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栎阳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东北60公里的中国航空城阎良东部石川河畔,是商鞅变法之地,秦汉帝国的摇篮,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之都、法治之都,闻名遐迩。笔者生于栎阳遗址附近的耿东村,地缘之便,从小对栎阳的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栎阳遗址有着特殊情怀。三十年来,我围绕栎阳历史的挖掘研究和宣传推介做了许多工作。欣逢秦汉栎阳城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撰此文,追忆往事,以抒心志。
大约1985年的时候,我的家乡武屯还属于西安市临潼县管辖,我在武屯乡西相小学围墙外见到当时临潼县人民政府树立的“古栎阳都遗址”的文物保护标志,知道这里是秦都遗址。当时镇上还有一家“古栎书店”,是栎阳城遗址区域西相村人开的。至于栎阳的详细历史我并不知道,甚至还从乡人口中得到过秦始皇先祖秦穆公曾在此打仗的错误信息。
1987年,家乡武屯划归西安市阎良区管辖。1990年,我从阎良区政协编纂的《阎良文史资料》第一辑中看到了《秦都栎阳遗址简介》。这篇文章是从1966年《文物》第1期中《秦都栎阳遗址初步勘探记》一文摘录的。这篇文章虽然只有两页,但使我知道了栎阳城的规模和具体范围,知道了这里曾是商鞅变法之地,是楚汉相争时期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大本营。这点课外知识还被我写进作文,受到老师的表扬。直到多年以后,我才知道,《秦都栎阳遗址初步勘探记》的作者是陕西考古界的前辈田醒农、雒忠如二位先生,1989年建议在《阎良文史资料》第一辑中增加此文的是阎良籍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武伯纶先生。
上高中期间,我先后查阅了《阎良文史资料》第二辑、《临潼县志》《临潼县地名志》《秦文化研究丛书》《丽山古迹名胜志》等书籍,从中获取了不少关于栎阳的史料。同时,我还和同学到栎阳遗址区域的关庄村、御宝村、南丁村的田间采集了不少瓦当残件。1997年,我尝试着写了一篇3000多字的《古都栎阳》一文,这篇文章成为我撰写文史稿件的起点,也是我关于栎阳研究的起点。1999年春,我在未央宫派出所实习期间,有幸认识了当时在张家堡发掘古墓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孙秉君老师,他给我提供了刘庆柱、李毓芳老师1985年发表在《考古学报》第3期上的《秦汉栎阳城遗址的勘探和试掘》一文。当时,阎良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正在编纂区志,亟需这篇记述1980年—1981年的栎阳城遗址考古发掘的资料,我遂将此文转送给区志办,被收入新编的《阎良区志》。
此后,我不断搜集栎阳史料,加深了对栎阳历史地位的理解。战国时期,秦献公、孝公两代君主在此励精图治,除旧布新,使秦国走上了富强之路,为后来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汉之际,塞王司马欣建都于此,昙花一现。刘邦平定三秦,以此为都。作为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大本营,在汉王朝建立的过程中,栎阳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栎阳历史上曾三次为都,在中国的都城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后都城时代,栎阳在西汉时期曾是全国第二城市,此后又做过东汉至魏的万年县城、北周广阳县城、隋代万年县城,名人辈出,在历史进程中不时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2005年,我从阎良籍文史学者王仲德先生诸多著作中得到启示,对此前收集的栎阳史料进行梳理,开始着手编纂一本介绍栎阳历史的小册子。2006年6月,时任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刘庆柱先生给我寄来了栎阳城遗址1980年—1981年考古勘探报告,里边有不少出土文物和发掘照片,进一步丰富了我的书稿。我还和同事侯普学到临潼博物馆拍摄了上世纪60年代栎阳遗址出土的文物。同年12月,这本小册子——《栎乘》(又名《古栎阳志》)终于付梓,西安电视台、《西安日报》《阎良报》都作了报道,当时在阎良区还引起不小的轰动,许多关于栎阳的信息后来成了百度词条。但现在翻阅,仍觉得当时经验不足,资料缺乏,略显肤浅粗糙,可读性不强,不能作为一本普及历史读物和旅游读物向外推介。
2010年起,我在阎良区政协工作八年期间,围绕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做了荆山文化、关中山东移民和儒医武之望几个专题的研究,但对栎阳的关注一刻也不没有中断,搜集整理栎阳史料和推介栎阳城遗址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在编纂的文史专辑《中华原》《阎良文献辑要》中都收录有栎阳遗址的重要史料,围绕栎阳城遗址的保护利用组织过两次委员专题视察,撰写调研报告,呈送阎良区政府参考。
