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客家文脉」活化利用熊锐故居 三馆一体述说历史

「客家文脉」活化利用熊锐故居 三馆一体述说历史

「客家文脉」活化利用熊锐故居 三馆一体述说历史「客家文脉」活化利用熊锐故居 三馆一体述说历史,熊锐,周恩来,孙中山,李富春,萧楚女,朱德

文/图 赖嘉华 危健峰

中山文史_中山文史43-45_中山文史迦南

梅岭春意闹,红色暖人间。初春的梅城,天气虽然湿冷,但春花始放。梅州江南新城一域的客家民居“朝锡公祠”焕然一新,活化成一方红色革命文化的展示和教育基地,为社会各界所关注。

“朝锡公祠”位于梅州市梅江区三角镇新塘尾村凹子岃熊屋,是中国近代革命烈士、“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创建者之一、国立中山大学筹建者之一熊锐的故居。2021年以来,梅州市梅江区将熊锐故居进行修缮布展,打造成为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梅州)展陈馆、中山大学与梅州展陈馆和熊锐生平事迹展陈馆,以三馆一体的模式,向世人展示它全新的面貌,成为梅州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活化利用的项目之一。

中山文史_中山文史43-45_中山文史迦南

倾力打造 客家民居化身文史展馆

熊锐故居,又称熊氏“朝锡公祠”,是熊氏十世祖朝锡公从大坜村熊屋迁此开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房屋坐南向北,为典型的清代客家传统民居,夯筑土木砖石结构,灰瓦面平房,正屋上堂右侧第二间为熊锐在家时起居学习的房间。

中山文史_中山文史迦南_中山文史43-45

从故居正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熊锐的雕像。熊锐雕像手持马克思专著,目光笃定望向远方,体现了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远大理想。

中山文史43-45_中山文史迦南_中山文史

据介绍,整个展馆设三个展区,第一展区为“华南教育历史文化展”,第二展区为“寻路法兰西—中共旅欧支部史料展”,第三展区为“熊锐生平事迹专题展”。展馆由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团队设计,整体以红灰色为基调,并突出客家特色元素,营造出庄重、肃穆、充满历史感的氛围。

今年1月,中山大学校史寻迹活动走进梅州,来自中山大学的近30名师生通过实地考察中山大学办学旧址,进一步挖掘梅州与中山大学的历史渊源,追溯红色血脉。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馆长、哲学系教授徐俊忠表示,令其最为感动的,就是看到熊锐故居修缮一新,并以展馆的形式,向世人揭开已被“尘封”多年的熊锐烈士事迹,以及抗战时期中山大学等华南大中学校的东迁兴学史。

综合展示 三展三馆讲述红色历史

修缮后的熊锐故居,构建起“三展三馆”,即“华南教育历史文化展”“寻路法兰西—中共旅欧支部史料展”“熊锐生平事迹专题展”和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梅州展陈馆、中山大学与梅州展陈馆以及熊锐生平事迹展陈馆。每项展陈内容和展馆设计都突出红色文化为主基调,观众可以在沉浸式的参观体验中,领略革命者的精神,品味历史文脉中的细节,感悟先贤的丰功伟绩。

华南教育历史文化展包括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梅州展陈馆、中山大学与梅州展陈馆两部分,以“中山大学东迁梅州”为主线,通过“学脉渊源”“客家革命”“战时迁徙”“辗转粤东”“复员广州”五大单元板块,借助照片、档案、报刊、实物等丰富史料以及音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翔实、生动地展示一幅华南教育历史的壮丽画卷以及梅州与中山大学之间厚重的学脉渊源。

中山文史_中山文史迦南_中山文史43-45

寻路法兰西——中共旅欧支部史料展,是与湖北保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联合打造,以“寻路”为主题,通过“救亡图存运动热潮”“分批赴法工学实践”“上下求索建立组织”“宣传马列扩大队伍”“世纪回响党史丰碑”五大单元板块,运用图片、文献生动展示中共旅欧支部的建立背景、发展沿革、主要活动和历史功绩

熊锐生平事迹专题展则通过“在梅岁月”“东渡日本”“留学法德”“归国革命”“筹建中大”“致力宣传”“英勇就义”“身后缅怀”,共8个板块讲述熊锐追求革命真理、勇于斗争奉献的光辉一生。

中山文史_中山文史43-45_中山文史迦南

“熊锐故居在展陈大纲设计上打破常规,采取了‘点、面、源’的方式打造(点——以梅州为重点,面——将其与办学地区内容整合进来,源——追溯梅州与中山大学历史渊源)。”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熊锐故居展陈大纲编制团队领衔者曹天忠说。

中山文史迦南_中山文史43-45_中山文史

【文脉故事】

海外留学勤探索 披荆斩棘传火种

熊锐(1894年—1927年)原名新寿,又名维新,号君锐,笔名有尹常、锐等,是“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创建者之一、国立中山大学筹建者之一,还是中国近代革命烈士、马克思主义理论早期研究者和传播者,为培养革命干部和推动国民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山文史43-45_中山文史迦南_中山文史

