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
✦
《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第7版——2022年版)》
作者: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新文科工作组等编写
ISBN:978-7-04-061511-1
定价: 59.00元
出版时间: 2024年1月
//内容提要
//
《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第7版——2022年版)》(以下简称《教学要求2022年版》)是在第6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第6版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制定的,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教学要求2022年版》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新文科工作组、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与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编写,用于指导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计算机教学工作。
《教学要求2022年版》内容包括概论、知识体系及其内容、课程体系及其内容、实施与评估。
《教学要求2022年版》将大学文科涉及的8个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分为文史哲法教类、经管类、艺术类3个系列,其中涉及的计算机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不仅提供了各个系列的公共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还提供了适合3个系列开设的贴近专业需要的专业计算机课程、计算机与文科专业融合的交叉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要求,以及实施与评估的建议。因此,大学文科各学科门类的不同专业、不同教学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计算机教学,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相应的理论依据和开设课程的具体建议。
//
//前 言
序一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驱动力,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中国,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和重要使命。因此,对于“新文科”专业建设而言,如何科学合理地加强计算机教育,将成为重中之重的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新文科工作组、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联合开展《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第6版——2011年版)》(以下简称《教学要求2011年版》)的修订工作,组织全国有关专家对文科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实施保障,以及评估要求等基本问题进行研究,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形成了目前的《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第7版——2022年版)》(以下简称《教学要求2022年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文科计算机教学要求是长期实践的丰硕成果。最初的文科计算机教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成果最早可以追溯到教育部(当时称国家教委)于1995年5月组织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试行)》,以及2000年5月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2000年版)》。在此基础上,教育部于2002年组建了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更有针对性地组织和领导制定文科计算机教学要求工作,先后编写了《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年版)》《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6年版)》《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8年版)》和《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第6版——2011年版)》,在推动我国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发展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关于大文科各专业计算机教育的一些共识,这些共识在长期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必须得到遵守,主要包括以下4点:
一是计算机在大文科中的定位。
首先,需要正确理解计算机知识和能力对于新文科专业学生培养的作用。实践证明,我国文科专业“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国家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有利于文科生的个人发展。其中“一体”是指文科生第一专业的知识与能力,“两翼”是指外语和计算机的知识与应用能力。外语对于国人,特别是本科生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外语能力,在国家走向全球化的今天,是难以与其他国家进行信息交流的。而在数字时代,计算机对文科生的支撑作用甚至比外语更重要,外语还有语种、国别限制,而计算机却是世界通行的。时至今日,我国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特别是文科生,课堂学习计算机的时间还是很有限的。在文科生计算机底子薄、学时少的情况下,加强对文科生的计算机教育工作,应该被放到特别重要的地位!
新文科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是培养数字社会所需要的文科专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而不是专业的计算机人才。更准确地说,是培养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解决文科领域问题的文科专业人才,而不是培养将计算机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文科领域问题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这个定位是确定无疑的。也就是说,从广义上讲,计算机对于文科学生而言,是“工具”“能力”“应用”“方法”“思维”的培养。文科计算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服务社会需求与专业自身所需要的计算机知识的运用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提升文科生的计算思维素养,从而造就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复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是分学科门类教学。
