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追尊四代考妣为皇帝皇后,将二十四个儿子(朱标为太子,二十六子早逝)封为宗室亲王,将去世的兄弟追封为郡王,将孙辈册封为世子和郡王,王爵世袭罔替,是为宗室皇亲。
王骥德(王骥炎)
将皇后家,皇妃家,东宫妃家,王妃家,郡王妃家,驸马家,仪宾家(将军及以上爵位的女婿家)魏国公家,曹国公家,信国公家,西平侯家,武定侯家列为国戚。
常遇春,徐达,汤和,郭英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将女儿嫁与朱元璋诸子,李文忠是朱元璋登极后所剩的四个亲戚之一(亲外甥),沐英更是朱元璋的养子,这五个家族与朱元璋家族联姻,所以说“鄂、魏、曹以勋,西平兼以戚也”。
功臣和外戚爵位分为民王(追封),公,后,伯,子,男(子爵和男爵之后取消)。
高王某公(朱元璋外高祖,外曾祖),杨王陈公,徐王马公,滁阳王郭子兴。
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岐阳王李文忠(朱元璋二姐夫李贞之子,亲外甥),宁河王邓愈,东瓯王汤和,黔宁王沐英。
东平王朱能,河间王张玉,定兴王张辅,定逺王沐晟,平阴王朱勇,宁阳王张懋,定襄王朱希忠。
民王爵位中其中有四位是皇帝的外祖父
高王某公俱无名可查,姓什么都不知道了。
杨王陈公是朱元璋母亲陈氏的生父,也就是朱元璋的外祖父。
徐王马公是太祖高皇后马氏的父亲,明成祖朱棣的外祖父(存疑)。
中山王徐达之女徐皇后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生母,徐达是朱高炽的外祖父。(徐达一女为文皇后,一女为代王妃,一女为安王妃)
明惠宗朱允炆的嫡母常氏(生母吕氏)是开平王常遇春的长女,也就是建文帝的嫡外祖父。
但常遇春之女常氏二十四岁就去世了,其子太祖嫡孙朱雄英八岁夭折,懿文朱标也随后去世。常家与朱家姻亲的只有此一女(常遇春有三女),懿文太子朱标和太子妃常氏去世后,常家东宫妃家的地位一落千丈,再加上常遇春妻祖蓝氏(小舅子蓝玉)的影响,所以朱元璋定下的明朝开国国戚里边并没有鄂国公(中山王常遇春)家。
明朝皇帝尊称外祖父(姥爷)为外大父,岳父(皇后之父)尊称为外父。比如说杨王陈公是以外大父的名义追封,徐王马公是以外父名义追封。
明朝十六位皇帝,十四位皇帝继位之前外祖父就去世了,有的女儿没成为皇后时便去世了,甚至有的女儿还不是太子妃或王妃时就去世了,连爵位都没有。如明仁宗诚孝张皇后之父张麒,女儿张氏是燕王世子的妃子,被授予兵马副指挥。靖难之役后,世子朱高炽被册立为太子,张麒才升任京卫指挥使。女儿成为皇后之后,张麒才被追封为彭城伯,加赠为彭城侯。
皇后或贵妃诞下皇子,作为太子的外大父,其爵位也绝大多数是伯爵,个别封为侯爵。如明孝宗孝康敬皇后之父(太子朱厚照的外大父)张峦,活着的时候被封为寿宁侯。去世后追赠太子太保、昌国公。赐谥号两字。
他们作为皇帝的外父和皇子的外大父,在去世后,一般会追封他们光禄大夫、三太、国柱、公爵。如明英宗孝肃周皇后(宪宗朱见深生母)的父亲周能,在世上仅是锦衣卫千户,宪宗继位后追封其为太傅、庆云伯,庆云侯,宁国公。
明朝只有两位皇帝继位之时,外大父(外祖父)还尚在人间,一位是明英宗朱祁镇和明神宗,另一位是明神宗朱翊钧。
英宗继位后尊外大父、会昌伯孙忠,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孙皇后的父亲为“皇太后父”。
