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先来看看南京是否能守?
在上海陷落后的没两天,蒋介石就召开了专门会议,谈论关于南京是否能守的问题。时任军令部作战组组长,负责拟订作战计划的刘斐表示:南京守不住。他说了三点,点点是死穴:一是日军乘胜追击,士气正旺,可从京沪铁路、京杭公路和长江沿岸三条线路攻袭南京;另外从丰臣秀吉时代开始,攻入东方古都南京可谓是日本人的一个狂热梦想,做梦都想登上南京城墙。这其中还有个笑话,这其中还有个笑话,也是在9日凌晨,人见联队的突击队摸到南京郊区的上方门时,由于没有月光,日军以为前面矮矮的土堤就是传说中的南京城墙,于是兴奋地向联队长报告:咱联队第一个攻到南京城下啦!搞得11月底才由上海派遭军高级副官升为联队长的人见秀三一阵窃喜,仿佛中了彩票。但没多长时间,又来人向他报告,说:对不起大佐阁下,我们弄错了,前面不是南京....二是南京在地理上没法守,日军把芜湖一占,就等于把后面交通线切断了,再从东、西、南三面一围,用军舰把北面的长江一封锁,南京就成了一个死城;三是中国军队经过3个月的大战,战斗力已经严重消耗。且在上海和南京之间的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也没能发挥出作用。
南京地形图
俞飞鹏薛岳(俞飞鹏砚)
会上其他高级将领:白崇禧,何应钦和徐永昌也是这个意思,陈诚和顾祝同也来电报表示赞同。
二、那为什么还要守南京呢?
南京当时作为国民政府的首都,中山陵又在南京,抗战初期会不会影响全国抗日热情,也对不起孙总理。前就有九一八事变的前车之鉴,蒋介石又是一个重名誉的人,如果弃守只怕留下千古骂名。二是当然是蒋介石一贯的习惯看国际眼色,当时已派蒋百里远赴欧洲游说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同时也一直期望苏联能够根据七七事变之后签订的《中苏互不侵犯条例》能够出兵相助,另一条线是德国大使陶德曼也在介入调停,还有一条线是1937年9月10日,国际联盟第99届常委会,国民zf代表顾维钧在日内瓦依《国际盟约》第10、11、17条,向国际联盟提出申诉日本侵华,此时国联正在讨论是否要制裁日本。真可谓是:弱国无外交!
国联会徽
杜聿明后来回忆:他曾提出在南京留下更适合与南京的英式水路两栖车,但蒋介石点名要德械师。三有震慑各地军阀的作用,江浙沪作为老蒋的地盘,淞沪和南京都下了血本,既然你军阀最在意的是地盘,那你自己给守住了。韩复榘被枪毙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四是对于之后形式的变化也好交代,如弃守之后也发生了大屠杀,当然以日本人在淞沪被挑起的兽性和对南京的款热,几乎肯定会发生。那肯定会被指责没有保护好群众。也有想过把南京设为不设防城市,但之后的马尼拉就证明这条也行不通。在美军把马尼拉设为不设防城市后,美军退出马尼拉之后日军的还行也开始了。四当然是对守南京的乐观估计,当然这是有原因的,34年就搞了个“南京防御计划”,并于同年在时任南京宪兵司令兼警备司令谷正伦的主持下开始修建对日军的永久性防御工事,期间有德国顾问法肯豪森指导下,雨花台建筑了半永久性的机关枪工事,修建了天堡城环城修建了多座重口枪掩体,紫金山半山腰至天堡城连线也建筑了半永久性机关枪阵地。南京保卫战前夕,
南京
此时南京城下,碉堡、战壕、铁丝网,工事修了一层层,域宁富告山、鸡鸣寺、清凉山等地也修建了大量战壕、地下室和防空洞、甚至车介石官邸的后园也挖了交通壕,直通富贵山。
三、唐生智是主动要求守南京吗?
当然这个版本不一,其中被黑的最惨的是在李宗仁的回忆录当中:当唐生智在会上发此豪语时,我就揣测他是静极思动,想乘此机会掌握一部兵权,所谓与城共存亡的话,不过是空头支票罢了。但李宗仁并没有参与关于南京防守的会议,且唐生智也是在第二次扩大会议上才参会。
李宗仁
四、唐生智是合适人选吗?
早在35年的时候,在南京搞了一次现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就是唐生智筹划的,部队也是第36,87,88师和教导总队。另外,南京作为国民政府首都,防守意义重大,派个老资历的高级将领既能稳定军心,又能在国际上造势,最重要一点能够背下这口锅。唐生智作为第一次北伐中担任主力第8军军长,是实打实的一级上将。但由于数次反蒋,期间还连累了老师蒋百里,因此也没能拿下一个重要职位,那派他去再合适不过了,战败和牺牲了都影响不到中枢。当然有些版本说,唐生智是赌一把,具体就不深究了。
五,德械师是唐生智要求留下的吗?
