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济(?—196年),凉州武威郡袓厉县(今甘肃省靖远县)人,东汉末年割据军阀。
初为董卓部将,骁勇善战。董卓被杀后,联合李傕攻破长安,出任羽林中郎将。初平三年(192年),升任镇东将军,册封平阳侯,屯兵于弘农。张济支持汉献帝东迁,升任骠骑将军。后来因不睦于董承、杨奉,便与李傕、郭汜一同追赶献帝。建安元年(196年),面对军队缺粮,进攻穰城,中箭身亡。死后,部队由侄儿张绣接管。
郭虾蟆和郭靖(郭虾蟆墓)
张绣(?—207年),凉州武威郡袓厉县(今甘肃省靖远县)人,东汉末年割据军阀。
初随张济征伐,张济死后与刘表联合,后降曹操,因不满其言行而突袭曹操,复与刘表连和,官渡之战前夕,听从贾诩的建议再次投降曹操,参加官渡之战,官至破羌将军,封宣威侯。从征南皮而击破袁谭,后与曹操联姻,在北征乌桓(207年)途中因病去世,谥定侯。
郭虾蟆(1192年—1236年),又名郭斌,会州(今中国甘肃会宁)人,金朝名将。
金宣宗时,他与兄长郭禄善射,在大都应募从军。兴定初年,郭禄大因军功卓著,被遥授同知平凉府兼会州刺史,赐姓颜盏,镇守会州,虾蟆随兄在军中,后屡立战功,得到金哀宗的重用。金亡后三年,郭虾蟆仍旧困守孤城,战到了最后一刻,自焚而死,时年45岁。
图片与内容无关
栗在庭(1538年—1598年),字应凤,号瑞轩,陕西巩昌府会宁县(今甘肃会宁)人,明朝政治人物。
陕西乡试第四十名举人,隆庆二年(1568年)中式戊辰科三甲第三名进士。栗在庭初入仕途时,便进入内阁任中书舍人,这五年的时间让他得以观察政治风云,并磨练了他的政治才华。张居正晋为内阁首辅之后,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提拔栗在庭任吏、户二部给事中。历任山东佥事、湖广左参议、山东右参政,官至河南布政使;栗在庭为治理黄河殚精竭虑,身体逐渐透支,后以病乞休归,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栗在庭逝世,享年五十七岁。
栗在庭在职时,廉洁自律,体察民情,修黄河石堤,复查积案,减刑疏弊,清匪安民,有清明之颂。
赵率教(1569年—1629年),字希龙,号明善,陕西省靖虏卫(今白银市靖远县)人,明朝将领。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中武进士,历任总兵、左都督、平辽将军。任甘州(今甘肃张掖)都司,为袁崇焕爱将。宁远之战后,赵率教赴锦州经营关宁锦防线北段,并在宁锦之战中坚守锦州,击退后金的进攻,受到朝廷嘉奖。崇祯二年(1629年)率兵增援大安口,到达三屯营时,总兵朱国彦竟紧闭城门,率教无奈,纵马向西,十一月三日至遵化,十一月初四日,在遵化(今属河北)与后金贝勒阿济格的大军激战,被左翼四旗及蒙古兵包围歼灭,率教中流矢坠马,力战殉国,全军覆灭。崇祯皇帝朱由检追赠他为太子太师。
《明史·赵率教传》评价说:“率教为将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劳而不懈。”有《复辽私议》、《平辽奏稿》、《挥尘兵法》、《投戈随笔》等著作。
王进宝(1626年—1685年),字显吾,甘肃靖远人,清朝名将,河西四汉将之一。
王进宝早年隶属甘肃总兵张勇麾下,随张勇转战湖广、云贵,升任经略右标中营游击。康熙二年(1663年),王进宝改任甘肃提标左营游击,后由参将、副将,累升至西宁总兵。三藩之乱时,王进宝在陕甘屡破叛军,被授为陕西提督、奋威将军、一等男爵。后夺取汉中、保宁,留镇四川,因病返回固原。建昌失陷后,再次到保宁督军,进封三等子爵。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王进宝病逝,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忠勇。
范振绪(1872年—1960年),字禹勤,号南皋,晚年号东雪老人、太和山民,书画家。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壬寅补行庚子恩正并科举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癸卯科进士,初授工部主事,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留学日本,入法政大学学习法律,并加入中国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年)归国,任河南济源县知县,任内主修《济源县志》。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国二年(1913年)当选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员。1915年袁世凯称帝,范振绪不想参与称帝活动,乃去南京。1916年任河南孟县知事,任职三年届满后回到北京,在荣宝斋创作书画为生。1921年获绥远都统马福祥聘为记室,后曾任萨拉齐县知事。1929年马福祥出任青岛市市长,范振绪随其前往并任秘书,帮马福祥著《观澜亭记》并刻碑树立在青岛海边。1934年范振绪回到兰州,任甘肃省政府顾问兼禁烟委员会委员。1936年应西北马步青的邀请担任教师,迁居武威。1940年当选甘肃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1941年和张大千共赴敦煌研究壁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范振绪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后任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并当选甘肃省人大代表,1960年8月21日逝世于兰州。
