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宣 讲 家 网” 可以订阅!
“勤于学、善于思、敏于行、争于先”,这是每个青年人奋斗的根本。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用一句“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来形容当下中学、大学教育倒挂的怪现象,引发社会各界持续反响。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的口号,指出“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陈宝生部长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开出了“药方”:要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大学本科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著名的文史专家、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创始院长葛兆光在复旦大学2018届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提出,大学不是养鸡场,不是歌舞厅,不是股票交易所,它是传授知识和保存理想的地方;他批评指出,现在的大学,越来越像培训学校了。四年大学课程,变成了照本宣科、完成考试、给出成绩、把毕业证当作求职证明,老师和学生之间,就像签订了合同的甲方乙方,交完货,收完钱,一拍两散。于是,老师不让人留恋,大学也不再美好。
的确,放眼高校,笔者认为,当前部分青年大学生身上确实存在着上课睡觉、抄袭作业、考试舞弊、课桌涂鸦、上课“低头族”手机频响、无故“翘课”、毕业设计懈怠等学风失范行为,课堂之外,大量时间的游戏、网购、兼职、娱乐过度沉溺等行为偏差比比皆是;少部分教师与学生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为继续全面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加强立德树人育人体系建设,切实增强教书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鲜活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氛围,结合长期在高校一线育人工作经历,笔者认为,高校当前要认真贯彻“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人才培养为载体,以学风塑造魂魄,大力开展清明政风、清净校风、清正教风、清新学风建设;要在扎实推进思政课堂主渠道建设和实施专业课程思政的基础上,着力激活班级这个细胞体的学风文化育人功能,围绕“优良学风文化,何以可能”的主题,以“一班一品”为切入点,提升大学学习文化品质,创建特色班级,展现多专业学子交流、交融、竞合的风采,引导青年学子以学之所成致青春,让优良学风文化之花在大学校园美丽绽放。
一、优良学风文化,班级何为
学风,是读书之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古人云:“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优良学风不仅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和气质,是大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大学班级这一校园细胞所应该具有的文化氛围。“学风·班魂·团队·和谐”应当成为各班级举行学风文化建设的恒久主题,“创一班一品,展多元精彩”应成为班级学风品牌竞赛活动的宣言。菁菁学堂,群英荟萃,先生字字励英才,巍巍学府,济济多士,博学雅行思无涯。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们应勤学于行,于高等学府竞学风。
良好的班级学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而无形的精神力量,立足专业教育基础,在高校二级学院、各班级普遍开展学风文化建设活动,必将对学生产生强烈的熏陶和感染,激励新时代新青年奋发努力,创建特色班级,展现家国文化和专业学习的风采。
良好的班级学风首先应当是浩然之风,二级教学单位是大学内涵建设和内生发展最有活力的有机体,学院要举行学风文化建设讨论和主题策划,在头脑风暴中建立固化学风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要立足各专业班级组织开展“学风文化建设主题班会”、“专业的力量主题辩论赛”、活力团支部风采大赛、“学风班魂 团队 和谐——班级学风品牌活动竞赛”、“学习型公寓社区雅舍美化”等,在各种学习空间和场域中培育健康向上的学习文化氛围。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掘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和各类高端学科竞赛等平台,加强学生科研促进,转化专业学习成果。当然,学风环境营造还离不开刚性约束,要深入开展学风督查、学风违规警示教育等“学风检查”活动;要以弘扬诚信品质为诉求,探索推进班级学风建设等。
良好的班级学风是一种育人文化基因传统,更是一种氛围。应立足学分制、班级多、专业多等综合性条件,打造“一班一品”,营造你追我赶、齐头并进、多元绽放、力争上游的班级学风文化建设格局。
二、优良学风文化,干部何为
