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号抗联密营遗址上复原的营房。
密营遗址出土的文物,用于盛粮。
梁志龙(左二)对抗联密营遗址进行考证。
1号抗联密营遗址保护现场。
本报记者 吴 限
核心提示
位于本溪市南芬区的大冰沟国家地质森林公园被誉为“最精美的地质教科书”,2017年,这里发现连片的抗联密营。1934年到1936年4月,王殿甲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这里战斗、生活了2年多时间。他们疾恶如仇、骁勇善战,采取游击战术打击日本侵略者,为保家卫国作出牺牲,书写了一部悲壮的抗日传奇。
大王沟:王殿甲建起抗日大本营
王殿甲抗联游击队密营遗址,位于本溪市南芬区的大冰沟国家地质森林公园景区大王沟风景区内,从1934年王殿甲在这里组建和发展“山林队”开始,到1936年4月被杨靖宇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一师独立营为止,他们在大冰沟战斗、生活了2年多时间。这支70多人的队伍,在铁山脚下、细河岸边一带开展游击战争,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7月30日,记者一行在大冰沟国家地质森林公园董事长徐金明和本溪地域文化研究会文史研究员张全国的带领下,进入景区。沿山路前行,沿途栈道蜿蜒,溪水潺潺,风景如画,经过10多分钟的攀行,一行人来到大王沟密营遗址前。
据张全国介绍,王殿甲领导的抗日队伍之所以选择大王沟作根据地,是因为这里山势险峻,易守难攻,且十分隐秘,外人很难发现,被称为最安全的密营。因为王殿甲姓王,所以当地百姓将这里称为“大王沟”,当地流传着很多关于王殿甲和东北抗日联军痛击日寇的故事。
这处抗联遗址是在2017年8月,在大冰沟景区建设施工过程中发现的。当时考古人员在大王沟口北100米处,发现一处烧塌的房屋痕迹,占地50平方米。在沟口南150米处又发现了两处用火遗迹,并出土了大缸、水罐残片和铁器残片。在大王沟一个呈三角形的平坦地方,还发现了6处红烧土和黑炭层,占地面积为120平方米。考古人员认为,在这个隐蔽、背风、平展且靠近山泉的地方,只有土木屋被烧塌后,才会留下用火的痕迹。另外,位于大王沟深处的七叠泉上行500米处,发现了一处完整的房屋遗址,也是建在背风的山坳里,占地面积130平方米。此外,考古人员在对面金蟾岭下又发现了陶罐残片,在老窝棚沟发现用火遗迹两处,在大冰沟景区大门口以及宝峰桥边发现3处用火痕迹,出土红黑陶器残片若干块。
在大王沟发现的疑似东北抗联遗址遗迹,引起南芬区和本溪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8年8月30日,经本溪市博物馆文物专家梁志龙等人实地勘察,并结合近代相关文献确认,这些遗址遗迹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这与史料记载的王殿甲部从1934年起潜伏密林组建“山林队”,到1936年4月被杨靖宇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一师独立营的时间完全吻合,从而认定此处为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一师独立营密营遗址的一部分。
专家分析,因为大王沟比较隐蔽,这里适合抗日队伍居住、休整,所以他们在这里建起连片的大面积密营,成为抗日队伍的大本营。周边没有发现战斗痕迹,日伪军也没有到过这里,可能是抗联队伍在撤出时,放火烧掉了密营。
目前,调研工作还在进行中。
大冰沟密林:“南侠山林队”诞生
据当地的党史资料记载,王殿甲是一位传奇式的抗日英雄。他的家乡在辽阳东山亮甲屯,出身贫苦,没有文化,以木匠为职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本溪大地狼烟四起,抗日烽火风起云涌。此时的王殿甲与同乡木匠李海山一起在本溪思山岭保佑寺维修庙宇,靠拉大锯练出了一身好力气,他能用两臂夹起两扇磨盘行走百余步,扛100公斤重的麻袋不用别人搭肩,健步如飞。一次,王殿甲和李海山趁着休息回到老家亮甲屯,恰逢两个日本鬼子糟蹋李海山的小女儿。两人一怒之下,用斧子劈死了日本鬼子。为报仇,李海山和王殿甲拉起几十个人的队伍专门打鬼子,并给这支抗日义勇军取名为“海里蹦”。他们领导的这支队伍在辽阳安平、寒岭,本溪桥头、大黄柏峪一带开展游击战。
1934年6月,李海山率领“海里蹦”的部分队员袭击了安奉铁路,之后到大黄柏峪一个叫干河子的自然屯老百姓家中宿营,不料,被日本密探侦悉,报告了桥头街派出所所长小木。日本鬼子从连山关守备四大队调兵150多人,携“小钢炮”和机关枪,连夜包围了大黄柏峪的干河子屯。在猛烈的枪战中,“海里蹦”队员全部战死。噩耗传到大冰沟最高峰的烽火台密营时,王殿甲和一伙队员正在此养伤。他们手中共有两支马枪,几十发子弹。王殿甲对队员们说:“散伙回家是死路一条!大哥常说,为救中国杀倭寇,男儿何尝怕断头。愿意跟我干给大哥报仇的留下,愿意走的我决不强留。”
一支抗日山林队从此在大冰沟诞生,取名“南侠山林队”。“南侠山林队”依托大冰沟烽火台密营,发展壮大到70多人,成为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他们穿林海跨雪原,来无影,去无踪,到处袭击日本侵略军,搅得日军几无宁日,惊呼:“本溪全境,几无净土!”
