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笔记源远流长,历代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博大而精深。进入近现代,不断推陈出新,李伯元《南亭笔记》、徐珂《清稗类钞》、巴金《随想录》、梁实秋《雅舍随笔》等,享誉文坛。
但令人遗憾的是,2000多年来,中国笔记一直是有文而无史。这大概乃是因为这中国笔记甚为庞杂,内容无所不包,有若海纳百川;理清作家作品,殊为不易;体察发展源流,难上加难;而考据版本,辨析特征与风貌,在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同时,或恨高山不可仰,或临河而羡鱼,或作望洋而兴叹的缘故吧。
《中国笔记文史》,洋洋八十二万余言,结束了2000余年中国笔记有文无史的历史。
全书由笔记绪论、先秦笔记、秦汉笔记、魏晋南北朝笔记、隋唐五代笔记、宋代笔记、金元笔记、明代笔记、清代笔记共九章组成,首尾一贯,体系分明而严整。在篇章结构上,详略适当,大致上略于往古而详于后世,如唐、宋、明、清四代笔记,数量庞大,因之篇章也多,篇幅渐增。明代是中国笔记发展的一个高峰,著家蜂起,著述多不胜数;因此,本书对明代笔记从多种角度予以考证和论述,卷帙随之剧增。自“宋代笔记”开始,其建构模式,大致分列出大家笔记、笔记小说、野史笔记、学术笔记、杂著笔记五个方阵。并在每章之前,对每个时期的笔记作一宏观审视,起到了高屋建瓴的总括作用,对于帮助人们从总体上认识一个时代的笔记,具有事半而功倍的意义。而对于笔记史上的一些特殊现象,则特事特说。叙笔记小品产生于魏晋南北朝,并在晚明大放光芒,作者于是在这两章中分别辟出专题,有利于说深说透。又如明清之际的南明野史笔记,不仅量大,而且地位十分重要,书稿亦设专题论述。
因此,整部书稿的架构体系,在有分有合之中,构建勾勒出中国笔记的发展大势和演变轨迹。这一切,得益于作者对中国笔记的宏观审视和微观审照。非此不足以成史,舍此不足以成事,摒斥不足以成一家之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