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主义的精神:从柏克到艾略特(下)》笔记六:
终于到最后一章了,艾略特(1888-1965年,英国诗人,诗风影响过徐志摩、卞之琳等人,1948年获诺奖,代表作《荒原》),却只是小小的一节,确是和保守主义的奠基人柏克不可同日而语,略显虎头蛇尾。
圣西门(圣西门对资本主义作出了哪些批判)
本章常有20世纪60-70年代图景,而此书成于50年代初,是作者再版时添加修改?不去管它!个体是愚蠢的,群体总体是明智的。
即便在1972年前后的英美,基督教信仰仍然在大西洋两岸存活,正如托克维尔所预测的:民主改变了宗教行为却没有造成宗教毁灭。保守主义在两百多年里获得的比失去的要多,而激进的自由主义、民粹主义、法西斯主义、工团主义以及其它的什么主义,都没能在英美形成气候(美国的民粹主义在川普时代异军突起,拜登上台后略有缓和,在英国则没有那么明显,在西方其它国家,民粹主义的支持者越来越多,如法国今年勒庞和马克龙上演终极对决)。私人财产权没有人要废除,国有化至少在英国失去了吸引力,也没有人带领大众去推翻美国的《联邦宪法》(柯克评价说,这是政治史中最睿智的保守主义文件),仍尊重习俗和追求连续性稳定性,对所谓“使身体和灵魂都更加贫瘠”,按照标语来思维、用子弹说话的集体主义抱有警惕。在个人主义根深蒂固的美国,只有残暴的人和邪恶的人才能成功(美国社会形成的早期,但也是一种如影随形的基因,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及特征)。1968年,美国新左派在芝加哥格兰特公园打出口号:今日公园明日世界(一个日本人曾跟我们说,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很多日本人天天收听中国的广播,热血沸腾,也想在日本来场革命。据一些史料,文化大革命是有一些世界革命的理想和味道的,尤其是东南亚和南美)。美国的自由主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巨大的破坏力,把追求真理当成社会的实际的快乐的事情,但总是喧闹的多却少有思想,堕落至死、娱乐至死,最终埋葬了自由主义从而给保守主义提供了契机。而在英国,1924年工党就取代自由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1951年贝弗里奇勋爵,还在建议根据某种智力测验来赋予大众选举权,从而放弃纯粹民主观念。柯克评价说,这是勋爵对英国民众的不道德和自私感到气馁,对纯粹民主感到深深的无力。由于缺少工会支持,美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没找到支撑;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没有办法将计划与民主完美结合,从而让权力从自己手中溜走了(1959年英国工人阶级,在民意调查中被打败后,安奈林.贝文说的这段话);而俄国则建立了苦难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新社会的主人自己处于被奴役状态,他们既是监狱看守也是囚徒。管制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计划经济(祖先是圣西门和孔德)不仅包括经济方面,还囊括了整个人类活动的道德范畴与理论范畴,常用的方法是贪婪(黄金时代即将到来)、仇恨、恐惧(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存亡之战)和狭隘的爱国主义(国家必须要独立自主),它掌控着有组织的工人和资本,设定所有生产的方向甚至数量,还通过教育和医疗来掌控所有公民的私生活(这种观察有点新鲜)。如果民主不能被说服,那就要让民主受到恐吓。保守主义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全能政府”变得不切实际和不必要,从而也抵抗“全能社会”(保守主义者对人类本性是不信任的);其次它要重建道德理解和宗教惩罚,以解决灵魂内在的秩序,从而恢复精神与品格;其三,认为只有领袖,才能将社会从卑劣的精英掌控中解救出来;其四是关心现代无产阶级(他们可能很富有?):家庭堕落为长久的房奴或公租房,社会无聊带来的困扰,扩散到文明存在的每个层面(日本自杀率高可能与此有关),似乎没有什么光明的未来,人类那些古老的希望、与历史的联结、劳动的荣光以及家庭生活的目的都需要有大胆的想象力来点燃。人们呼唤自由的共同体、区域性民主、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社会秩序。
书中说美国最后一个进行独立思考的总统,是在中国开滦煤矿“打过工”的、美国大萧条时期的胡佛,最后一个具有知识分子特征的英国首相是亚瑟.贝尔福。而伯特兰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是:假装比真实的自己更聪明的人。当然,这个定义不是来定义贝尔福的。我注意到,特里林是把保守主义的思想家称作学者(严肃认真的健壮的完全成熟的尊贵的高尚的人),而把自由主义者当成了知识分子的同义词。柯克说,美国社会四分之三的人自称反对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孤独的人群:没有真正共同体的个体,意识到自己对任何人都不重要,所以也会相信没有什么东东很重要,从而从任何事物中解脱出来,可以随意做任何事情:如果因生活际遇而心怀困惑与憎恨,那么就很容易与法西斯、异见分子的那些疯狂主意一拍即合,用狂热主义来缓解或战胜孤独(当前世界上的恐怖主义也是孤独的人群寻找共同体的影像?绝不是贫困,而是对确定性和资格和身份的渴望,在这个意义上讲,共同体的衰弱带来的是毁灭性结果)。极权主义的秩序,用武力和恐惧摧毁少数民族,而用谄媚和贿赂获取民众的支持。而保守主义者则希望一个伟大的社会:在改革与秩序、经济流动性与社会稳定性之间维持合理的平衡。
普通人相信生活是值得过的,除了信仰的安慰(很多人说中国人没信仰,其实中国人是有信仰的,比如善恶、比如君子小人就是一种信仰;基督教的信仰--天堂地狱,本质上也是善恶信仰,宗教信仰有宗教惩罚,儒家信仰有公道自在人心),还有三种充满激情的人类利害关系:他们自己的灵魂在自己的孩子们的生命和幸福中是永生的;由积累财富和财富继承而获得的真实的满足感;基因的长久延续性使得人们在自然秩序和道德秩序中比夏虫所能期望的多得多(这对中产阶级是鼓励、对无产阶级是鞭策:一切皆有可能)。
艾略特放在书的末尾作结也很贴切,他当然是保守主义者,是诗人般的“学者”(意味着不是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如果说保守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就如同说吃肉肉的素食主义者),而且生在美国,在哈佛念过书、却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伦敦,因此与英国美国都有了联系,而此书的重点就是讲这两个国家的保守主义的精神。艾略特的作用是保存和修复:引导人们恢复个人希望和公众诚信。他反对政治变革,不信任从乌合之众中产生的新的精英(他说,乌合之众即便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被管得好,也仍然是乌合之众),所以他也不是直接民主的朋友。艾略特的所有作品都体现了一种灵魂共同体的观念:爱的纽带和责任,将所有活着的人、那些故去的人以及那些即将到来的人,绑在了一起。与柏克所论完全一样。
力量应该能成为愚蠢之主…武力是正当的/…/如果没有了对错,正义也不复存在/万事万物都是权力的一部分/权力进入意志,意志进入欲望。
全书完。2.24日开始的俄乌战争仍在持续。秩序并不永恒。永恒的是权力意志的欲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