云顶湿地:西征前召开最后会议
据《中国共产党本溪史》记载,1936年4月19日,杨靖宇率教导一团在本溪八里甸子村召开了抗日军队首领会议,会上杨靖宇宣布将“南侠”部队的番号由“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师独立营”改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一师独立营”,营长王殿甲、副营长冯文邦、教导员兼政治处主任袁喜仁、参谋长兼军事教官孙宝国。会议结束后,王殿甲率领独立营官兵参加了杨靖宇指挥的伏击伪东边道“剿匪”司令邵本良所部的战斗,取得胜利。
抗联西征前的最后一次会议就是在大冰沟云顶湿地密营召开的。云顶湿地最高处海拔1185米,而云顶下的高山湿地处海拔约1100米。张全国说,云顶湿地的山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加之山高林密沟深,既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又可以放眼观察周围情况,居高可以瞭望到临近敌占区的安奉线,所以抗联一军一师独立营在这里建立密营根据地长达2年多的时间,直到王殿甲作为西征主力西征时才撤出大冰沟。
张全国介绍,在西征最后一次会议前,一师师长程斌来视察过大冰沟云顶,认为这里是最安全、最有回旋余地的会议部署地。
1936年6月28日,在大冰沟的云顶湿地密营,由抗联一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主持召开了西征最后一次会议,一师连以上干部参加会议,会议主要从战术层面就人员的安排、西征纪律作出了具体要求。会上,宋铁岩宣布王殿甲率领的独立营为抗联主力部队,官兵被编入第一师第三团,王殿甲被任命为第三团副团长,并授命为西征主力前锋。
会后,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一师400余人,从本溪县蒲石河村出发,开始了抗日联军首次西征。三团为前锋,西进到草河口镇,军部一个侦察员叛变,把部队领进了有日军六挺机关枪同时封锁住的胡同口,王殿甲所在的三团伤亡惨重。他们一路后撤,沿途遭到日伪军围追堵截,在弹尽粮绝的境地下,终因寡不敌众,王殿甲英勇牺牲。
本溪市文旅局文物科研究人员洛传义介绍,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这些抗联密营遗址,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2018年11月12日,本溪市南芬区政府核定并公布大冰沟抗联密营遗址为南芬区革命遗址类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11月,大冰沟抗联密营遗址申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6月,大冰沟抗联密营遗址成功申报为本溪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本文图片由张全国、本报记者吴限联合拍摄)
说 抗联
KANGLIAN
抗联一军 的战术原则
抗联一军的战术原则始终坚持“四快”“四不打”。“四快”即快集中、快分散、快打、快走。“四不打”即地形不利不打,不击中敌人要害、不能缴获武器不打,对当地人民损害大不打,付出代价过大不打。抗联一军以远途奔袭、半路埋伏、化装奇袭等游击战术,频繁出击,主动进攻,与日伪军多次发生激战,打得日伪军防不胜防。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痛歼伪军邵本良部、小佛爷沟战斗。
1936年4月,伪满洲国陆军少将兼第六旅第七团团长邵本良纠集伪军约千人,对第一军军部跟踪追击。一军牵着邵本良部在兴京、桓仁、本溪、宽甸等地兜圈子。为了迷惑敌人,杨靖宇命令部队将手头的破衣服、鞋袜等扔在路上,以造成逃跑的假象,邵本良中计。这时第一军军部与一师部队会合,兵力已超过邵本良部一倍。4月30日,第一军利用狭隘的山路,布成口袋阵,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邵本良率残部狼狈逃跑。战斗持续4个多小时,击毙伪军100余人、缴获步枪100余支、手枪20多支、迫击炮1门、无线电收发报机1台。
1937年10月31日,杨靖宇指挥军部直属教导团和第一师第三团向四平街守敌发起进攻。抗联战士兵分三路佯攻四平街,迫使守敌向驻守双山子的日军守备队求援。战斗打响后,敌人果然中计。双山子日军守备队大队长水出佐吉率领30多名日伪军乘3辆汽车前往增援。当敌人进入埋伏阵地后,杨靖宇一声令下,抗联指战员向敌人猛烈射击。战斗中,水出佐吉被刺死,敌人大部分被歼灭。四平街守敌得知双山子日军遭到袭击后,又急忙派小队长陆岛元三支援,结果被第一军截击,陆岛元三等多人毙命。此次战斗毙伤日军30多人、伪军10多人、烧毁汽车2辆、缴获步枪30余支及许多军需物资。
这两次胜利是抗联运用“四打”“四不打”战术原则的典型战例。抗联一军自成立起就始终坚持在日伪统治比较严密的南满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他们的英勇抗战不仅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成为日伪统治的“心腹之患”,极大地鼓舞了辽宁人民的抗日斗志。
(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二部 王超)
来源 辽宁日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