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总有很多记忆深刻的事情,或因为一次惊心动魄的经历,或因为一次异常开心出游,无论悲喜,都会在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
清代诗人龚自珍学富五车,仕途却非常坎坷,可是也因为阅历丰富,才为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很多素材。而一些特殊的经历,令人永世难忘,作者也是一位有心人,每次深有感触时,都会赋诗记录。下面介绍龚自珍在古刹赏花,赋诗感怀,并留下了一段轶闻趣事。
枣花寺海棠花下感春而作
轶闻趣事(轶闻趣事是什么意思)
清代:龚自珍
词流百辈花间尽,此是宣南掌故花。
大隐金门不归去,又来萧寺问年华。
枣花寺,即崇效寺,在北京城外白纸坊,初建于唐贞观年间,清嘉靖年间又进行了修缮。寺院东北有一高台,台后有三座僧塔,环植枣树千株,诗人王渔洋后来将其改名为枣花寺。
龚自珍从小住在离古寺很近的街道,他常到寺内游玩,所以对古刹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有一次作者在京城参加会试后等候放榜,闲来无事,就和朋友到崇效寺聚会。时值暖春,恰好海棠绽放,于是大家竞相题诗留念。
崇效寺海棠花会具有悠久的历史,文人墨客常在这里举行诗会,其中既有当时京城的名流,也有很多外地来京参加考试的书生、以及一些慕名而来的诗人。
龚自珍不仅有幸参加诗会,还听前辈们提到过曾经的一些盛况,所以看见璀璨夺目的海棠花,诗人立刻就有些感慨地说,“词流百辈花间尽”。时过境迁,物是人非,那些上百位写诗填词之人,在花开花落之中,已经消失干净,如何不令人伤感。
次句颇有一种沧桑之感,“此是宣南掌故花”。曾经盛况空前,而今却因为位置偏僻,而显得有些冷清。才子们的身影早已难见,留下来的只是一些趣事和掌故,这些海棠花也称得上是宣南的掌故花了。
宣南,指这座古刹在北京宣武门南边。当年崇效寺的各种花会闻名遐迩,后来寺院被毁后,到处都是残垣断壁,那些花儿都已移栽到公园的花圃中,崇效寺也早已改作小学,还剩下一座藏经阁和一些零散的石碑。南来北往的人群中,只有极少数人知道过往的那些奇闻轶事。
后两句抒写了诗人的感怀,我在京师的生活,事实上不过是大隐在朝市,没有回到乡间去。如今又来到崇效寺,对着海棠,却不知它又过了多少岁月。
作者暗用晋代桓温的典故,桓温离开故园多年,有一次回乡探亲,看见自己年少时亲手所种的柳树皆已十围,于是慨叹一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于是扳枝执条,泫然流涕。
诗人在京师居住,实际上对朝政不起作用。金门,指金马门,汉代长安宫殿门。李白曾有诗句,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萧寺,即佛寺,梁武帝萧衍命人修建寺院,曾命人大书一“萧”字。后来寺毁,惟此一字独存。作者创作这首诗时,他和朋友们的集会早已过去了五年,作者所以有“问年华”的感叹。
龚自珍用一首诗记录了一段诗坛佳话,表达了自己对过往盛会的感慨,也委婉地传达出对前途的迷茫感觉。几百个诗人共同赏花,并踊跃赋诗,抒写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纵然不是绝后,一定是空前。
这些文人墨客中,有些人可能仕途得意,自然对这次花会津津乐道;有些人也许布衣终生,但也一定难以忘怀此次难得的人生经历。龚自珍记录这段趣事,既让读者增长了见识,也委婉地抒写了对美好往事的温馨回忆,令人赞赏不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