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位真实人物采访
执笔人:N
七个小矮人的故事(七个小矮人的故事简短)
叙述人:萍萍
人生就像一列火车,有人上车,有人下车。
曾经像战友一样拿到毕业证的朋友,已经天南地北。聚散终有时,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初到荷兰,就像一个油画世界。市郊道路两旁延绵着草场,昂首嚼草的牛和羊,尽享悠闲。老城区内环绕着狭窄的运河,运河旁有精致古老的矮建筑。这边的春夏像长沙一样多雨,光照不像欧洲其他国家充足,天气晴朗时飘着大而低矮的云。
⊙受访者供图
不得不说的是身高1.60的我来到荷兰,就像是一个侏儒症。荷兰是世界上平均身高最高的巨人国,男性平均身高182.5cm,女性身高168.7cm,满街都是身材比例很好的衣架子。虽然去荷兰之前,早有“坐马桶双脚悬空”、“照镜子要蹦着”等听闻,可当我自己脚踩荷兰这片土地上后才真切的感受到,排队时都只能看到后颈,骑车脚够不着地,买衣服只能去童装店的尴尬。
平均身高巨高的荷兰人,几乎人手一辆的自行车,总是吃着面包加奶酪。在这里每个孩子都是上天送给父母的礼物,孩子们不属于父母,是属于国家和社会的。孩子出生后18岁之前的医疗保险是免费,从4岁开始必须上学,学费全免。政府按家庭收入给父母发放孩子养育金。邻居家一个孩子,孩子的养育金大概200欧,折合人民币2000元,按季度发放。父母只有抚养权没有伤害权,不能打骂孩子。
⊙受访者供图
阿姆的交通很方便,有地铁有电车,我经常带着自己的儿童自行车上地铁。我的日常娱乐主要依靠博物馆卡,一年60欧,基本上荷兰所有的博物馆美术馆都可以无限次的参观。阿姆有很多很新奇的博物馆,除了著名的国立和梵高,还有需要坐船才能到的EyeMuseum。印象最深刻的是猫咪博物馆,里面有好几只脾气不好的猫做讲解员。
荷兰虽然国土面积小,留学费较其他的欧洲国家低廉,本科1W欧出头,硕士1.5W欧左右。但是高校的教育质量在世界的排名算是靠前的,与此同时学习压力也很大。刚到学校,学姐就给我打预防针,提醒我挂科、延迟毕业很常见。
⊙受访者供图
一年四个学期,第一个学期,因为学习强度过高,很难适应这边的学习节奏,过得手忙脚乱。我常常起个大早,路上废力的蹬着车,风夹着雨糊在我身上。赶去学校图书馆占座复习,打开paper却是啥也不懂的一天。想到挂科重修我就很郁闷,想找同学吐槽却也说不出口,毕竟大家的生活一样。只能无力地看向窗外的乌云,独自抑郁。随着我逐渐适应学习节奏,对课程越来越了解,能力逐步在提高,再去重修课程,就不会像第一次修的时候那么难。
⊙受访者供图
荷兰人生性严谨,比如写报告,他们会切实地找到政府或者是相关部门负责人,认真完成采访、沟通、开会讨论等等,再去撰写报告。报告初稿完成后会再多次和负责人们进行反馈修改,最后形成一个真正具有可行性的、严谨的报告。由此,在荷兰课业压力大很正常,拿到毕业证的过程就像要越一道又一道的山。
⊙受访者供图
来荷兰第三年,我遇到他,从一个人变成两个人。
他喜欢参加跑步赛事,我每次都去终点处等他。我在冲向终点的选手中寻找着他,他也在终点前的观众寻找我。突然想起李宗盛《山丘》中的一句歌词“越过山丘,我才发现无人等候。”越是年长,越能体会其中意味。我们也喜欢足球,经常一起去看足球比赛,荷兰国家队的友谊赛也看过好几场,还去过德国门兴和多特蒙德看过德甲,印象最深的是在阿姆斯特丹看的荷兰打西班牙的友谊赛。
⊙受访者供图
第五年,我们去了大使馆登记。从相爱到相守,中间有过摩擦、分歧,也因为疫情许久不能见面,所幸我们在这段关系中成长。逐渐学会互相尊重、包容和妥协,寻找到了最适合彼此的相处方式。去大使馆领证很简单,但拿到证的那一刻感觉很奇妙。我俩像是被这小小的证书绑在一起,从此携手共度。领完证后去中餐厅大吃一顿,特意点了夫妻肺片。
⊙受访者供图
荷兰人对于吃很随意,注重快捷和方便。早饭吃面包片,中餐酸奶加坚果或者三明治,从开始做到吃完,半小时不到。晚饭稍显丰盛,但是无非就是意大利面、土豆或者芝士。难以忍受的我俩也会去街道寻找老旧的中餐厅,寻找难忘的故乡味道。
老一代的荷兰中餐厅像是一个迟暮的老人,安静而祥和。她散落在荷兰大街小巷,市中心、小镇上、甚至村落里,散发着让荷兰人着迷的异国风情,成为荷兰文化中不可或缺、永恒不变的“舌尖中国味道”。
#海外##留学故事#荷兰##欧洲##留学#
湖南人在海外,真实故事,喜欢请点关注
欢迎私信投稿你的海外生活故事
记得点赞、转发和评论喔
/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对访谈内容进行组稿编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