我国本科中的大文科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管理学8个学科门类。对这些不同学科门类的学生进行同一内容的计算机教育,效果并不好。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计算机教学将这8个学科门类按文史哲法教类、经管类、艺术类分为3个系列。这样的分类体现了学科的属性,有利于对计算机教学进行分门别类的指导。
三是分层次教学。
大文科的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很多,经过长期的探索,已经形成了“1+X+Y”的分层次的课程框架。其中:
“1”是指文科3个系列中各自具有特色的一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或称公共计算机课程)。虽然各系列公共计算机课程名称相同,但其教学内容应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按知识模块进行设置,其特点是口径宽、通识型,这是培养文科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保证,是文科类学生应知应会的。
“X”是指各系列的若干门计算机技术课程(如数据库与程序设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是文科某些专业(不是所有专业)所需要的计算机课程,称为专业计算机课程。
“Y”是计算机与文科某些专业融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课程(如计算语言学、商务机器人设计与开发、计算机绘画、计算机绘谱等),是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文科类专业知识深度融合而形成的课程,称为交叉学科课程,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人才的重要课程。
具体到一所高校一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并不是所有的“X”和“Y”类课程都需要开设,而是由各专业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进行选择。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各个高校结合自己的办学定位灵活地进行课程设置。也就是说,这个“1+X+Y”的课程架构是符合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的。
当然,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不断出现,无论是“1”,还是“X”“Y”课程的知识内容与教学要求都需要及时进行修订,需要结合文科专业特点,研究、制订适合文科人才培养的指导方案,以满足社会对文科人才的新需求。
四是分高校类型教学。
目前,我国本科高校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教学型或应用型3种类型,各类型高校之间差异很大。为满足不同类型高校的实际需求,本书将课程体系中的教学要求以“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种形式给出,这有利于不同类型高校有针对性地选择。
教学研究永无止境。一门课是如此,教学要求的研究更是如此。我记得在自己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期间(2013—2017年),也曾花力气组织开展对《教学要求2011年版》的修订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无果而终,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组织编写教学要求工作的不易和艰巨。特别感谢卢湘鸿教授的领导力和执着,感谢以李吉梅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专家对文科类专业计算机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巨大投入,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坚持,完成并出版《教学要求2022年版》是不可能的事情。
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新文科工作组组长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杜小勇
2023年5月于北京
序二
我国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电视上播放的BASIC语言教学,全国性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的第一个学术团体组织是成立于1984年的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当时研究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大学相关教师了解世界发达国家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动态,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经验交流,重点研究如何上好面向大学本科及专科各专业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
我国大学本科学科目录共设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和交叉学科14个门类。文科学科门类丰富,受众面大,除了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以及交叉学科6个门类外,其他8个门类都属于广义文科的范围,文科学生数占本科生总量的半数以上。所以文科计算机教学内容改革需求大,迫切需要与时俱进,以反映适用于数字社会的新形势、新观点和新变化。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文科专业委员会开始筹备于1993年,成立于1995年。原国家教委组建的高等学校文科专业计算机教学指导小组成立于1994年。
