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河是一条神秘的河流,莱茵河是主教们的河流,莱茵河是僧侣们的河流⋯⋯宗教在这里也更能起到敦化民俗的作用”
作者|张冠生
2023年秋,乘船游历莱茵河,本意是看沿途古镇、古堡、古城、古风。实际上,哪儿有单纯的古?一路看见的民居、作坊、街巷、城垣、教堂⋯⋯很多都是中世纪的,又是当地居民日常的环境。比如尼伯龙根博物馆,12世纪的一段城墙、两座塔楼,连成馆舍。内有电子设备。古兮今兮?有点恍然。
10月9日,落脚第一站,是瑞士巴塞尔小胡宁根区港口。“欧洲地理中心”就在附近,有瑞士、法国、德国交界纪念碑。走近,平视,可见碑上三国国旗,仰看,碑顶上空有飞机拉烟画“十”字,字白,天蓝。
对岸有法国乡村教堂。钟声飘来,低回,悦耳。不远处是废弃铁路、车厢、堆栈、库房、吊车,车厢壁上,有大幅涂鸦,典型的机械工业文明遗迹。
同一地点,呈现不同空间。同一时刻,存着不同时代印迹。逝者如斯,这汉语成语放进莱茵河,一样悲欢。
规训社会:教堂
巴塞尔是莱茵河上游第一座大城市。
从巴塞尔大教堂开始,经中游,到下游,看了将近20座教堂。印象深的,有科尔马的圣马丁教堂、斯特拉斯堡的圣母大教堂、施派尔大教堂和科隆大教堂。这些教堂的初建时间,多在12、13世纪。
据罗伯特•C•拉姆(Robert C.Lamm)的《西方人文史》说,最早的教堂,出现在公元约250年。此说若确,到科隆大教堂开工,教堂已有千年历史。这段时光里,教堂成了人们寄托宗教情感的应许之地。
情感、梦想、技术、艺术、生产力⋯⋯积累千年,一波经典教堂的营建水到渠成。
《中世纪的城市》:“法兰克国家的中心随着加洛林王朝一起转移到莱茵河流域”;“伦巴德人沿着河流所形成的天然道路前进——沿多瑙河向东,沿莱茵河向北⋯⋯”;
《中世纪的大学》:“在加洛林王朝时期,特别是在莱茵河流域的大修道院,可见在复制与校对《圣经》、罗马教皇及古典作者手稿方面投入了最初的、卓越的功夫”;
《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人文艺术通史》:“750年,在欧洲西北部,一个叫法兰克的好战民族⋯⋯在莱茵河畔建立了一个王国”;
《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十五世纪前的科隆如果不在莱茵河畔,就不会成为德意志的最大城市”。
世上不知还有多少本书,记录下莱茵河对欧洲文明的贡献。
科隆是以罗马式教堂和哥特式教堂闻名的城市。科隆大教堂的双峰并峙,高耸入云,给人印象尤其深刻。
曾经,人们逐水草而居,渔猎,采集,是为生存。后来,循教堂而聚,言说,唱诵,是为灵魂。从巴塞尔到科隆,一座座教堂里,信众身份不一,心思有同。
肯用五六百年劳作建成一座教堂,该是多神圣的寄托?
