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字怎么赏析?
还,huán、hái,从辵从瞏。复返也;仍旧、依然也。“还”是一个语义丰富的汉字,多音字,表示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偿付等意。
“明月何时照我还”自然是取其huán的读音,取复返,回来的意思。也正因为huán的读音,所以和“间”、“山”同属平水韵“十五删”部,保证了这首七绝的合律。
至于为什么要在这里使用这个“还”字来表达王安石的归来之意,这是在整个大的时代背景下的感叹。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对诗词的态度一向是持“末技”的态度。他的诗作水平虽然高,但在退隐之前的作品无不紧跟时事,贴合自身仕途起伏,抒发自己的思想和志向,“因事而作”,随时表现出来的都是参与社会大事件的高昂情绪。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安石已经位列宰相,并成功发动变法。但是因为政策太猛,推行太急,受到很大的反弹,于是被罢相。中国历史朝堂上大的几起几落,王安石算得上一个。他曾多次罢相,又多次启复,源于保守势力强大,而政治改革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他只是在浪头上反复冲杀而已。
而官场上的以退为进,也是一种策略,王安石罢相回家休养,他扶植起来的新党接过他的旗帜,继续改革,如吕惠卿、蔡确等大批新党门生依旧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朝中的形势水深火热,来去相煎。
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想不到的事情。
当时朝廷中的新党一把手吕惠卿开始构陷王安石,估摸着把王安石一撸到底,没有再起复的可能,他就可以稳稳地把握朝政。而王安石虽然在朝中树敌无数,提拔他上来的欧阳修,还有苏轼、司马光这些大才都是他的政敌,但是皇帝是站在他这一边的,这才是王安石能够多次起复的真正原因。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坚定支持者也不少。
所以这个事情一发端,王安石就收到了消息,马上上书皇帝,并且立刻得到启用。因为皇帝知道,真正的变法关键人物,还得王安石,吕惠卿不行。虽然最后王安石也没成事,但那是因为皇帝没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王安石从家乡赶往京城,在瓜州写了这首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京口,江苏镇江古城,在长江南岸。瓜州,长江北岸、扬州南郊的古镇。王安石离开南京,到了镇江京口,遥望北岸的瓜州。起句就是平常口气,看,这两个地方啊,只有一水之隔。
“钟山只隔数重山”,钟山是哪里呢?南京的一座山,在这里是借指他的家乡。这里就发议论,我的老家南京啊,已经被层峦叠嶂隔绝,看不到了。
这两句看似写景,平淡至极。实际上王安石变法的前途并不明朗,虽然皇帝是站在他这边的,但是旧党反对力量实在太大,让人对未来产生迷茫。
你看,我要回京城,多么容易,一江之隔而已,这里并没有炫耀之情,却有些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感慨,这一去,前途茫茫,回望故乡,也是山水相隔,不知何方了。
但是有没有希望呢?肯定是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次起复,如春风再兴,我的政治理想好像又能实现了。那么,是不是值得高兴呢?并没有。
“明月何时照我还”,不知道变法什么时候能成功,能不能成功,我能不能功成身退,自行回家养老啊。
“还”字怎么赏析?你得结合全诗来。全诗怎么赏析?你得读史、读诗人生平,找出作品的关键时间点,感受诗人心中的真实想法。
大部分人不了解背景,仅仅是将这首作品当作一首写景的小诗来欣赏罢了。语言直白,意境清浅,不知道为什么能这样横亘千年?
其实,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句小诗,将王安石彼时决心中带有迷茫,朝廷中政治风云诡谲的氛围描写得形象到位了。
是不是有重新认识这首诗的感觉?
王安石的诗,因为他本人的原因,是最带有他个人色彩、政治情怀的,而每个时间段的感情和描写都不一样,直到最后半山体成就宋诗的顶峰。其实按他本人年轻时期的诗词观,半山体都是入不了他的眼的。
我们都知道王安石年轻的时候历任各处地方官,官声和政治资本一直在增长,却多次放弃入职中央的机会,所谓官声满九州,偏不入京华。为什么他会这么做?
因为他是一个有大抱负的人,在地方历练,了解了很多民间疾苦和政策落实的实际情况,也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改革措施。
而且王安石清楚知道过早进入中央的问题,就算在地方上官声再响,一旦进入中央,就屁都不是了。京城里的大佬太多了。所以他在等一个机会。
他在地方官任职的时候,前途一片光明,内心充满了改革的希望,热情高涨,年轻无惧。我们看他年轻时候的作品《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他血气方刚,志气高昂的理想主义热情。“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极似政敌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个人的诗,都是在写现实的不易,或者是身在高位,或者是深陷其中。在哲思上非常有高度,也有禅机。
等到范仲淹去世,司马光年迈,欧阳修在四处寻找接班人的时候,王安石知道机会来了,他自请入朝,直接面圣,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政治改革。
时过境迁,王安石的政治理想,遭受到严重了打击,同时还被同党背叛,处于挫折迷茫之中。
所以《泊船瓜洲》和他前期大气磅礴、视野辽阔的作品还是有一些些不同,但是和他完全隐退后的半山体也还是不同,这其中的意味,大概只有对王荆公的心理琢磨通透才能体会得到。
王安石主流的诗,真正体现宋人的气魄、宋诗的腔调。他在诗方面的成就,在宋朝堪称第一。
宋诗其实是中国古诗史上三大高峰之一,而王安石就是顶峰。宋诗虽然在格式上没有超出唐诗,但是在风格方面和唐诗迥异,也算是别有特色,只是过于理性、高冷,被蓬勃发展的词牌掩盖了光辉。
我们赏析诗歌作品,特别是这种千古留名的作品,不要想着从一个字,一句诗,甚至一首诗来看待。
要读史、要思考,才会有大局观。这就是所谓的文史哲不分家。
【联嘉图书】4 册 诗经 唐诗 宋词 元曲中国古诗词鉴赏
¥78
购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