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阎良“山东移民”后人推独轮车步行寻根

阎良“山东移民”后人推独轮车步行寻根

阎良“山东移民”后人推独轮车步行寻根赵功建的石刻长安八景冯长涛摄一百多年前,一些山东人离开齐鲁老家,他们推着独轮车,挑着扁担,携老扶幼,风餐露宿,经山西、河南,跋涉上千公里,来到了陕西的关中地区

赵功建的石刻长安八景冯长涛摄

一百多年前,一些山东人离开齐鲁老家,他们推着独轮车,挑着扁担,携老扶幼,风餐露宿,经山西、河南,跋涉上千公里,来到了陕西的关中地区,在渭河北岸的黄土地上建起新的家园。如今关中地区仍分布着400多个山东庄,生活着30余万山东移民后裔,蕴含着厚重的山东移民文化

8月4日,来自西安市阎良区的李宝栋推着独轮车载着117斤小麦,沿着先辈“闯关中”的路线反向寻祖,到达潍坊境内;8月5日,他将回到祖屋。从他的祖辈离开家长至今已经过了117年岁月。

昔日“闯关中”带来今日好风尚

2016年7月21日“闯关中”的第五代后人李宝栋推着独轮车,拉着117斤新打的小麦,从西安阎良出发,沿先辈逃难路线,计划最后到达山东“老家”昌邑市北孟镇角兰村,完成“寻根之旅”。李宝栋家住阎良的谭家村,是关中最大的山东移民村,有百年历史。如今在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村中4千余村民依旧用一种最朴实的家风家训,演绎并传递着山东移民文化。

记者见到了李宝栋的父亲李善智。老人73岁,精神抖擞,带着我们到村委会参观了山东移民文物展室和民俗展室。从每一封发黄的家信到每一件破旧的农用工具,老人都在用浓郁的山东昌邑口音向我们介绍其历史和用途。老人说自己从12岁写信联系山东亲人至今,回过三次山东老家,最近一次是今年年初,“都是老人,都知相见不易,抱头大哭,那个场面……”说到这儿,老人眼睛里明显泛着泪光。

谈到移民文化时,老人说他们村委会常组织一些活动,最盛大的是在清明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做大饼,吃大饼卷大葱和鸡蛋,男女老少都会荡秋千。同时还有村里自发组建的舞蹈队和秦腔社表演节目。过去还有老人会说山东快书,现在没人能说了。

当记者问到对儿子做法怎么看时,老人把记者带到村委会会议室,墙上的小黑板有他于7月21日所书写的一首诗:“由鲁来秦百余载,祖辈代代记心怀。繁荣盛世俺这代,推车赠麦扬美德。”他说这麦子都是自己种的,117斤代表祖上来陕已经117年,让儿子带到山东老家磨成面粉再蒸成馍去祭奠祖先,以告知祖先后辈在陕西生活得很好。对于儿子的做法,老人表示大力支持,“他有这个想法并去做,是忘不了祖。现在生活富裕了,年轻人仍要不怕吃苦,对他也是锻炼,做什么都要心怀感恩,勤劳是传家的本质,让他的行动来教育年轻一代不能忘本,继承山东移民不怕吃苦、勤奋能干的精神,为社会做贡献。”

烈日下,老人把我们带到了谭家村最早开的一家大饼店,店铺名字就叫“山东大饼”。店主是八零后小伙子孙威,一脸阳光的他笑容不断,说这个店是四年前受清明节吃大饼活动的启发而开的,生意挺红火。平日里每天能卖六七百张,清明时高达两千多张。饼在做法上完全继承了祖辈带过来的传统工艺,配菜也是以鲁菜为主,并融入了陕菜的口味。他说着,就端上来一大盘满是山东人爱吃的油炸知了猴(蚕蛹)和蚂蚱让记者品尝。而这正是传统陕西饭菜里所不会出现的。

孙威说,山东移民文化对他影响最深的就是吃苦耐劳,不断创新,信守实诚的信念很大地支撑着自己。在他的带动下,谭家村在关中环线路边已开了不少餐饮饭馆。对于未来,他说仍会以大饼为主,以移民精神去影响商家和顾客,让山东大饼走出阎良,走向西安甚至更远。