神宗继位后尊嫡外大父、固安伯陈景行,也就是明穆宗朱载坖皇后(圣母皇太后)陈氏的父亲为“仁圣皇太后父”。
尊生母皇贵妃李氏(圣母皇太后)的父亲,也就是亲外祖父,武清伯李伟为慈圣皇太后父,万历十年加封武清侯。
明朝外戚的爵位最高是民王,只限明朝开国之初,而且全部是去世后追封(不世袭),其次是公,侯,伯爵。
《万历会典》“国初因前代之制,列爵五等,非有社稷军功者不封,子男后革。”
《大明律》:“文臣不许封公、侯”。又云:“其(文臣)生前出将入相,能除大患尽忠报国者,同开国元勋一体封侯谥公,不拘此例。”
明有制:“袭爵公、侯、伯,非有奇功异能不得追封王公侯,亦甲也。而嗣侯得之,亦为异恩矣”。明朝功臣外戚爵位有这样一种惯性规定,就是“生封公死谥(赠)王,生封侯死谥(赠)公,生封伯死谥(赠)侯”。
所以外戚封爵是明朝皇帝的一种恩封,生前大部分位为伯爵,部分晋升侯爵,死后追封赠谥为公爵,其爵位可世袭。但也有个别的外戚生前被封为公爵,但死后不可赠谥号为王。
明朝皇后多出自普通官民之家,一旦成为外戚,势力与财富犹如从天而降,可谓一步登天,一夜暴富。本来相对之前贫寒的外戚之家因为“陡然而贵”就会暴露出很多贪赃枉法的事事情,甚至发生了武宗外祖父家族与宪宗外祖父、婆媳两代皇后家族的街斗。
孝康敬皇后张家
如前文所述,明武宗朱厚照的外祖父张峦被他的父亲明孝宗朱佑瞠封寿宁侯,死后追赠昌国公。张峦本是秀才出身,举乡贡入国子监,成化二十三年(1487)正月,其女张氏被选为皇太子妃(太子朱佑樘妃),孝宗继位后也只有张皇后一位妻子,张氏生太子朱厚照,所以孝宗对张后家很是照顾,甚至是放纵。
孝宗对待张家恩礼极厚,有载:“张后家宗戚多迁秩授官,宠遇之盛,前后莫与比”,孝宗朱佑樘更是追封岳父张峦三代为寿宁侯(来去是梦)。连张峦的堂兄张缙,也“授御史,迁浙江按察副使,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张峦建坟逾制,役军至数以万计。畿内民冒充陵庙户及勇士旗校,辄免徭役,致见户不支,流亡日众”。
寿宁侯张峦去世后,孝宗皇帝亲笔题写坟茔的碑文,这个殊荣无与伦比。明代“惟太祖时中山王徐达、成祖时荣国公姚广孝及弘治中昌国公张峦治先茔,皆出御笔”。
长子张鹤龄承袭为寿宁伯,迎娶了明英宗的女儿善嘉公主的女儿(与兵部尚书王骥之孙王增之女),明孝宗破例升其为寿宁侯,弘治十六年(1504),加太保,增岁禄。
次子张延龄以都督同知封建昌伯,食禄千石,赐世券。弘治十六年(1504),进建昌侯,加太保,禄六百石。
张皇后家族又是武宗皇帝朱厚照的母族,到了正德朝,张鹤龄作为武宗皇帝的亲舅舅,又被加封太傅,可谓位极人臣,嘉靖二年加太师,加禄三百石,活着的时候就进封昌国公。
可惜好景不长,武宗皇帝无嗣,驾崩后由兴王朱厚熜以近亲宗藩入继,承祧孝宗继位为帝,是为明世宗嘉靖皇帝。
武宗的生母张太后与嘉靖帝的生母蒋太后不和,引起朱厚熜对先皇之母张太后的不满,大礼议之争他尊封自己生母为太后,将张太后的称呼由圣母皇太后改为皇伯母,在弘治,正德两朝风光不可一世的张皇后家垮台了。
到了嘉靖八年,张鹤龄犯罪,张太后苦跪求情不果,一病不起。“革昌国公张鹤龄爵,不得世袭,降南京锦衣卫指挥同知,带俸闲住”。嘉靖十二年十月,张鹤龄与其弟张延龄下狱论死,张鹤龄死于诏狱,张延龄在张太后去世后被斩于西市。
孝肃皇后周家
还有明宪宗朱见深的外祖父(孝肃周皇后之父)庆云侯(宁国公)周能,周能死后被追封为庆云伯、庆云侯、赠宁国公。其长子周寿在成化三年袭封庆云伯、庆云侯。周皇后家的亲属表现出的更加贪得无厌的特点。
