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睿出身三辅大姓,早年任上庸太守。南齐末年,韦睿随萧衍起兵,多建策,皆见用。南梁建立后,拜廷尉,封都梁子。天监四年(505年),督军北伐,攻小岘城。进军合肥,引肥水灌城,大破魏军,斩俘一万余人。天监五年(506年),与曹景宗率军于钟离之战中大破北魏,因功进爵永昌侯,任右卫将军。官至侍中、车骑将军。
韦睿常有稀世的风度,待人以仁爱恩惠为本,到哪儿任职必定有政绩。带兵仁爱,士兵的营帐没搭好,他就不去睡觉,井灶没有挖成,他也不肯自己先吃饭。穿戴像个儒生,即使是临阵交锋,也经常穿宽松的官服乘车而行,手执竹如意来指挥进退。《南史》称其“与裴邃俱为梁世名将,余人莫及”。
古代有名的将军(中国古代有名的将军)
班超随窦固出击北匈奴获胜。又奉命出使西域,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束缚和奴役,使“丝绸之路”重又畅通。后来被任命为西域都护。曾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至今波斯湾而归。他在西域活动三十一年,使西域与内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西北方匈奴的不断入侵中原,是汉代四百多年来在边境上一直存在的隐患。如何正确处理这个问题,关系到汉代政治经济的发展和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因此为历朝统治者所重视。班超(32年-102年)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位杰出将领。
他以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在西域的三十一年中,正确地执行了汉王朝断匈奴右臂的政策,自始至终立足于争取多数,分化、瓦解和驱逐匈奴势力,因而战必胜,攻必取。不仅维护了祖国的安全,而且加强了与西域各族的联系,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檀道济曾参与灭后秦、元嘉北伐等战役,又根据多年战争经验总结出三十六计,为后世留下宝贵遗产。檀道济与著名诗人陶渊明也颇有交往,两人惺惺相惜。
檀道济作为一员名将,首先是以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辉煌的军事生涯而青史留名的。下面将介绍他一生中指挥和参与指挥的三场最重大的战役:第一场是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年)道济跟随刘裕北伐后秦的战争。他与王镇恶共同担任刘裕军的前锋,“所战望风降服,径至洛阳”,又与众军并力攻下潼关,为攻下长安灭亡后秦,取得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裕正是靠这次北伐胜利,才积累到了足够的政治资本,完成代晋称帝的准备。
宋元嘉十三年(436年),宋文帝病重,彭城王刘义康执政,担心檀道济会在文帝死后谋反,矫诏召檀道济入朝。将檀道济及其子等八人一并杀害。檀道济根据多年战争经验,总结出三十六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著作遗产,被载入史册。
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拓拔焘,是军事家,优秀的骑兵统帅。字佛狸,鲜卑族拓跋部人。北魏泰常八年(423)十一月即皇帝位。他重用汉世家大族崔浩等人为谋臣,把握作战时机。他非常善于使用骑兵,并且开创了骑兵闪击战的雏形。他从即位之初,便整治吏治,励精图治,先后攻灭北燕、北凉,讨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浑,取南朝刘宋的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地,统一了中国北方。
兵伐漠北高原,大破柔然,后者成为威震欧洲的阿尔瓦人。在历次战争中,常亲自率军出征,决策果断,部署周密,讲究战法,指挥灵活。或分道并进,轻骑奔袭,或诱敌出城,设伏围歼,因而多获胜利。始光四年(427),魏军攻夏都统万城(今内蒙古乌审旗西南)时,拓跋焘将主力埋伏在山谷中,以少量骑兵直抵城下,故意示弱,诱固守之夏军脱离坚城,当夏军出城追逐时,又采纳崔浩分兵潜出袭其后之计,果获全胜(参见百科:北魏攻夏统万城之战)。
拓拔焘率领北魏军队讨伐大漠部落——柔然。尤其是在429年,他对柔然作战中取得了最辉煌的一次战果。从此,北魏在继汉武帝破匈奴之后,中原王朝对草原部落作战又一次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他常从队伍中选拔将才,用其所长。
治军严格,赏不遗贱,罚不避贵。他在生活中,朴素节俭,威武豪迈,刚毅自律,直爽坦率,喜欢听取古弼,高允等忠臣们直言不讳的进谏,但是在晚年却刑罚过于残酷,诛戮过多。在位29年,正平二年三月被宦官宗爱(时任中常侍)暗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