山东移民文化各地有差异

记者返程途中,李善智老人一直等到我们上车后方才离去。司机看到我们手中拿的《关中山东移民》一书,热情地与我们聊了起来,说他也是山东人,他爷爷曾给这本书提供了一些资料。

同车的杜女士也加入了话题,说自己来自与谭家村相邻的三原县义和村,是淄博移民的后裔,所以山东口音与谭家村略有不同。她说自己小时候经常看到一些大家族有人从山东过来续家谱,那时候特别想去山东看看,想知道祖辈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样。现在除了继续说山东话,比如把外公外婆叫做“姥爷、姥娘”等外,还保留着很多由山东带过来的传统习俗。

她一再强调不同的移民村风俗有所差异,在她们三原一带的移民中,仍是以馒头为主食,喜欢吃鱼,能吃到一边进鱼一边吐刺的境界,且从不会被卡住。也好饮酒,吃饭必喝酒,无酒不说话。而在传统节日时,她说淄博后裔会在清明节吃鸡蛋,要圆坟。端午时吃用烫面包白糖来炸的油糕。正月讲究“破五”,谭家村不过初五不去访亲探友,她们那边则是初三。在谈到移民文化时,她说最突出的就是“好客”,来者是客,吃饭盘子多大菜就有多少,吃好喝足主家才开心。

山东移民与本地人和睦相处

西安市阎良区政协文史委采编室文史工作者李飞介绍,当初发起移民运动的是时任三原知县的山东青州府人焦云龙,他看到关中大片土地荒芜,村庄寥落,而山东人口密度大,土地稀少,且连年灾害,便回老家发动山东人移民陕西。于是,大批山东人不畏艰苦陆续来陕。从此之后几十年间,山东人来陕西落户的移民不断,主要聚居地在西安市阎良区,兼及周边三原、富平、蒲城、临潼等区县。

阎良区目前有5万山东移民,部分村落保留了山东当地民俗和方言。历经百年,能够将当年的方言和民俗的保留下来,实属不易。陕西其他地方也有山东人,但时过境迁,渐渐地被当地文化同化。阎良区的山东移民之所以能保留下来原有的民俗和方言,离不开阎良地方经济条件优于周边区县,使得移民后的山东人能与老家保持联系。相比其他地方来陕移民,山东移民文化保留得更为纯粹。

百年间来,山东移民如何能在关中道上和本地人和睦相处这么久?李飞说,主要还是关中本地人的豁达包容,不欺客。还有山东人的朴实,善于学习。后来愈多的通婚出现,就更加和睦了。

将建关中山东移民博物馆

他目前的担忧主要体现在民俗消亡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通婚普遍性,新房的建造带来的是传统民俗物损的坏品,加之老人的相继离世,许多口头东西无法完整留存。目前的抢救措施就是采访老人留取影像资料,建立了民俗展示馆。

谈及有关山东移民文化的后期工作设想,李飞说,他已经在筹划建立关中山东移民博物馆,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移民时带来的民俗物品。

李飞从2000年开始收集资料,2013年正式启动编纂《关中山东移民》工作,2014年他发起成立阎良区山东移民文化研究会,通过活动,加强了秦鲁两地间的互动,现在已经把山东移民文化打造成阎良地区的一张名片了。

2016年春,组织30多名移民后裔回山东寻亲,涉及三个市九个区县,通过家家互相帮助寻亲,使得家家成朋友,寻亲网越织越大,多方面的活动使得山东移民更具存在感、自豪感,更好地把移民凝聚起来。本地人都玩笑式地向他抱怨,自己没有了存在感。在阎良,大家都有一种共识,山东人很勤劳,特别能吃苦,日子也是越来越好,甚至已经优于当地居民,潜移默化影响了本地人。文化艺术报记者 李济朴 王斌

上一篇: 2023,山西5年高考同位分汇总表,23分段表(全)附后
下一篇: 关于草书与西夏文的选题分析报告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