少小立志 一腔热血投身革命

1894年6月15日,熊锐出生于广东嘉应州白土堡沥林约(今梅江区三角镇)新塘尾村的一个侨商家庭。“听我父亲讲,我大伯(熊锐)从小就聪颖好学,谦虚勤奋,10岁时就能写出1000多字的文章,被老师作为学生范文,在班上朗读张贴。”熊锐侄子熊仕煌告诉记者,熊锐是家中长子,熊锐父亲熊朋初是旅毛里求斯爱国侨领,曾为梅江桥募捐助建中流北桥墩一座。

1913年从梅州中学毕业后,熊锐回到泮坑乡的蒙童馆任教一段时间,后又到桂里小学当教员。这时,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风暴,席卷广东的潮(州)梅(县)地区。熊锐受到很大的启迪,开始研读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报刊。此后,熊锐在泮坑乡启化小学、梅南乡龙文公学等校担任教员,曾一度与杨雪如等一起从事革命宣传活动,帮助学生组织读书会,介绍进步书刊给学生阅读。

1918年初,熊锐在曾伯谔、古直的资助下,东渡日本东京大学留学。同年5月,段祺瑞政府与日本在北京秘密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中国面临沦为日本附属国的局面。熊锐对此十分愤怒,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游行抗议活动,并撰文投寄汕头《大风日报》,鞭挞封建军阀的罪恶行径。1919年夏天,因愤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熊锐毅然离开日本回到上海。

留学德法 与周恩来并肩战斗

1920年5月9日,熊锐考取第15批赴法学生团,先到法国杜尔·罗杜路公学学习,后入巴黎大学文科学习。半年后,转到德国柏林,考入弗莱堡大学,获文学博士,开始学习政治经济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探索革命道路,为其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国民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柏林,熊锐常于周末晚上到张申府家里,与周恩来、刘清扬等人,讨论国内外形势和研究群众工作。赵世炎、周恩来等为了更好地带领旅欧勤工俭学生和华工开展革命活动,决定组织统一的青年共产主义者团体。

1922年6月,旅德代表周恩来,旅法代表赵世炎,旅比代表刘伯坚,以及脱离了无政府主义团体、转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陈延年等19名代表,在巴黎西郊布隆涅森林召开旅欧青年团成立大会。会议确定组织名称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经中共中央建议,国内团中央批准,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选举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三人组成中央执行委员会,赵世炎为书记。为便于革命工作,熊锐按组织决定取名为“尹常”(“允常”)。

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书信选集》第234页中记载:1944年4月18日,周恩来致信李富春,谈及有关旅欧“少共”情况,其中,熊锐参加了成立会。这充分证明熊锐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

笔耕不倦 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

1922年8月13日,熊锐以笔名“允常”在中共旅欧党团机关刊物《少年》第二号发表了《赤俄最近之经济状况》。1922年11月15日,熊锐在《少年》第四号以笔名“允常”发表了《哈佛罢工的经过》。1923年12月10日,熊锐在《少年》第十三号以笔名“匀锐”翻译发表了《苏维埃联邦底新宪法》。1924年2月1日,《少年》改名为《赤光》出版,熊锐以“锐”为笔名发表《过去一年之德意志》《新苏俄联邦与帝国主义》等文章,介绍苏俄社会主义革命与帝国主义国家状况。

1924年6月,根据中共三大会议关于国共合作的精神,熊锐和周恩来、邓小平等旅欧共青团员80余人先后在欧洲加入中国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开展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并帮助国民党在欧洲建立海外执行部。10月,熊锐在《共产主义研究会通讯集》第7号发表《“何谓资本帝国主义?”底正误》和《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重要点》。

1924年初,熊锐与朱德等又建立了中国国民党驻德支部,朱德当选为执行委员会组织委员,熊锐为执行委员会宣传委员,负责宣传事务。11月25日,国民党旅欧支部执行部在法国里昂正式成立,王京岐任执行部长,周恩来任总务科主任,李富春任宣传科主任,熊锐任政治委员会会长。

开班授课 参与筹建中山大学

“在邓演达的极力邀请下,我大伯熊锐便带着夫人回到了中国。”熊仕煌介绍,1925年秋,熊锐和德籍夫人海薇携带自己翻译的《唯物史观》《人类进化史》手稿及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回到广州。

1925年底,共产党人毛泽东、李富春等,联合国民党开明人士谭延闿,向国民党中央建议开办政治讲习班,以培养北伐战争干部。1926年在广州开办该班,熊锐与毛泽东、张太雷、萧楚女、恽代英等兼任教授。熊锐讲授《帝国主义之由来及其性质》。其间,经邓演达推荐,熊锐兼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和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政治教官。

1926年6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宣传委员会创办劳动学院,培训工人运动骨干,熊锐与刘少奇、萧楚女、阮啸仙、冯菊坡、恽代英等为兼职教授,熊锐讲授《世界革命史》课程,讲授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并介绍世界各国工人运动史,增加了学员的见识,增强了开展工人运动的信心。

