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陈姐与文史(下)

陈姐与文史(下)

陈姐与文史(下)蔡集成/文陈姐与文史(下)蔡集成裴艳玲大师是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梅花奖”得主。她五岁登台,九岁成名,我小学时就看过她主演的电影《宝莲灯》。

图片

蔡集成/文

陈姐与文史(下)蔡集成

裴艳玲大师是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梅花奖”得主。她五岁登台,九岁成名,我小学时就看过她主演的电影《宝莲灯》。早年她在东北时曾和孟幼冬大师一起闯过码头,这就是陈姐想去拜访她的缘由。

说来话长。陈姐的父亲陈永庆先生出生在沈阳,从小酷爱京戏,受过名角指点,很早就有了名气。当年孟幼冬大师在沈阳唱红时,彼此就有过交流。1958年底,孟正式加入昭盟京剧团,从此陈孟两家就有了近十年的来往,孟的女儿小云是陈姐少年时的伙伴。陈姐有个夙愿,要为孟大师写点文字,以正坊间的流言。

正当陈姐动笔之际,我却给她泼去冷水。先是刘玉琴老师曾推荐一文,是京剧团两位资深艺术家回忆孙珑团长的文章。我读后感到极有历史价值,又写得情深意切,谁知却没能通过审查。有此前鉴,我认为写孟大师也是不合时宜的,有些坎她是迈不过去的。

图片

1961年8月,老舍、叶圣陶等来赤峰访问,昭盟京剧团为欢迎贵宾演出《四郎探母》。就在开演前,饰演杨延辉的孟大师却烟瘾发作无法登台;情急之下,陪同文化团的罗进副盟长特批从盟医院弄来两支吗啡救场。当晚演出自然成功,深谙京戏的老舍先生连连称赞孟的表演。革命爆发以后,我是在当年红旗剧场南面墙上的大字报里知道这事原委的;那时节赤峰城沸沸扬扬,从盟长到艺人,不知挨了多少场批斗。

客观地讲,抽鸦片烟是旧社会演艺圈的通病;裴云亭能蜗居在塞外小镇,杨宝森肯为杜汉兴说戏,不就是因为我们这地方出产头等烟土嘛!记得彭真曾经批评文化部的领导,“马连良唱戏群众喜欢看,这就够了!为什么非逼着人家改造思想?”我们赤峰人格局也小。当年有多少革命群众向大师兴兵问罪;他们逼迫大师满院跑步,口里还得喊着“我是牛鬼蛇神我是反动学术权威”,甚至还用烧红的炉钩去“熨帖”她的皮肤。

公平地说,孟幼冬大师是一个为艺术而生的人,她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舞台。她创新发展了余派表演艺术,她把女性的妩媚融进了老生唱腔,给听众以更美的艺术享受;内行人说,她的艺术造诣是当今走红的王珮瑜等无法达到的,至少目前是这样。

图片

2018年孟小冬先生诞辰110周年,在台北市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仪式,并发行了纪念文册。听到这个新闻我颇有感慨;两位“冬皇”艺术上难分轩轾,可命运却是天壤云泥,造化弄人,令人扼腕。

和陈姐一样,当年我也搜集到了大师的一些轶事。可细究起来,竟连她去世的日子也拿不准:《塞外梨园谱》记载为1969年,而解宝泽先生的《人生回眸》中则为1970年。她是倒在红山水库干校里,享年五十左右。我想将来也许有一天,她的名字会出现在文史中,何况她还曾是堂堂的盟政协委员呢!