从1995年开始,高等学校文科专业计算机教学指导小组与以后成立的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文科专业委员会的众多教师,在20多年间先后制定、优化、完善出版了《普通高等学校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试行)》《普通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2000年版)》《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年版)》《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6年版)》《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8年版)》《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第6版——2011年版)》(以下简称《教学要求2011年版》),对于加强文科类专业计算机教学工作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信息社会已进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数字社会,《教学要求2011年版》的修订必须要进行,以适应当前文科学生就业和专业学习的需要,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第7版——2022年版)》(以下简称《教学要求2022年版》)继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贴近专业特点,对大文科的8个门类的计算机教学工作分为文史哲法教类、经管类、艺术类3个系列进行指导。本书由概论、知识体系及其内容、课程体系及其内容和实施与评估4章组成。其中,核心部分的计算机知识体系涵盖了文科各专业计算机教学所需要的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技术方面的知识点,并根据文科类计算机教学所需要的知识体系设计出完整的分层次的课程体系,即公共计算机课程(“1”)、文科的专业计算机课程(“X”)和计算机与文科专业融合的交叉学科课程(“Y”)3个层次。
相信《教学要求2022年版》对推进我国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高文科整体教育水平,促进文科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综合能力、跨学科的创新精神的高级文科专门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这里要特别感谢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原常务理事、文科专委会主任、北京语言大学卢湘鸿教授带领的团队的辛勤付出,他们立意新颖,观点严谨,研究扎实,使《教学要求2022年版》成为融合全国众多教师汗水与智慧的学术精品,为新时代我国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黄心渊
2023年5月10日
前言
当今,人类进入数字社会。数字社会是指在信息社会基础上,在以与计算机和互联网相关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赋能作用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传播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形成的物理实在社会与数字虚拟社会高度融合的社会形态。
应用计算机成为人们经济活动、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国家振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是民族自强、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教育在国家振兴事业中有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是知识传播、应用和创新的基地。大学应该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每个大学生除自身专业(“一体”)外,如果再添加计算机与外语这两个强有力的“翼”,就会极大提升他在社会中的适应与竞争的能力。这“一体两翼”的知识构架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有效举措。因此,对包括大学文科(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和艺术学)在内的各个专业的学生而言,进一步加强其计算机与互联网抑或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原国家教委于1994年11月组建了高等学校文科专业计算机教学指导小组,于1995年5月组织出版了《普通高等学校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试行)》。在此基础上,2000年5月又组织出版了《普通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2000年版)》。这两个《大纲》的提出,对于规范当时我国大学文科类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基本内容,加强文科类专业计算机教学工作,起到了极其重要的、里程碑的作用。
2002年5月,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文科专业计算机教学指导小组的基础上,又组建了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喀什大学、西藏大学、黑龙江大学等近200所高校的文科计算机教学情况进行了广泛调研,组织了数百名一线教师、专家,结合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的发展趋势,根据就业情况和文科类专业自身对计算机教学的实际需要,按照分学科门类(把相近的学科门类放在一起)、分层次教学、分高校类型教学的原则,先后编写了《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年版)》《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6年版)》《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8年版)》《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第6版——2011年版)》(以下简称《教学要求2011年版》)。其中,2008年出版的版本获得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曾组织数十名教师、专家,针对《教学要求2011年版》进行修改、优化、完善,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因各种原因,成果最后没有正式出版。
回顾《教学要求2011年版》十多年来的使用情况,证明其总体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分学科门类、分层次教学、分高校类型教学的构架是正确的,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的设置是符合大文科计算机教学的实际需要的。虽然目前高校文科各门类、各专业对新生都开设了必修的公共计算机课程,且越来越多的高校还对文科某些专业增设了后续选修的专业计算机课程,但从根本上说,文科专业计算机的教学情况与就业的需求、专业本身的需求,特别是计算机与文科某些门类专业融合形成的交叉学科课程所需要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为了适应数字社会的需要,在《教学要求2011年版》的基础上,我们调整了全书的知识结构,增加了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应用、物联网应用、云计算、区块链的内容,形成了《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第7版——2022年版)》(以下简称《教学要求2022年版》)。
《教学要求2022年版》全书由概论、知识体系及其内容、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以及实施与评估4章组成。
第1章是概论。
本章主要明确了开设文科计算机课程是符合文科学生就业的需要、文科类专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文科与计算机高度融合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一体两翼”的构架下,本章摆正了计算机在文科教学中的位置,内容主要包括教学意义、教学性质、知识体系等。
