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汉长安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最新消息)

汉长安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最新消息)

汉长安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最新消息)1.给水工程作为一个大都会,汉长安城的给水工程十分重要。长安城是在兴乐宫、章台宫、信宫和甘泉宫等秦都咸阳渭南宫室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而渭河南岸秦宫苑的给水系统则又是以西周都城镐京的给水系统为基础的。西汉初年,长安城一方面利用了周秦时代的给水系统,另一方面又开发了泬水的水源。今潏河上游和氵皂河河道,即汉代泬水故道。它是由少陵塬西南的樊川,向西北流经皇子陂

1.给水工程

作为一个大都会,汉长安城的给水工程十分重要。长安城是在兴乐宫、章台宫、信宫和甘泉宫等秦都咸阳渭南宫室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而渭河南岸秦宫苑的给水系统则又是以西周都城镐京的给水系统为基础的。西汉初年,长安城一方面利用了周秦时代的给水系统,另一方面又开发了泬水的水源。今潏河上游和氵皂河河道,即汉代泬水故道。它是由少陵塬西南的樊川,向西北流经皇子陂、杜城、阿房宫故址东,至长安城西南角,并沿西城墙继续北流,在章城门附近分为两支,其中一支引泬水入长安城内,称为明渠。明渠由章城门附近开始,至清明门附近流出长安城,系城内主要供水渠道。长安城的地势总的走向是西南高东北低,明渠流向大体也是从西南向东北,目前已勘探的明渠故道遗址是从章城门向东约800米处进入沧池,然后由沧池北部流出,向北经前殿、椒房殿和天禄阁西边,流出未央宫。再向北折向东流,经北宫南部,入长乐宫北部,从长乐宫东北部流至清明门附近。明渠流出长安城后又分为两支,一支泄入城壕(王渠)之中,北流入渭河;另一支向东流,注入漕渠。

沧池是长安城中重要的给水设施。一方面作为水池有储水功能,可满足都城宫殿区用水,另一方面又有提高水位的作用,使明渠畅流于城内高亢之地,供宫观楼阁用水。沧池位于未央宫西南部,旧址现为一片洼地,地势低于周围1—2.5米,经勘探了解,池址平面呈不规则圆形,东西400米、南北500米、深2.5—3米。沧池又名仓池或苍池。

汉长安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最新消息)

汉长安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最新消息)

西汉初期,长安城内主要有未央、长乐二宫,汉武帝继位后扩建了北宫,新建了桂宫、明光宫和城西的建章宫,使长安城达到空前的建设规模,因此原有的供水系统已经无法满足都城用水的需要。据《汉书·武帝纪》载,元狩元年(前122年)汉武帝出兵西南却“皆闭昆明,莫能通”,于是元狩三年“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半,发谪吏,穿昆明池”。据此推测昆明池命名可能与滇池有关,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训练水军以伐滇国,但在其开凿以后在解决长安城给水和漕运方面却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安城内宫殿、官署、邸第、里居等生活用水多为井水。井有井台,其上铺砖,平面为圆形,井壁一般上中部以券砖或扇形砖砌壁,下部井壁置陶井圈。井的大小并不一致,因需而设。关于水井在建筑群中的位置,一般多置于建筑群的一隅,且距主要建筑不远,这样既不影响整体布局又方便使用。

2.排水工程

长安城内的排水主要是依靠路沟及街道两边的排水沟。城内街道路沟和排水渠在城墙底部构筑了涵道。排水涵道以砖石为料砌筑,用砖券顶,涵道宽约1.2—1.6米、高1.4米左右。城内大型排水渠一般为明渠,但为了保证宫城中建筑的整体布局,有些建筑要建于排水渠之上,这样排水渠会变为暗渠。

都城中宫殿、官署等的排水设施,主要有地漏及排水管道。地漏多发现于建筑群的一隅或天井院子中,一般位于地势较低处。地漏为砖砌,大小不一致,结构也不一样,如未央宫中央官署遗址的地漏直接与五角形排水管道相接,桂宫第二号宫殿建筑遗址地漏则与附近砖砌排水道相连。长安城中许多重要建筑内的排水设施是五角形管道,这种管道为陶质,表面饰斜绳纹,截面为五角形,底平,上尖、中空,一般长62—67厘米、通高约40厘米、底宽约36—40厘米、管道壁厚6—7厘米。在排水量较大的位置设置了并列的两排五角形管道,如未央宫中央官署建筑的东院二号天井西边的五角形排水管道就是这样的。在建筑群的主体建筑之外,排水设施为露天的排水渠或排水沟。

未央宫中央官署排水管道遗迹

长乐宫排水管道遗迹(考古简报)

长安城内给排水设施的重要特点是生活用水采取开渠引水、挖池蓄水、导渠输水,提高地下水位,造景滤水、用水;排泄污水雨水,则于建筑内地下化,全城排水渠网化,由宫内排到城内,由城内排到城外,由城壕排至渭河。古代还注意到将给排水工程开挖的渠、池与城市园林建设相统一,如昆明池、沧池、太液池等,它们不仅是蓄水库,还是风景优美的池苑。这些都是东方古代都城给排水工程的重要特点。

上一篇: 伯里克利(伯里克利改革)
下一篇: 倾巢之下岂有完卵(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怎么回复这句话)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