跨度大,温度气候变化等问题技术也得攻克,不然这就是对乘客的不负责。
如此一番又一番、一轮又一轮的研究之下,技术想不提升那都很难。而不管德国也好、日本也罢,都没有这需求,自然就不费时间和心思搞这些研究了。自然就要被我们超越了,这就是必然的结果,没啥奇怪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