1926年7月,国立广东大学改名国立中山大学,熊锐为国立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之一。后经何香凝提议,时任校长戴季陶聘请熊锐担任广东省立中山中学(中大附中)校长。

1927年4月15日凌晨,国民党广东当局突然发动政变(“四一五”反革命政变),调动大批武装军警搜查各工会和进步团体,逮捕了大批共产党员和工农运动领导干部。熊锐在家中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4月22日,与萧楚女、毕磊、沈春雨、李森等12位共产党员被敌人秘密杀害于南石头监狱,时年33岁。

【文脉链接】

梅州与华南教育不解之缘

记者在熊锐故居参观“华南教育历史文化展”时发现,华南教育的“火种”得以在梅州延续,不仅体现梅州客家人崇文重教,更表明梅州与华南教育有着解不开的学脉渊源。

“梅州人先后参与广东大学和中山大学的筹建,中山大学近百年的历史当中,也出现很多梅州客家人的身影。”中山大学2021级社科实验班学生周珏告诉记者,相关研究发现崇文重教思想为梅州输出大量学子留学日本,梅州近代留日学子多达350人。而这些梅州留日学子中,不乏中山大学的拓荒牛。

中山文史43-45_中山文史迦南_中山文史

1924年,孙中山先生发布系列《大元帅令》,将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科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组成国立广东大学,邹鲁作为国立广东大学的筹备主任。熊锐、邹就丞、梁龙、梁明致、吴康、萧根性、朱公准、姚雨平等梅州客家人共同参与筹建工作。同年6月,孙中山先生任命梅州人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首任校长。

1926年,国民政府宣布将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校内任教的熊锐、古直、温泰华、萧冠英等梅州客家人积极推动筹备事宜。其后,留学日本归国的李敦化、郭冠杰、李白华、候过、范锜、温泰华、姚宝猷、刘育民、罗雄才、郭冠杰、刘均衡等梅州客家人齐心协力,或教学授课,或担纲行政,共同建设国立中山大学。

在近百年校史中,梅州人黄锡铨、黄遵庚、廖道传、邹鲁、萧冠英、刘渠等人曾先后掌理中大或其前身院校。中山大学校舍也由诸多梅州客籍华侨捐资兴建,如康乐园里的张弼士堂、曾宪梓堂和永芳堂,即为梅州客属华侨张弼士、曾宪梓与姚美良等人惠及士林的留存。

据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曹天忠教授牵头组织编制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梅州办学纪念馆展陈文案》显示,1944年4月至12月,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引发先前在粤北、豫西、湘西和桂、黔等地落难的大批院校迁往以梅县为中心的粤东以及陕西、四川、黔北等地。以国立中山大学为代表的11所粤省大、中院校大部迁往粤东梅州地区,留下办学印记。

如今,梅州市按照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有关工作部署,深入挖掘华南教育历史文化,寻根教育先驱的抗战足迹。重点选择抗战时期中山大学东迁梅州为主线,采用“1+N”模式(即1个主馆和全市21处办学纪念地),打造出熊锐故居“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梅州展陈馆”“中山大学与梅州展陈馆”,并以此为拓展延伸到各县(市区)的乡镇,将红色资源与绿色乡村有效串联,展现南粤古驿道沿线乡村的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呈现乡村美丽、生活富裕的场景。

【文脉一周】

●日前,省文旅厅官网发布了《关于广东省首批A级旅行社名单的公告》。其中,梅县中国旅行社有限公司被评定为广东省首批A(3A)级旅行社。梅县中国旅行社有限公司是由广东华银集团投资控股,经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批准设立,特许经营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的综合性国际旅行社。

●日前,《传奇中国节·元宵》摄制组专程走进大埔百侯古镇和丰顺县,采访拍摄非遗鲤鱼灯舞和埔寨火龙表演。据悉,大型直播特别节目《传奇中国节》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品牌节目,连续多年对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华传统节日进行全球多点直播。2022年虎年《传奇中国节·元宵》节目中,连通了广东梅州等直播点,展现东西南北迥异的元宵习俗。

●近日,在《中央宣传部办公厅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表彰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的决定》中,广东省蕉岭县图书馆获得“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先进集体”,全国64家单位获得此荣誉,广东仅有两家。

●2月21日上午,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校长高松率学校考察团一行,到位于梅江区三角镇新塘村的熊锐故居展陈馆考察。近年来,梅江区以抗战时期中山大学东迁梅州为主线,依托熊锐故居打造华南教育历史梅州展陈馆、中山大学与梅州展陈馆、熊锐生平事迹展陈馆,借助照片、档案、报刊、实物等丰富史料和音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展现中山大学抗战迁徙历史图景。

主办单位 /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羊城晚报社

总策划 / 汪一洋 杜传贵 林海利

编委会主任 / 曾颖如 孙爱群 孙璇 胡泉

本期统筹 / 马汉青 姚志德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上一篇: 清真大寺丨浓缩着呼和浩特的回族历史
下一篇: 原包商银行董事长李镇西部分行贿细节曝光,为谋取政协委员身份行贿超千万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