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陈树藩儿子陈泽南陕西(陈树藩与张飞生)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刘备作为蜀国君主,虽然后世很多人诟病其虚伪,但其在位期间,蜀国百姓安居乐业,拥护刘备。而民国年间有这样一个人,他自诩刘皇叔,四川的百姓却极其不待见他,百姓怨声载道,困苦不堪,他便是民国川军军阀——刘存厚。
民国军阀
刘存厚出生于四川简阳的一个盐商家庭,了解历史的应该都知道,盐在古代是官府管控的东西,能够合法贩盐的家庭十个有九个都是富可敌国的存在。在这样的家庭中,刘存厚能够得到的各方面的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经商的父亲希望刘存厚可以走仕途,毕竟在古代商人虽然有钱,但是社会地位有限。于是乎,刘存厚从小便受到了系统的私塾教育,这也为他今后的发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03年,十八岁的刘存厚考上了四川武备学堂,当时全国每个省都有一个这样的学堂,其作用就是给本地的部队输送中高级军官,正常情况下,顺利从武备学堂毕业就可以直接分配到本省军队中,辛亥革命之后更是发展成为军阀的军官培训基地。四年之后,毕业后的刘存厚前往日本留学,成为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学员,和阎锡山、唐继尧等人成为同期的同学,和这几个人成为同学,加入同盟会基本上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阎锡山
“三姓家奴”的由来
回国后的刘存厚经李根源和罗佩金的介绍加入了同盟会,三年后为响应武昌起义,刘存厚加入了蔡锷的部队并参加了在昆明发起的重九起义,事后被提拔为滇军参谋部第一部长,此时的他是在蔡锷的麾下。后来,因为军阀混战,蔡锷指派刘存厚担任援川滇军总参谋入川平乱,但是平定战乱之后的刘存厚并不打算回到蔡锷手下,于是就地转投四川都督尹昌衡麾下。
蔡锷(中)
1912年,或许是觉得自己不应该只是一个参谋或者统制,刘存厚干脆直接投奔了袁世凯,可能是因为这样做有一种一人之下的感觉,在此期间刘存厚结交了吴佩孚。但是在投靠袁世凯的这些年里,刘存厚依旧像个墙头草,一会儿说自己是北洋军阀的人,一会儿又说自己是革命军,之后的事情就更加离谱,到他被罢免之前,前前后后又投靠了张勋、段祺瑞等人,说他是三姓家奴都不够确切,“百姓家奴”更贴切。
袁世凯(左三)
将税款征到极致
刘存厚在川期间,以高压统治出名,大到省长、督军,小到黎民百姓无一不对其统治手段不满,于是在众多大小军阀的推荐下,熊克武上任当时的四川省长,随后向刘存厚发起宣战。不得民心的刘存厚自然是以战败收场,带领余下的部队撤退到了宁羌,并设立了临时督军行署。但是失败的刘存厚并没有吸取教训,依旧是我行我素,走到哪都招人烦,在陕南临时驻军依旧招到了陕西督军陈树藩的愤恨。
熊克武故居
此时的刘存厚手下仍握有重兵,陈树藩也拿他没办法。但是手握重兵总得吃饭吧,于是在没有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刘存厚做出了一件让百年后的我们都惊讶不已的事情。为了筹集军费,刘存厚把目标投向了普通百姓,直接把预征税款收到了一百二十年后,这让我不由想起了那段经典台词:“瞧瞧这是人干的事儿吗?”刘存厚不仅仅将税款收到了极致,更是将“厚”字表现到了极致。
老蒋亲自下令罢职
按理说,做了上面说的这些事之后,上面的人多多少少会管一下,但是一直都是平级或者下级集结反抗,直到1933年遭到了徐向前元帅的痛击。1933年,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刘存厚被任命为二十三军军长,企图将中国工农红军扼杀,但是却遇到了徐向前元帅,遭遇大败,据点绥定也丢了,老蒋直到之后气急败坏,立即下令罢免了刘存厚的所有职位,彻底终结了他的军政生涯。
被罢免之后的刘存厚隐居在成都,新中国成立前夕,在老同学阎锡山的帮助下逃往了台湾,一生再无作为。
要我说,这份报应还是来得太晚了,可怜了那些饱受剥削的百姓。家庭条件优越,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却始终没有直视过自己的问题,这就是典型的一副好牌打得稀烂。
各位看官老爷们怎么看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