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地,宁夏既有类型多样的自然景观,又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情。2023年,自治区政协委员王琰、杨文笔围绕文化事业发展,结合调研实际分别提交提案,从不同角度积极建言。近日,提案主办单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对提案办理情况进行答复。
科技赋能 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王琰在《关于促进科技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提案》中指出,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依托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以体系化文化和旅游科技研发,多层次科普公共服务、市场化科普产品开发,构建科技创新与科技普及协同的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对服务新时代国家科普战略布局、赋能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推动科普与文化和旅游全面融合,依托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图书馆、旅游公共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充分发挥社区图书馆、文化站以及村级农家书屋等阵地作用,繁荣科普创作,优化科普供给,打造特色科普文化旅游基地,推出精品科普旅游线路。
答复介绍,2023年结合宁夏文旅资源优势,推出“宁夏二十一景”文旅新名片。借助中央媒体、自治区媒体等平台完成“宁夏二十一景”软文、攻略、视频宣传推广210余次,浏览量超过1300万人次,通过媒体多样化的呈现,讲述“宁夏二十一景”所蕴含的特色魅力、历史故事和文化底蕴;创制30集大型系列专题片《让世界听到黄河的声音》,全方位、立体化展现宁夏黄河文化,运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开展文化传播,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养。
整合区内文旅资源,充分挖掘各地生态、旅游、文化、历史特色资源,因地制宜,推出特色文旅活动,打造旅游攻略、线路,寓教于乐,寓学于游,让文旅产品承载科普知识,推动科普方式创新。2023年在春节前后举办“在宁夏·非遗过大年”系列文旅活动102项、1774场,现场参与及线上观看人数1586.1万人次,让游客在旅程中感受非遗文化,体验宁夏特色中国年;结合各地特色,发布30余条乡村游、酒庄游、文化游、赏花游、民俗游、观星游等主题旅游线路,在推动宁夏全域旅游百花齐放的同时,将科普工作与文旅活动、线路有效融合,不断丰富科普产品供给。
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布局,发挥科技创新对科普工作的引领作用。争取中央下达资金473万元,实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推动国家公共文化云和地方云的对接,通过网站、智能终端、手机App等载体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不断提升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数字化服务水平。同时把农村作为着力点,依托公共数字文化设备,通过网络向基层群众推送党的创新理论、政策方针、历史文化等内容,开展网络技能培训、创业帮扶、电商对接等形式多样的公共服务活动,进一步增强文化“扶志”“扶智”作用。截至目前,已为基层地区4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3个村、街道(社区)综合文化中心配备了公共文化数字设施设备。
守护黄河根脉 传承黄河文化基因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建好用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
杨文笔在《关于加强宁夏黄河文化研究的提案》中建议,从自治区层面成立黄河文化研究院,建立健全研究院运行制度机制,明确研究方向。在组织专家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几个既是国家战略需要又适合宁夏区域发展、既是理论命题又能解答现实问题的选题,组织全区社科领域专家学者,开展黄河文化大调研。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7月,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联合自治区党校、宁夏社科院、宁夏社科联、宁夏文史馆、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师范学院、宁夏文联共同印发《宁夏黄河文化研究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成立宁夏黄河文化研究专班协调推进小组(议事协调机构),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担任组长,其他成员单位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下设协调推进小组办公室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该方案对宁夏黄河文化研究专班的机构设置、工作职责和黄河文化研究的指导思想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并成立宁夏黄河文化研究工作专班专家委员会,聘请一批区内外知名专家组成专家库,汇聚各方力量为黄河文化研究贡献智慧。自治区党校成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组成专班开展黄河文化等和先行区建设相关的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
2023年,宁夏社科规划项目增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项,将黄河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作为重要内容拟定23个选题,组织全区社科理论界申报。近年来已完成黄河文化相关的社科规划项目和宁夏新型智库课题共计10余项,2023年宁夏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共收到以黄河文化为研究方向的课题20余项。开展黄河文化专题研究,宁夏黄河文化研究工作专班设立宁夏黄河文化研究专项,从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方面设立研究选题16项,组织文化工作者开展理论研究,共征集项目99项,最终评选出14项作为重点项目给予支持,计划年底前完成。 (记者 孙振星 文/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