毫不讳言地说,当前社会领域里渲染了一定的轻视读书论调,在高校,部分学生干部热衷于校外兼职或沉溺网络。读书求学不全是为了将来的一份稻粱谋,更不是为了把自己在一种竞争环境中塑造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要弘扬事业价值观,让自己在内化学风素养的染缸中变的有思想有情趣、有温度、有责任。满园桃李竞芬芳,班团干部是激扬学风文化的标杆和“鲶鱼”,作为高校一线的青年朋辈管理者,班长、团支书群体要在“一班一品”学风文化建设中成为排头兵,勇于领航;成为担当者,发挥核心示范作用;成为乘务员,服务全员全过程的成长,积极引领班级成员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
大学是激扬青春的地方,也是涌现“青春榜样”的高地。要以校园之星的青春正能量促进广大学子“精神富有”。高校的专业和文化特色主要孕生于二级学院,要积极组织在全国、全省学生专业竞赛和学科竞赛中涌现出来的“青年之星”榜样事迹精彩分享会等,同时,还要发挥专业教师和团学骨干合力,系统成立习研会、晨读社、演讲队、辩论队等学习型社团,组织开展“专业读书角沙龙”,组织“中国传统文化节”“科技文化节”“国际文化节”等富有专业特色的学习文化延伸性活动,激扬传统民族文化和国际文化特色。
高校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要抓住第二、第三、第四课堂的素质锤炼平台,引导身边的同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活动,以所学专业知识对接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动漫节、国际茶博会、义博会等高端国际志愿者服务活动。学生骨干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要坚持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社交空间,把学风文化植入学生寝室、学生网络、学生国际交流空间等现实或虚拟社区,推动学风文化建设立体化、全天候、全覆盖。
优良的学风是激励我们奋发向上、努力成才的无形而强大的精神力量。二级学院团学组织要积极引导朋辈群体,深度参与学院“一班一品”“一团一品”“一舍一品”“一生一品”学风文化建设系列活动。学生组织骨干要积极响应、率先垂范、深度参与此类活动,为共同建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高雅的学习文化出份力,同时也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人。
三、优良学风文化,学子何为
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通常说,读书有三境界。清代文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今天的学子要跻身于未来社会的精英和国家栋梁,首先要心怀天下,克己修身,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立足校园,含英咀华,以书香求致远,以才学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聚焦国内名校,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深度塑造着学校文化气质,清华大学崇尚严谨为学、自强不息,浙江大学传扬求是创新之风,山东大学要求为学为人有浩然正气,名校优秀学风的积淀依托于一代代学子的不断传承。大学是青年学子成功的加油站,学风文化在每一个学子之“我”心中,落实在“我”行动,端正班风、浓厚学风的主体力量在于每一个青年学子,要求学子以学子之“我们”为本体,从自身做起。
古人读书有囊萤夜读、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等典故。今人读书的环境和机会大为改善。青年是读书的黄金时节,要端正学习态度,强化学习习气。晨读是网络时代大学生应当回归的学习风尚,广大学子们要积极走下网络、走出寝室、走向操场和教室,在高等学府里发出琅琅书声。在二级学院各项学风建设活动中,青年学子要敢于立青春誓言,坚决反对教室中有丝毫的精神食粮被物质食粮(带入的早餐)所代替,绝不容忍任何一位同学迟到早退旷课逃课的行为。要秉承“最是书香能致远”的信念,尽学子所能让墨香取代清晨教室中食物的香气,让同学们都能视书卷为好友,同它们“晨昏忧乐每相亲”,让所爱的校园墨香与书香长伴,书声共鸟语齐鸣。
感 悟
学风文化是一所学校学习态度、学习品格和学习境界的集中体现,深刻反映着师生对学校文化、学校精神的价值认同。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任务,高等学府要以营造优良学风文化氛围为载体,以校训精神为引领,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围绕“班级何为”“干部何为”“学子何为”等方面,发出振聋发聩的提问,警醒青年,引人深思。以三个超越了现实、超越了时空、超越了功利的三维提问,孕育和展现教育的大境界。毛泽东在莫斯科会见我国留学生、实习生时的谈话中讲到:“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交融交锋的时期,我们要积极走进经典,读有字之书,积极融入社会,读好无字之书。流年如梦,风华正茂溢芬芳;岁月如歌,春华秋实正当年。我们要让墨香飘溢校园,用书香成就人生;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大学的根本要求就是学风,与其在别处张望,不如在这里并肩。希望新时代的新青年在学风文化的沙盘里善于追梦、敢于逐梦、集体圆梦,在负重中勤学,在多元中求特色,在竞合中谋成才,不遗余力地发扬学风之魂,共同涵养最美的青春梦想。为人民服务好需要真本领,实现人生的理想追求和价值都是在勤劳奋斗中得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历史证明,青年人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更有希望,党和人民更有力量。
作者:周明宝 浙江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