第2章是知识体系及其内容。
本章是《教学要求2022年版》的基本内容。知识体系涵盖对文科各专业进行计算机教学所需要的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技术方面的知识点:一是文科类公共计算机教学所需要的知识点;二是文科门类下某些专业(不是某门类的所有专业)所需要的专业计算机教学所涉及的知识点,同时还涵盖了计算机与文科类专业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需要的计算机知识。
第3章是课程体系及其内容。
本章是根据文科类专业计算机教学所需要的知识体系设计出来的计算机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主要是进行“三分”教学:一是分学科门类教学;二是分层次教学;三是分高校类型教学。
“三分”的原则在2006年版本中就提出来了,具体说明如下。
第一:分学科门类教学,也就是按文科学科门类进行教学(将文科学科相近的门类归类)。
在教育部规定的14个学科门类中,广义的文科包括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8个学科门类。针对这些学科门类,公共计算机课程不能用同一教学大纲、同一教材进行教学。在广泛调研和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面对文科这8个学科门类,根据对计算机知识需要的差异,将其按照文史哲法教类、经管类和艺术类3个系列进行分类。
第二:分层次教学。具体教学上按“1+X+Y”3个层次划分,说明如下:
“1”为满足文科3个系列各自所需要的公共计算机课程。
各系列公共计算机课程按模块进行设计,由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办公信息处理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含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艺术类美术设计类计算机应用、艺术类音乐类计算机应用9个模块组成。
这些模块是文科各专业学生应知应会的。虽然这些内容不一定是学生自身专业所需要的,但是学生毕业后就业可能需要。这些模块是培养文科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保证,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各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以必修课的形式,切实予以实现。
“X”为分别满足文史哲法教类、经管类和艺术类某一个系列下某些专业(不是所有专业)所需要的(为这些专业服务的)计算机课程,称为专业计算机课程。这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不同,其培养对象是文科各系列专业的学生,因此在课程设置、知识点选择、案例内容上,都要考虑文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发展需要,体现文科专业对计算机的“专业”需求。各高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需要以选修课的形式有选择地予以安排。
“Y”是计算机与文科类某些专业的知识点融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课程。这种融合是深度交叉的、跨学科的。这种新型的课程主要是计算机与文科类专业知识点的结合,这是基本内容,当然也不排除还可能渗透理工、农林、医药某些门类的知识点。
第三:分高校类型教学。
考虑到我国高校不同类型之间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如地方高校选用985高校使用的教材,效果并不好。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有符合自身类型的精品课程和优秀教材。因此,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教学要求以“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种形式给出,以便不同类型高校有针对性地选择。
第4章是实施与评估。
本章主要阐述如何实施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包括学时安排、教学队伍、教学设备、教学实验、教材建设、教学建议、教学考核和教学评估的内容。
《教学要求2022年版》的编制工作一直是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郑庆华教授的关心和支持下进行的,是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杜小勇教授与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传媒大学黄心渊教授的共同领导下完成的。
原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北京语言大学卢湘鸿教授负责《教学要求2022年版》的设计。参加编制工作的主要有:牛东来、吕英华、杜小勇、李吉梅、张铭、张小夫、郑莉、耿国华、徐东平、黄心渊等(排名不分先后,下同)。
第1章和第4章由卢湘鸿主笔。第2章和第3章由北京大学等高校的教师在《教学要求2011年版》的基础上分头梳理、修改、增添而成,按文史哲法教类、经管类、艺术类3个系列组织编制。
参加文史哲法教类编写与修订的人员有:徐东平、唐大仕、陈志云、卢卫、杨青、金莹、王学松、张洁、刘洋、刘立群、刘慧君、王永全、王学颖、白玥、许彬彬、杨勇、杨科华、李超、张靖波、李小英、肖杨、别荣芳、邹密、郝兴伟、洪欣、洪青阳、赵欢、赵慧周、郭宇、董卫军、曹永存、曹永新、曹成志、黄洪艺、梁洁、彭德巍、廖云燕、翟萍、樊亚春、潘秀琴。参加经管类编写与修订的人员有:牛东来、张莉、李吉梅、王坚、曹淑艳、郝耀、吕会红、朱建方、任延昭、郝晓玲、李智敏、李宇昭、肖升生、何玉、邵志芳、周虹。参加艺术类美术设计组编写与修订的人员有:耿国华、严宝平、温雅、韩静华、孙慧、魏伟、艾琳、马超、王博、王晓慧、田金良、牟堂娟、李杨、何俊、余庆伟、陈利群、陈京炜、张光帅、周书勤、顾群业、崔晨旸、温超、谢琦琦、褚宁琳、潘瑞芳。参加艺术类音乐组编写与修订的人员有:张小夫、谢秉元、李嘉、冯坚、蒋安庆、李秋筱、马仕骅、庄曜、万方、王铉、王薇、王新宇、冯勇、冯金硕、关鹏、李子晋、李云鹏、李鹏云、吴粤北、沈佶、武戈、张一龙、林贵雄、段瑞雷、韩宝强。
李吉梅负责全书整合的工作。
《教学要求2022年版》在编制和出版的过程中,得到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积极支持。
《教学要求2022年版》是指导性的,提供给全国各高校在编制适合本校文科类专业计算机教学大纲时作为参考。
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高校、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又有许多差异,因此,《教学要求2022年版》不可能完全满足各高校文科类专业计算机教学的各种需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请各高校有关教师、专家及时提出,汇总并反馈给我们,以便组织相关专家对《教学要求2022年版》做进一步修订,使其更臻完善。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新文科工作组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
2023年4月28日
//目 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