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亮点工作】赤峰市政协:创新打造“五个一”工程 推动新时代文史馆建设提质增效

【亮点工作】赤峰市政协:创新打造“五个一”工程 推动新时代文史馆建设提质增效

【亮点工作】赤峰市政协:创新打造“五个一”工程 推动新时代文史馆建设提质增效赤峰文史馆始终坚持政治属性是政协文史工作第一属性的定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全国政协文史工作座谈会精神为指导

赤峰文史馆始终坚持政治属性是政协文史工作第一属性的定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全国政协文史工作座谈会精神为指导,把政协文史工作作为民主监督范畴下的考绩监督,围绕征集收藏有关历史文化实物资料、搭建研究平台、组织出版成果专著、制作文字影像作品、展示研究成果、开展研讨交流和普及这六项功能,创新推进“征集一批文史资料,采访录制一批口述史,搭建一个文史成果交流平台,培养一支文史工作队伍,建立一套协同联动机制”的“五个一”工程,擦亮赤峰文史工作名片。

一、挖掘文史资源,征集并数字化一批珍贵文史资料

赤峰文史馆发端于二十世纪60年代,当时为昭乌达盟政协文史资料室,开展了一些专题史料征集整理和文史书籍收藏交流工作。1983年赤峰撤盟建市后,更名为赤峰市政协文史资料室,期间出版了一大批赤峰文史资料专辑。多年来,赤峰文史馆坚持突出重点、抢救优先和广征博采、多说并存的原则,推动政协文史工作从以抢救挖掘为主向抢救挖掘与做好经常性文史工作并重转变。针对重要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大多已到耄耋之年,许多重要史料(照片、文稿)面临流失的实际,按照挖掘抢救与整理完善相结合的思路,对重大事件亲历者和重要代表人物的录音、录像、照片、文稿等史料开展征集整理。先后征集到多位资深媒体人、摄影家的重要私藏及部分老领导在赤重要历史节点的个人留存。2015年,建成了赤峰政协数字化文史馆,自主建设了内网平台及文史资料数据库,运用胶片扫描修复数字化技术,推动文史工作向数字化迈进。完成9万余张胶片、老照片、旧报纸和2100余册赤峰史料的录入、存储工作。文史馆数据库平台可提供2000余册书籍、6.3万张老照片的列表图文显示、在线原版阅读等核心功能。

2022年,首次向全社会征集史料,共接收无偿捐赠的证章、图书、书画、器物等史料6003件组。与某出版社签订捐赠合作协议。通过各种渠道,对有价值的个人收藏有偿征购。将各旗县区政协出版的文史资料以及各个机关单位出版的志书收藏进馆。目前,赤峰文史馆已收藏文献书籍2万余册,内容涉及哲学、社科、政法、军事、经济、文化、历史、艺术等14大类,其中蒙古文史料数千册,基础馆藏已初具规模。

二、创新工作模式,采访录制一批“口述史”精品

赤峰市政协口述史采编工作始于2016年,经过几年的探索与积累,口述史工作已实现了项目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在口述史的采访录制中,坚持忠于史实、秉笔直书;坚持“因人找事”和“因事找人”相结合;坚持挖掘历史与服务现实相结合。通过研究和借鉴口述史学经验,利用音像、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邀请口述者口述亲身经历、所见所闻,记述“三亲”历史,形成了直观叙述的“原生态”史料。在推进方式方法上,选聘专业人员成立了赤峰市政协口述史专项推进组,在选题设计、采访对象选择、图片影像收集和后期制作等方面下大功夫,力争将口述史打造成政协文化精品。截止目前,完成了赤峰地区部分科研人员、企业家、艺术家等各领域领军人物、抗战老兵等专题和副厅级以上老干部口述史录制工作,拍摄口述史影像素材2100余分钟,形成文稿30万余字,制作口述史专辑33部。口述史稿《回忆在乌兰牧骑的岁月》在国内优秀文史类杂志《百年潮》刊登,《赤峰早期共产党人王逸伦》在内蒙古政协《同心》杂志刊登。

