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文史资料文库》按内容分类编排,共分八卷。第一、二卷为政治军事卷,第三卷为工商经济卷,第四卷为教育文化卷,第五卷为租界洋行卷,第六卷为社会民俗卷,第七、八卷为历史人物卷。各卷篇幅除第五卷约30万字、第六卷约40万字外,其他均在50万字左右。
本书所收史料的时限,上自清末1898年“戊戌变法”,下迄1949年5月武汉解放。其中有少数史料考虑其内容的完整性,延续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
各卷以历史进程为纵线按先后顺序编排,同时又分别以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内容为横线分类集中。如政治军事篇第一卷时间为1898年“戊戌变法”至1938年10月武汉沦陷,第二卷时间为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至1949年5月武汉解放。卷中又按晚清、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不同历史时期相对集中分段编排。
入选篇目突出政协文史资料的“三亲”特色,均为各类历史现象的当事人或见证人提供的历史资料,所述大多是亲历或亲见、亲闻,有少量是通过采访或调查研究整理而成,为已有的文献作了重要的补充,这就是常说的“补文献之不足,匡史书之谬误”。它为史学界、教育界等提供了一大批极为珍贵和难得的资料。作者大多是各个重大事件的当事人或见证人,他们所叙述的往往是旁人难以知道的细节,有些资料可视为某一领域的有代表性的典型资料。有些作者处于某种特殊的地位,如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武汉保卫战”和1949年武汉和平解放的文献,大多为国民党的军政人员所撰写,他们从旧立场的视角转到人民立场的新视角来,回顾他们所亲历的事件,以特殊的看法提供了别人无法提供的资料。
全书收入史料共360万字,主要是从武汉市政协和各区县政协出版的2000多万字文史资料中精选精编而成的。这2000多万字文史资料,包括政协武汉市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的《武汉市文史资料》、市属13个区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内部出版的《文史资料》,此外本书中还有部分资料选自市地方志办公室出版的《武汉春秋》,作为政协文史资料的拾遗补缺,以求内容的完整性。
为避免重复征集,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分工侧重征集中共党史以外的史料。因此,《文库》中虽有部分党史资料,但主要是与统一战线有关的党史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