因为在会上刘斐认为只应该象征性守一下就行了,最多放18个团,这样于国内国际都有所交代,而这18个团恐怕都是保安团拿来当炮灰用吧。但实际上是蒋介石把第36师,第87师,第88师放在南京,之后又把计划去湖南修整的教导总队划归给唐生智,也不让74军走了,74军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抗日铁军,五大主力之首,几乎参与了正面战场所有会战。但别看都是中央军精华,但实际上都是从淞沪撤下来的部队,老兵伤亡惨重,又加上补充进来的新兵,战斗力大打折扣
德械师
六、唐生智是否破釜沉舟,又自留后路?
有版本说唐生智为了防止军队从北面下关江面临阵脱逃,把江面上的船只都凿沉了。叫俞飞鹏把从南京下关到江北浦口和上游武汉的大部分渡轮都开走,当然有些渡轮也不是唐生智能够掌控的,留下的一小部分轮渡和被收缴的民船,交给了宋希濂第36师看管,任何人没卫戍司令部的命令不许动用。之后参谋长周澜又极力请求下,唐才同意由司令部单独掌握一艘小火轮。这可能也是唐生智自留后路的由来。当然各部也均私下扣留着船只,也为之后突围埋下了隐患。
七、城中百姓没有疏散吗?
南京的百姓有疏散的。经过黄金十年的发展,和国民政府的规划,作为当时政治中心的南京人口已经超过百万。上海陷落当日,政府发表了《告南京市民书》,讲述当前的紧急局势,开始疏散南京居民。
疏散工作进展缓慢。陆续离开南京的,除了各政府机关的公务员和家属外,就是有权或有钱的。他们主要顺长江而上撤往武汉。所以下关码头天天船来船往。很多南京人想走,但对平民来说,这时候自然是一票难求。其实,直到这时候,不少市民仍不相信日本人会打过来。还有一小部分人的想法是:就算日本人占了南京,又怎么样呢,咱还过咱的日子。
最后一批政府机关在南京陷落的前一周撤离,除留下的作战军事人员外,此时南京人口已经只有三十多万。
八、唐生智没有组织撤退就自行撤离吗?
这段可能也是被各个将领回忆录里黑的很惨的一段,毕竟你不背锅谁背锅。蒋公12月11日在三峡去重庆的船上,同陈布雷一起商定了给南京唐生智的撤城令,并由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电话转告唐,并要唐当天先行过江。唐拒绝立即过江,于当晚组织制订撤退方案,并于12日下午5时召集各军师长开会布置,然后总部与各部分头行动撤离。所以唐并无先跑的问题,而且比长官部官兵晚上船1小时,又为了等人唐命令再延后一小时开船(不过船上有不少人差点连唐都不等)。不过相当部队的军师长在会后并未按撤退方案执行,甚至部队都不回,好的还打个电话,不好的电话都不打,直奔下关(按照撤退计划,大部分部队应当正面突围,而不是退往下关)。之所以会这样,正是因为之前集中船只命令并未彻底执行,各部均有私藏船只的缘故。另外,在唐收到蒋介石的撤城令并组织制定撤退方案的时候,国军一贯的保密水准使得消息已经外露。这也是12日局面迅速恶化的原因。一线部队发现长官已跑,不由自主也无秩序涌向下关,导致一路上因践踏死伤惨烈。如果按照唐生智的计划,可以说是最好的方案,严格执行的也只有1.6万人,大多是粤军。据后来唐生智儿子唐仁理回忆:有的文章说我父亲“一声声撤退,血流成河”,这是把南京大屠杀的账都算在我父亲身上了。可是当年我们全家人都在南京,父亲等于把全家性命都押在南京保卫战上了,他本来不是要撤的。到后来蒋介石连下三道撒退令,因为父亲坚持打不肯撤,三道命令下来之后才撤的。.
撤退命令下来的时候是凌晨一点多钟,父亲这才带着我们全家上船的。
唐生智
八、唐生智在守城中起关键作用吗?
值得高度评价的是,唐生智在敌大军压境,势不可挡的险恶情势下,拒绝了敌人的劝降,报之以坚决的还击。9日正午,日华中方面军司令松井石根,利用飞机,在南京上空撒下了<投降劝告书>,内称“百万日军已席卷江南,南京城处于包围之中,由战局大势观之,今后交战有百害而无--利”,并扬言“贵军苟欲继续交战,南京则必难免于战祸,是使千载文化尽为灰烬,十年经营终成泡沫。唐生智完全无视日军的劝降书,正如他的老师蒋百里所说:“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于9日傍晚,以破釜沉舟的决心,下达了第三十六号命令:“1.本军目下占领复廓阵地为固守南京之最后战线,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地,动摇金军。若有不遵命令,擅自后移,定遵委座命令,按连坐法从严办理;2.各军所有船只,一律缴交运输司令部保管,不准私自扣留。着派第七十八军军长宋希镰负责指挥沿江宪警,严禁部队、散兵私自乘船渡江,违者即行拘捕严办,倘敢抗拒,准以武力制止。”该命令的下达,更加坚定了广大官兵守城的决心。此时唐生智正坚守在被日机轰炸的唐公馆坐镇指挥,并没有转移到铁道部地下办公室!
感谢各位拜读,若你喜欢记得点赞关注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