在北京丰台丽泽雅园小区,我见到了陈姐。她刚刚从黄山回来,单枪匹马在皖南山区游历了近一个月。说到文史这些事,她淡然一笑。陈姐讲,她写点回忆性的东西,只是把自己认为有意义的记录下来,将来也许会出本文集,对自己的人生做个总结。至于能否被文史刊物收录,她并不在意。

陈姐有一个书橱,里边满是林林总总的“卷宗”,这是她珍藏的“往日时光”。

图片

从1955年赤峰第四完小一年级学生手册到近年来十几本旅游日记。这里有陈姐当售票员时的工作日记,有教案、讲义、教学笔记及学术交流的讲稿。还有两本读书笔记,是她研究《易经》二十年间留下的心得体会。一摞摞的证书,我随意翻看两本:一本是《中国心理协会会员证》,九二年签发的,那时获此荣誉的赤峰市仅有二人;另一本是《心理咨询师证》,这是国家劳动人事部签发的。陈姐很珍惜这本证书,她说那是经过半年培训,参加严格考试才取得的。凭这个资质,可以在任何教育机构担任培训心理咨询师的教师。我去年在编写“赤峰人物志”时曾和陈姐打过招呼,可陈姐申明自己资格不够而放弃了。其实仅凭其中任何一个证书都可跻身此志的。在一捆捆的信札里,有孩子在武汉大学读书期间母子的“两地书”。有一捆信是茅于燕女士写来的;她是茅以升先生的女儿,生于1926年,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现为中科院研究员,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陈姐说,八十年代她们因工作而相识,后来成了忘年的挚友,她在学术上对陈姐影响极大。还有几封信竟是用毛笔写的,这引起了我的关注;陈姐小心翼翼地为我展开,印有红格的宣纸上,是一行行工整的行草,开头称谓是“淑华贤妹”,陈姐说这是董春柏先生写来的。面对大师的墨宝我惊呆了,一时间神摇意夺,不能自已。

赤峰人应该记住这个名字的。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梨园行流传一个说法,“赤峰城,两老生”;一个就是这位董春柏大师,另一位则是陈姐的父亲。

董大师祖籍河北文安,1932年出生于吉林北山一个梨园世家里。六岁时随父母来到赤峰。一边读书,一边练功;九岁登场演出《黄金台》一下爆棚,从此“九龄童”的称号响彻英金河畔。他在赤峰生活了十五年,后参加了慰问团赴朝演出。回国后代表志愿军京剧团到各地巡演,受到周信芳先生青睐,成为周大师的关门弟子。

陈姐的父亲早年曾和春柏的父亲——东北名角董景芬先生学过戏,因为这层关系,他和春柏相知益深,两人虽然相差十六岁,但却情同手足。1960年春柏在全国巡演,经过陈姐父亲的策划,由罗进盟长出面邀请,享誉梨园的董大师回到了第二故乡,在红旗剧场演出《借东风》。他演鲁肃,孟幼冬大师的孔明;麒派余派两大高手联袂,一时间成为中国京剧发展史上的佳话,也使我们的文史光彩耀人。我生也晚,陈姐却在父亲的带领下歆享了这场文化盛宴。

后来陈姐的父亲蒙难,董大师也被批斗,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周信芳”在江西的代理人。在烈日蒸烤下的南昌城,董大师每天被迫跪在水泥地上请罪。尽管如此,他仍是惦念着远在塞外的陈姐母女,想方设法送来慰问。

图片

图片

陈姐愧疚地跟我讲,她到北京后只见过大师一面。实在是太忙了,上有老母,下有儿孙;等到孙子上了学,她才有空跑到南池子,可已人去室空,终于打听到了消息,大师已于2009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陈姐说这是她终生的遗憾,如今睹物思人,自有无限伤感。

陈姐正在整理这些年旅游的影视资料,准备刻成光盘。在游历皖南山村时,她发现许多村庄仍然饱受着乡绅文化的深刻影响,她想写篇文章,分析乡绅阶层对农村历史发展的影响。

活到老,学到老。陈姐每天都热情地迎接新的挑战。

我很佩服陈姐。我觉得,她的人生就是一部文史。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

蔡集成,1953年出生,红山区人。赤峰四中语文教师,2013年退休。

图片

上一篇: 我院青年文史学社举行第三十四期《文史管窥》发刊仪式
下一篇: 本科生刊物:《历史文化论坛》第67期目录提要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