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八里桥之战伤亡(八里桥之战电影)

八里桥之战伤亡(八里桥之战电影)

八里桥之战伤亡(八里桥之战电影)“僧格林沁等奏:夷人分股攻扑新河,马队不能支持。”(《清文宗实录》)八里桥之战伤亡(八里桥之战电影)这是咸丰十年(1860年)六月初七日的时候,负责在塘沽前线抵御英法联军的清军总指挥——僧格林沁,给咸丰帝加急发过去的战报。战报的核心内容只有一个,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后进攻新河,僧格林沁调派蒙古马队前往抵

“僧格林沁等奏:夷人分股攻扑新河,马队不能支持。”(《清文宗实录》)

八里桥之战伤亡(八里桥之战电影)

八里桥之战伤亡(八里桥之战电影)

这是咸丰十年(1860年)六月初七日的时候,负责在塘沽前线抵御英法联军的清军总指挥——僧格林沁,给咸丰帝加急发过去的战报。

战报的核心内容只有一个,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后进攻新河,僧格林沁调派蒙古马队前往抵御,结果因为杀伤惨重而宣告失败。

虽然新河之战在僧格林沁的战报中,被轻描淡写地给“糊弄”过去了,但是此战的悲壮程度不亚于后续的八里桥之战。

一样是僧格林沁指挥的蒙古马队,一样是操枪带炮的英法联军,但结果却相当的不一样: 八里桥之战蒙古马队被杀伤后溃散主力仍在,而新河之战的蒙古马队则全军覆没了。

新河之战到底清军骑兵为何失败?战斗现场又有多惨烈呢?

1、三千蒙古马队奉命出击

在英法联军于北塘登陆后,首先要做的就是绕后袭击大沽口,解除炮台对联军登陆的威胁。

而要想绕后拿下大沽口,就必须经过算是战略要地的新河,因此清军在此处是相当重视的。

战前咸丰帝就要求僧格林沁,要加强对新河一带的布防,务必保证炮台的后路安稳。

“所调兵八九千人,并有马队,分劄新河、新城等处。此时逆氛猖獗,炮台后路,及天津前路,水陆一带,均宜节节严防。”(《清文宗实录》)

为了保证大沽口后路不被抄,咸丰要求身在前线的僧格林沁,调集重兵分路进行把守,按计划总兵力达到八九千人,其中骑兵占比相当大。

新河作为稳固大沽口炮台的要地,自然也是处于后路布防的重点,但是布防的具体兵力不详。

根据咸丰后续给僧格林沁发布的上谕看,新河此时的驻兵并不是很多,至少在咸丰看来不是很稳固。

“虽有新河防兵,该夷亦可绕越,恐弁兵猝不及防,转致掣动大局。”(《清文宗实录》)

从战前的布防态势看,前线总指挥僧格林沁对新河的驻防很关照,但是并没有安排太多的兵力,相反是会把兵力安排在大沽正面了。

1860年8月12日,英法联军登陆后迅速抵达新河,新河局势已经是岌岌可危,僧格林沁只好调兵前往增援。

由于不能让联军抄袭炮台后路,所以僧格林沁此次增兵新河,调集的是麾下最为精锐的蒙古马队,而且足足有三千人之多。

相比于后续在八里桥之战中的蒙古马队,奔赴新河增援的蒙古马队,才是僧格林沁麾下最精锐的骑兵。

这点开战后的英法联军可以证明。

比较有趣的是,僧格林沁在新河之战后,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敌众我寡,作为主力的蒙古大队,远没有英法联军安置的兵力多。

“夷人出队,马步约有万余,分扑新河、军粮城。我军因众寡不敌,现已退守唐儿沽。”(《清文宗实录》)

一万多登陆的英法联军,分两路扑向新河与军粮城,没路兵力则应该在五千左右,所以新河的蒙古马队确实不如联军投入的兵力多。

所以蒙古马队吃了大亏。

事实上僧格林沁也没有说瞎话,因为负责新河之战的主要是英军,而且投入了第一师和第二师两个师。

兵力确实优于三千蒙古马队。

那僧格林沁为什么不加派兵力呢?

因为僧格林沁被错误情报麻痹了,他得到的消息是新河只有七百联军进犯,他派三千蒙古马队足够了。

“敌兵先以七百人出战,僧矙其寡也,麾劲骑驰之。”(《书科尔沁忠亲王大沽之败》)

结果三千蒙古马队,就跟英军两个师撞上了,关键还是装备最新式枪炮的英军。

2、蒙古马队的自杀式冲锋

相比于在八里桥之战中,联军对蒙古骑兵自杀式冲锋的称赞,新河之战简直就是加强版。

毕竟八里桥之战中,僧王部下马队被枪炮轰击后,顶不住压力很快就撤退了。

但是这三千赶来对敌的蒙古马队,可是丝毫没有撤退的意思,顶着炮火就是死命冲锋。

由于清朝资料关于此战的记录很简略,咱们就只能转入英军视角查看了,参与作战的英军对此战都有详细记录。

1860年8月12日,周日,清晨六点多的时候,正在急行军的英军第二师,跟赶来增援的三千蒙古马队撞上。

一场遭遇战便拉开的帷幕。

由于不能判断出清军骑兵有多少,所以第二师在离马队还有数英里的时候,就已经展开防御阵型准备对敌。

正面负责布防的是步兵,步兵后排是携带阿姆斯特朗炮的步兵,右边侧翼有龙骑兵进行策应。

在清军马队进入阿姆斯特朗炮的射程后,英军立即对准目标发炮进行轰击,新河之战正式打响。

根据英军的记述,此时清军马队并不是组成阵型冲锋,而是阵型散乱没有章法,但都是嘶喊着拍马冲锋。

这反倒让英军炮兵给整不会了:

“虽然每发炮弹都击中目标,但由于敌军队伍很分散,并且一直在移动,只有少数士兵和马匹被击倒。”(《1860年对华战争纪实》)

可见在大炮的射程内,英军对清军马队并没有造成太多杀伤。

当然清军也不是没有阵型,应该是知道联军枪炮厉害,特意分散冲锋没有扎堆送死而已。

虽然蒙古马队此时伤亡不大,但是这样舍生忘死的冲锋场景,还是把英军给震撼住了。

“清军敢于在没有任何炮兵的掩护下,向我军挺近,勇气让人钦佩。”(《1860年对华战争纪实》)

在突破了阿姆斯特朗炮的轰击后,清军就要直接面对英军第二师的火枪齐射了,这才是给马队造成巨大杀伤的重要原因。

不过在遭受英军步枪的正面重创后,这批蒙古马队也开始调整进攻阵型,不再是全部都往前冲锋。

而是迅速分成几个冲锋梯队,分多路向英军第二师阵地分头进攻,企图从英军的火力网上撕开缺口。

虽然让本就不多的马队分兵是大忌,但是分路进攻也是值得一搏的,不但能够分散火力减少杀伤,甚至还有可能冲破英军阵地。

不过根据英军随军牧师麦吉的记述看,清军分兵后把进攻方向,放到了英军阵地的左右两翼。

毕竟也是利用骑兵的机动性了。

“不出所料,清军部队开始向左右两边移动,显然试图从左右两翼包抄我们。”(《1860年在中国战役的记述》)

不够在优势的枪炮面前,蒙古马队分路进攻也没有奏效,反而更利于英军对他们分割包围。

3、全军覆没的三千马队战绩如何?

冲锋到英军阵地左侧的马队,压根不知道这里布置有大炮,所以被火炮正面轰炸,承受了极其惨重的损伤。

麦吉说仅用十多分钟,运动到左侧的蒙古马队就被杀伤殆尽了,但是他们也打出了不错的战绩。

因为约有仅剩的一百多名蒙古马队,成功冲到英军右侧的大炮阵地前,而此时阵地前仅有25名锡克骑兵守护。

于是双方骑兵厮杀到了一起,炮兵军官麦格雷戈在混战中,被清军骑兵击伤脸部和身体。

但是好景不长,英军的龙骑兵和印度骑兵赶来增援,这支残余的蒙古马队被全歼。

不过并不是全部都战死了,有少部分清兵在受伤后被俘虏了,但人数也不会太多。

毕竟就在英军阵地里,受伤不被活捉是不可能的,至于这些蒙古马队战俘的后续,就没有过多记载了。

左路蒙古马队的进攻宣告失败,此时就看运动到阵地右侧的马队,能否撕开缺口冲进去跟英军近战了。

其实运动到阵地右侧的蒙古马队,是很有可能跟英军贴身厮杀的,因为这里布置的英军的骑兵部队。

“我军部署在右侧的骑兵,早就跃跃欲试,想跟清军骑兵较量一番,他们立即冲向敌人前去迎战。”(《1860年华北战役纪要》)

由于英军出动骑兵拦截蒙古马队,所以他们的枪炮就不能大肆施放,这其实对蒙古马队是最有利的机会。

但是很遗憾,双方的骑兵并没有在阵前上演巅峰对决,因为蒙古马队还没有冲到阵地前,英军的火炮已经打响了。

除了有两门阿姆斯特朗炮呼啸外,英军还投入了罗顿火箭炮,以及有数不清的步枪也向他们开火。

结果嘛自然也是无法近战接敌。

“我方的火力紧紧咬住他们,让他们没有机会靠得太近,从而威胁我们。”(《1860年华北战役纪要》)

结果自然这支马队也是伤亡殆尽,随后眼看进攻无望清军开始撤退,结果嘛又是一轮炮火招呼。

在残余清军向后方溃退时,英军也出动骑兵对他们合围追逐,不过最终因为战马不如清军而作罢。

此战三千蒙古马队仅有七人得以生还。

“王师败绩于新河,收合马队,出者七人而已。”(《书科尔沁忠亲王大沽之败》)

伤亡情况基本上跟英军描述一致,虽然这批马队是全军覆没了,但是英军也对他们不吝惜于称赞。

“我军的战斗力完全靠枪炮,而他们那数千骑兵只带着弓箭和长矛,只有少数士兵使用火枪。可是,他们却如拿皮尔将军所说:‘顽强抵抗直到最后!’”(《1860年华北战役纪要》)

最后英军统计了新河之战自身的折损情况:

战死了2名锡克骑兵,应该是在左侧炮兵阵地,跟清军骑兵近战时被杀;

15名军官和士兵受伤,其中军官有3名,龙骑兵1名,炮兵4名,其他7名都是步兵。

事后英军描述他们经过的战场:

“邻近平原方圆几公里的土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清军士兵的尸体。”(《1860年华北战役纪要》)

(一家之言,求同存异,感谢您的阅读)

上一篇: 珍珠港 渊田美津雄(渊田美津雄座机)
下一篇: 固伦和宜公主璟兕(固伦和宜公主璟兕历史原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