绩效社会:码头
航程继续,渐入中游。
10月14日晨,带相机登甲板。远处岸上有白色字标Worms,知道已入德国境内。1521年,欧洲宗教史上著名的沃尔姆斯帝国会议在这座城市召开。
傍晚,市区教堂所有大钟同一时刻鸣响,合声浩荡,充塞天地,圣洁、悠扬。
更远的地方,是沃尔姆斯港口的吊车悬臂,还有那座著名的桥头堡。一左一右,拍下同框照片。桥头堡古色古香,吊车悬臂伸展出现代机器工业气息。
从巴塞尔开始,航运设施一路都有。每个停泊点,都有机会拍摄码头、集装箱、吊车、货船等场面。
《溯源莱茵河》书上说,超过10%的瑞士进口商品是通过莱茵河运达的;瑞士制药和化学公司每年总共出口价值约900亿美元的产品——相当于瑞士所有出口产品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许多是用邮轮沿莱茵河运往鹿特丹的。
巴塞尔市内,属于工业区的土地总面积,占全市版图10%以上。港口附近,有一处合并铁路、水运的终端码头。穹顶下的场景,干脆就是莫奈画作《圣拉扎尔车站》的现实版。从画面上的机车、铁轨、蒸汽、人物⋯⋯可以想象当地工业繁盛时期的样子。直到1980年,巴塞尔市内人口中的工人占比还相当高。
莫奈创作这幅画时,蒸汽机已发明百余年。蒸汽机出现之前300多年,莱茵河畔的斯特拉斯堡已有了印刷机。
斯特拉斯堡文化气息浓厚,歌德在此求学,史怀哲来这里传教。一个广场上有青铜雕像,是大名鼎鼎的古腾堡,消瘦,长须。他手中的纸上刻有一行字,导游说是拉丁文,《圣经》中最著名的那句话: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古腾堡1434年到1444年住在斯特拉斯堡,研究合金,铸造字母,建立字模库,改造制酒压榨机,尝试机器印刷。1456年,他的字模排列方法取得突破,印制出著名的《古腾堡圣经》(Gutenberg Bible)和其他文献,此后,结束了书籍和文献由人工抄写的历史。
房龙写《人类的故事》和《宽容》,都有抄书故事。《人类的故事》中,彼特拉克“长途旅行,在佛兰德斯、在莱茵河沿岸各修道院、在巴黎和列日,最终在罗马抄录手稿。”《宽容》说,1400年的时候,一个人抄一本书,需要100天。到1500年,一天可以印出1万本书。
古腾堡的印刷机带来一个新时代,远在蒸汽机出现之前,实现了人类智力劳作的效率革新。《世界大历史》说:“到1468年的时候,每个欧洲国家至少拥有一个印刷作坊。”“16世纪初,欧洲的社会面貌就已经在印刷技术的推动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世纪初,斯特拉斯堡大学成为“年鉴学派”摇篮。
《欧罗巴一千年》提供数据,1500年时,“可以确凿地说,不到1%的欧洲人拥有一本书”。《印刷书的诞生》说:“1500到1600年间印制的书籍,应有15万到20万种的不同版本。⋯⋯16世纪出版的书本总数,达1.5亿到两亿册。”
印刷业兴起,带动造纸业繁荣。进步动力沿着莱茵河南北传导。
休整社会:咖啡馆
莱茵河旅程最后一站,是阿姆斯特丹。
走进荷兰国立博物馆,在排队区候场。面对入口,对面大厅二层的咖啡座引人注目。空间敞亮,顾客雅集,气氛温馨祥和。由此想起一路所见。
巴塞尔市政厅广场附近,街巷两侧,露天咖啡座连绵不绝,像广场一般。
教堂附近,咖啡座似乎是标配。时近傍晚,逆光拍下远景,每人身上都有轮廓光,是阳光给的,也是悠闲、惬意的日子给的。
斯特拉斯堡共和广场一侧,一条很窄的胡同,小馆门外一张桌子,一个人,一杯咖啡和一本书,一个温暖、明亮的下午。
据说,400年前的英语里还没有“咖啡”这个词。一位名叫乔治•桑蒂斯的英国绅士,于1610年秋乘商船出海,转乘希腊三桅帆船,9月28日抵达君士坦丁堡,生平第一次见到咖啡。他不知道该怎么称呼这种饮料,就根据制作原料的阿拉伯名称,命名为“咖啡”。
桑蒂斯把见闻写进日记,也写入其《旅行叙事》。这本书1615年出版,其中有对咖啡的介绍和评论。他还翻译过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1644年3月,桑蒂斯去世。10年后,伦敦首家咖啡馆开业。
《爱的教育》作者亚米契斯记录过君士坦丁堡的咖啡之盛。他出版游记《君士坦丁堡》说:“人们在加拉太塔和塞拉斯凯拉特塔顶层喝咖啡,在所有蒸汽船上喝咖啡,在公墓里喝咖啡,在理发师的店铺里喝咖啡,在浴室和集市里喝咖啡。不管在君士坦丁堡的什么地方,只消吆喝上一声来杯咖啡,无须转身,三分钟后,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就会出现在你面前。”
法国人最早引进咖啡的城市是马赛,路易十四时期从君士坦丁堡直接进货。起初,一磅咖啡豆价值1万法郎,仅上流社会享用。《布尔乔亚饮食史》说,“把这种饮料掺点假,卖给无产者,很快就成了他们喜欢的宝贝。”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