“寿以太后弟,颇恣横。时方禁勋戚请乞庄田,寿独冒禁乞通州田六十二顷,不得已与之”。“十七年进侯,周家子弟同日授锦衣官者七人,能追赠太傅、宁国公,谥荣靖。孝宗立,寿加太保。时寿所赐庄田甚多,其在宝坻者已五百顷,又欲得其余七百余顷,诡言以私财相易”。
孝宗朝,周家仅庄田就近千倾,金银更是无数。周家府邸壮丽,家仆众多,宛如宫闱王府,门庭若市,攀附者极多。
明朝大学者程敏政就有一首马屁味十足的七言律诗《寿庆云侯母夫人八十》描写了周寿母亲过八十大寿时的奢华场景:
南极流辉彻绛霄,北堂称庆拥金貂。恩筵味足兼麟脯,寿曲声清叶凤箫。
生值太平期百岁,教行长乐冠三朝。饮馀试阅瑶池景,慈竹凌寒独后凋。
这简直就是红楼梦里描绘的贾府和贾府老太太。
周寿的弟弟(周太后二弟)周彧更是不得了,一直官居左府都督同知,在成化二十一年封长宁伯,世袭。他更是贪得无厌,因为利益争抢地盘居然与新晋外戚贵族寿宁侯张鹤龄在京城大街上“摇人”约架,数百人聚众斗殴到“都下震骇”。
以至于尚书屠滽联合九卿上疏明孝宗朱佑樘:“陛下啊,您得管管了,您妈那边的亲属和您老婆那边的亲属现在公然在京城内外肆意妄为,聚众斗殴,欺男霸女,劫掠商贾。永乐时王公的仆人不过二十人,一品官的仆人不过十二人。而长宁伯和寿宁侯就像市井无赖一样,居然叫来数百仆人在京城群殴”!
他接着说:“迩者长宁伯周彧、寿宁侯张鹤龄(成败皆空)两家,以琐事忿争,喧传都邑,失戚里之观瞻,损朝廷之威重。伏望纶音戒谕,俾各修旧好。”
孝宗于是调停了两家,并且拒绝了长宁伯周彧请求册封侯爵的要求,到了明武宗时,孝肃皇后周家的势力下降,孝康敬皇后张后家的势力上涨,武宗将周彧的六个儿子降为锦衣官,不再袭爵,孙辈降授锦衣卫指挥同知。
张家和周家两位外戚之家可谓婆媳的新老外戚之争,就像汉武帝时期太皇太后窦家和皇太后王家的家族利益之争。
明朝像这样的外戚比比皆是,不算个例,万历皇帝的亲外祖父武清伯李伟家族更是奇葩。李伟是明神宗生母孝定皇后李氏的生父,瓦匠出身,女儿李氏入裕王府为“都人”(侍女),被穆宗朱载坖看上,生世子朱翊钧,立为侧妃。朱翊钧继位后她的父亲李伟被封为武清伯,李伟本人贪婪无度,勾结佞臣。
到了明朝末年,崇祯帝因为钱都快愁疯了,武清伯李伟的后人武清侯李国臣和李国瑞居然还在为分四十万两白银的家产打得不可开交。崇祯帝一怒之下让他们“捐献”家产,这哥俩又哭又闹,跑到了大街上卖起了家当和祖宅。李自成进入北京后,被连打带吓的李国臣只好乖乖地上交了家产和白银。
《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皇亲国戚有犯,在嗣君自决。除谋逆不赦外,其馀所犯,轻者与在京诸亲会议,重者与在外诸王及在京诸亲会议,皆取自上裁。其所犯之家,止许法司举奏,并不许擅自拿问”。
明朝亡国之时,这样的外戚和公侯权贵比比皆是,就连崇祯的岳父周奎都是如此。明朝宗室寄生,外戚更是多如牛毛。虽然他们不如宗室诸王,将军高贵,但他们仗着外戚的身份凌驾于司法体系之上,巧取豪夺,侵占土地,祸国殃民,最终成为断送明朝的一支“有生力量”。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的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多内容请阅读前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