范振绪擅长行书、草书,兼工楷书、隶书、魏碑诸体,用笔娴静流畅、刚柔相济,蕴正气于温雅之中;绘画方面,范振绪长于山水,偶作侠客、佛像,格调高迈,用笔圆润含蓄,深得文人山水画精髓,书画艺术造诣精深,独树一帜,推动了甘肃书画艺术事业发展,一生作品2万余幅,书法对联、中堂、条屏不计其数。他是甘肃文化界百年来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知名的书画艺术大家,在近代甘肃书画艺术发展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声誉,有诗书画“全把式”之美誉。其生平事迹编入《中国画家大辞典》《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等典籍。
万宝成(1873年—1943年),字玉田,甘肃省会宁县人,清朝政治人物。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三甲第146名进士,获选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他是甘肃首批5名留学生之一,留学期间,同陕甘留学生联合创办《关陇》杂志。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回国,担任户部主事。民国初期,担任山西定襄县知事,在任期间,鼓励农桑,兴办教育,深得民心。离任时,当地民众赠“万民伞”称颂怀念。民国二年(1913年)当选为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员。民国2年(1913年)当选为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员,民国十五年(1926年)后,无意仕途,闲居北京,以收藏鉴赏书画古玩自娱。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病逝北平寓所,葬北平阜城门外。
万宝成酷爱收藏古玩字画,他寓京期间,经常在琉璃厂、荣宝斋等处游走,与书画家、收藏家广为交际,冯玉祥入驻北平,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期间致使许多书画古玩流入市井,他通过各种渠道广为收藏,有金廷标的《苏门学士雅集图》、方琮的《夏云多奇峰图》、余省的《春景图》等。
苏振甲(1900年—1970年),字鼎三,甘肃省靖远县糜滩乡(今糜滩镇)人。
1918年考入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法律系就读。1925年受北伐战争影响投军入伍,加入中国国民党,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即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结业后由武汉中央党部农民部(部长邓演达)派遣回甘肃开展农民运动。1930年经朱铭心推荐,苏振甲赴山西太原,在阎锡山司令总部政治训练部任训练科科长。1931年回到甘肃,先在甘肃学院任教,后任甘肃省第一中学训育主任兼甘肃省党务整理委员会宣传科长,并代理该会书记长。1934年回靖远任教育局局长,创办靖远简易师范学校。1936年返兰州,供职于甘肃省教育厅,任甘肃学院事务主任。1942年至1947年,创办靖远中学(今靖远县第一中学),担任校长并兼任靖远县参议会议长。1947年4月当选国民党甘肃党部监察委员及甘肃省第一区立法委员。1948年赴南京出席立法院会议。1949年返回靖远中学任教。1970年在武都病逝。
苏振甲创办靖远中学,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为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堪称靖远教育奠基人,一生所著教学论文颇丰,由其子女整理精选,编辑成《苏振甲教育论文集》出版发行。
郭富山(1915年10月—1987年4月9日),甘肃会宁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郭富山曾任农业合作社主任、副乡长。1952年任南坡川村农会主席,后任西坪乡乡长、大房吴村干部,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甘肃省五届人大代表。1982年,甘肃省政府授予其劳动模范,1984年政协会宁县委成立时,任一届委员会委员,1987年4月9日,因患胃癌逝世,遗体安葬在红嘴山。
1964年,为响应国家“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时年49岁的会宁农民郭富山开始在红嘴山上植树造林。他用自己的心血和骨气,把根插在了红嘴山上,23年间他用勤劳的双手种植成活3.84万棵树木,移动土方4.2万立方米,造林125亩,使昔日“遇雨滑如油,逢旱渴死牛”的红嘴山变成了“花果山”,创造出干旱山区植树造林的奇迹,赢得了领导和群众的赞扬,被誉为“红嘴山上新愚公”。
丨以上内容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丨
★历史名人录整理标准,以本篇为例,本地籍贯古今历史人物,在本地或在外地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积极重大的影响,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事迹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等
★编辑:余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