三、办好《赤峰文史》,搭建一个文史成果交流平台

2021年,市编委批准设立赤峰文史馆正科级事业单位。同年实施文史馆提档升级工程。2022年1月,赤峰文史馆新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分为展区、数字化功能区、党建专区、委员之家四个部分。展区分七大板块,展示图片600余幅、实物130余件。馆内设专业讲解员一名,接待社会各界参观交流,充分发挥政协文史馆的宣传推介功能。为推进新时代文史工作向纵深推进,赤峰市政协党组决定依托赤峰文史馆,复刊《赤峰文史》期刊。《赤峰文史》创刊于2003年,共编发9期,2005年停刊。复刊后的《赤峰文史》为内部资料刊物,双月刊,大十六开本,96页,彩色印刷,每期印2500册,是展示、交流赤峰文史成果的重要平台,是实现从史料征集向史料研究、利用转变的重要举措。

为把《赤峰文史》打造成精品刊物,赤峰文史馆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坚持唯物史观,体现“三亲”特色、挖掘重大时代题材、反映重大史实。力求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开辟了“世纪回眸、峥嵘岁月、人物春秋、影像纪录、风物地理”等多个栏目,力争全面反映赤峰历史文化的脉络经纬。鉴于一些历史事件亲历者文字水平不高的现实,赤峰文史馆不断加大编辑力量,下功夫编写每篇稿子,做到精益求精。广泛征集文史资料稿件,通过媒体定期发布征稿启示,动员社会力量撰写文史资料。《赤峰文史》特别注重赤峰当代史的记录,推出了《钢铁长城沙通线》《赤峰市流通体制改革艰难历程》等精品力作,反映当代赤峰重大建设项目和重要历史事件。 目前《赤峰文史》已出版三期,社会各界反响很好、大家评价很高。

四、秉承大文史观,建立一套纵横协同联动机制

赤峰市政协文史工作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建立了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协同联动机制,形成了市委重视、政府支持、政协主办的工作格局。加强对文史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市委书记视察文史馆,市长亲自为文史馆选址,政协主席亲自抓文史工作,几大班子领导阅读文史资料并经常提出意见建议。在经费保障方面,积极协调市政府拨付百万专项资金,确保办公用房、设备购置、史料征集、人员聘用、出版印刷等方面的经费支出。注重横向协作,强化与党史办、地志办、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等有关部门单位的联系与协作。与有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如与电视台签订了制作口述史协议、与图书馆签订了互助共享协议。强化纵向交流,密切与全国政协、自治区政协、区外政协及兄弟盟市政协的业务交流。与各旗县区建立征编协作机制,指导文史馆建设和文史资料征稿工作。协同联动机制的建立,保障了文史工作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工作合力,增强了社会影响。

五、提升专业能力,培养一支高素质文史工作队伍

赤峰市政协文史工作队伍已形成一体两翼的格局。“一体”即以《赤峰文史》编委会为核心,市政协主席任编委会主任,所有副主席任编委会副主任,分管文化文史工作的副主席具体负责,文化文史委主任、副主任、各旗县区政协主席以及市直文史方面专家为编委;“两翼”分别是由市内外文化文史领域专家学者和政协委员组成的赤峰市政协文史专家智库和市旗县区两级政协专职文史工作人员。注重倾听专家意见,充分发挥委员作用,加强文史工作队伍培训,以提高新时期政协文史工作者的素质能力,推动文史工作迈向科学化、专业化迈进。着重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通过组织委员读书交流等履职活动,加强文史工作成果转化,增强社会效应。此外,为扩大合作,广交朋友,成立了政协书画院,为政协搭建了新的平台。

下一步,赤峰文史馆将在交流协作、优势互补、平台共建、成果共享等方面重点着力,将文史馆打造成人民政协光辉历史和重要成就的展示窗口,赤峰历史文化研究、交流展示的重要载体和“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之更好的成为彰显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特色优势的基础支撑,成为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的有效载体。

供稿:赤峰市政协

上一篇: 邯郸曲周扎实推进乡镇文史馆建设
下一篇: 2018理科生具有文科竞赛奖能不能参加自主招生呢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