2013年起,为了进一步做好栎阳城遗址的保护工作,国家文物局重启栎阳城遗址考古工作。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瑞为队长的考古队经过几年的艰辛工作,顺利完成了1964年陕西省文管会和1980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调查试掘的武屯境内的栎阳城遗址(编号为1号城址)复勘工作,并校正相关数据。1号城址南北2430米,东西至少1900米,东城墙尚未发现。但发现该遗址为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与商鞅变法时期的时代无法契合,随即扩大调查勘探范围,在1号城址北侧古城屯、咀子村一带发现了一座南北3800米,东西3100米的古城,规模宏大,编为2号城址。这座古城的时代为西汉武帝时期到王莽时期的城市,是西汉全国第二大城市。2014年春,考古队在2号城址西侧新牛村与万合村之间发现3号城址,经过勘探,陆续发现了大型院落和宫殿建筑群,出土了动物纹瓦当、巨型筒瓦、槽型板瓦,刻划有“栎阳”铭文的陶壶残器,发掘发现了半地下室建筑。所有这些都把这里指向商鞅变法之地——秦栎阳都城遗址。3号城址应为秦汉栎阳宫宫城遗址,时代为战国中期至西汉初年。丰硕的考古成果,终结了栎阳是否做过秦都的争论,找到了汉承秦制的钥匙,改变了我们对先秦西域文明的认识,发现了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郑白渠遗址,无愧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殊荣。
2018年1月31日,我离开区政协,忝任阎良区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局)副局长,从事文物旅游工作,有幸直接接触到更多的史料和考古发掘成果。在和刘瑞队长等诸位老师的长期交流中,我对秦汉栎阳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此期间,我认真履职,积极为栎阳城遗址的考古发掘提供优质服务,做好保障工作。对政府租赁的95亩考古用地安装围栏和监控设施,争取陕西省文物局460万元的资金支持,启动秦汉栎阳城遗址考古工作大棚建设。围绕栎阳城遗址的宣传推介,在区文物局7楼开辟文物展室,将我早年采集的秦砖汉瓦全部捐赠给文物局;在西安和阎良先后举办栎阳建城2400周年书画展;举办盛大的秦汉栎阳城遗址考古开放日;适度开展考古研学游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栎阳城的知晓率和影响力。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随着秦汉栎阳城遗址考古工作不断推进,栎阳考古游受到热捧,加强栎阳城的保护利用成为全区人民的心声。新的考古成果修正丰富了此前关于栎阳遗址的认识,无论从地域历史文化推介还是旅游开发来说,都亟需一本全面详实介绍古都栎阳历史的读物。2020年10月16日,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回政协,再次从事钟爱的文史资料征集编纂工作。9月28日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中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作出重要讲话。时值全市深入推进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之际,我向区政协领导汇报了贯彻领导讲话精神、服务文旅融合发展大局、编纂文史专辑《古都栎阳》的建议,获得领导的首肯和大力支持。由于过去搞文史资料工作有一定的积累,2018年又从事文物旅游工作,接触了大量的考古资料,我也就信心满怀,对栎阳的历史资料进行再次梳理,参考50部史志、文博、报刊的相关资料,去伪存真,增订新的研究成果和考古发现资料,采访了许多知情人、历史见证人,搜集了许多珍贵照片,以时间为经,历史事件和人物为纬,首次按照史话的编纂体例,上迄公元前383年秦献公迁都栎阳开启改革大幕,下至当前栎阳第三次考古发掘所获重大发现,再现了2400余年间栎阳作为都城时代的辉煌和后都城时代的沧桑变迁。全书6万余字,160余帧图片,内容丰富,史料详实,图文并茂,是一部全面、客观、系统介绍栎阳历史文化的文史专著。这本书就是“纸上的栎阳城遗址博物馆”。
我与栎阳遗址三十年的故事给我两点重要启示:一是天道酬勤,对自己钟情的事业,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二是政协文史工作是一项崇高的文化事业,在弘扬地域文化,滋养文化自信方面可以大有作为。比起专家学者,我的贡献渺小了许多,但我能将自己的爱好与身边的国宝紧密联系一起,能在文化自信方面有所作为,为家乡的文化建设略尽绵薄之力,感到无限欣慰。栎阳遗址是秦汉文明的重要见证,是我们滋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衷心祝愿秦汉栎阳城遗址能够早日建成彰显秦汉文明的标识地和考古旅游目的地。
本文作者李飞
栎阳城考古遗迹现场
秦汉栎阳城遗址考古开放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