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第三十期|鳌峰文史沙龙——浮仓拾遗

第三十期|鳌峰文史沙龙——浮仓拾遗

第三十期|鳌峰文史沙龙——浮仓拾遗福州市“闽都文化名家讲”活动之鳌峰社科讲堂专场

浮村位于新店镇南部,地势北高南低,中间突起,是一座独立于沉积平原上的小山丘,海拔约40米,四周田园平地。乡人沿山筑舍而居。东与盘石村交界,西与义井村接壤,北连新店村,南与湖前、琴亭为邻。

玉田文史_玉田人文历史_玉田历史文化

浮仓之名,几乎与福州建城史同步,是闽都最早的地名之一。从海侵时期到东湖,再到两宋间渐为良田,其所沉淀的地理痕迹,是今福州主城区沧海桑田变迁的缩影。

玉田历史文化_玉田人文历史_玉田文史

【浮倉拾遗•地理】

琴亭

明代王应山《闽都记》:“琴亭,在二都。先朝邑令所建。巡行阡陌,往来稍憩于此,俗呼虔亭。”盖其地有碇步桥犹似琴键而得名。蔡襄十三桥之一,宋代梁克家《三山志》有记。

湖前

明代《闽都记》:“湖前亭,在二都洋头。本晋太康东湖之滨,湖今湮没,亭犹以湖前名,崇祀玄武。”

义井

因村中北泉庵古井而得名,传为北泉庵僧尼义举而造。曾有石碑立于井旁,后修路碑毁。

清代谢道承《福建通志》:“苔泉,蔡襄守福州,日试茶,必于北郊龙腰取水烹茗,无沙石气,手书苔泉二字立泉侧;又义井二字在社稷坛东里许,字大盈尺,相传亦襄所书。

浮村

本名浮仓,因浮仓山而得名。

宋代梁克家《三山志》:“石头庙,严胜门之东北。《旧记》:“无诸王时,民转漕往浮仓于此祈福。因有磐石,故名之。今东湖地形。浮仓,近莲华山下,国粤转漕以备东瓯之地。或者遂以为旧尝建府治于此,非也。”

明代《闽都记》:“浮仓山,在二都。晋太康时凿东湖,此山在湖心。上平下方,若浮仓然故名。今湖淤塞,下周遭皆田,郡志谓闽越王仓廪在此。”

盘石

宋代《三山志》:“高迁里,盘石,相传越王时,运米至浮仓,此石在湖中,因号。”

明代黄仲昭《八闽通志》:“盘石,在府城东北五、六都。相传越王时,此石在湖中不设如盘,故名。”

浮仓之名,几乎与福州建城史同步,是闽都最早的地名之一。从海侵时期到东湖,再到两宋间渐为良田,其所沉淀的地理痕迹,是今福州主城区沧海桑田变迁的缩影。

【浮倉拾遗•村落】

浮仓

唐代,隶属于闽县感应乡安康里。宋、元及明中叶属怀安县,明晚期和清代属侯官县三十七都。清末属侯官县富村区。全村辖四个村民小组。截至2019年底,全村有850余户,2100多人,聚居有张、陈、钱、胡、危等传统族姓,其中以张姓、陈姓为最多。征迁项目主要涉及福州七中、八一钢铁厂、福飞路、三环、琴亭湖等。

前面

位于浮仓山南麓,东至后面境,西至七中南门口,因旧时宅门口大多数朝向福州府城而得名,以陈姓为主。

后面

位于浮仓山东北麓,面朝北岭,背坐城区,故名。北端与蒲峰钱氏宗祠相接,以张姓为主。

唐五代张睦之后。凤池坊、永泰月洲、尤溪腾峰(北宋靖康年间)、闽清东洋 (明正德年间)。明隆庆年间,迁居福州北门外浮仓之麓。今传十九世,居村近二百户,八百多人。

墙头

位于浮仓山西麓,面朝福飞路,以钱、胡、郑、危姓为主。

唐五代吴越国钱镠之后。南宋建炎初,浙江长兴迁福州。元延祐年间,迁居北门外钱厝壑(解放后称真珠谷)。清雍正年间,分迁浮仓。

元末明初朱元璋部下大将胡大海之后。共两支,其一明代由北门渡鸡口播迁而至;其二永乐间北门渡鸡迁连江儒洋,清康熙年间迁回福城北门外浮仓、义井、湖前。

文斗店

位于村西,与墙头距离约两百米,紧临福飞路东侧,仅十余户,几落民房。以张姓为主。本名粪斗店,以福州话雅化得今名。寓意北斗第四星文曲星(天权)。

粪倒山-->文藻山一一>云左山房

蒲峰胜境:蒲峰,即浮仓山的谐音别称。

主祀白马王、临水夫人、蓝田圣母(华胥)、福德正神.蒲峰祖殿

主祀白马王、临水夫人、三田都元帅、东岳大帝、福德正神。

【浮倉拾遗•史迹】

福州浮村遗址

1955年发现,1957年初发掘。遗址面积约5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最厚达3.7米。含新石器时代、闽越两个文化遗物的堆积。

其中,出土新石器时代遗物总数达4435件,分石器、陶器及其他等三类。石器25件,以寿山石质最多,是福州寿山石利用的开端。

汉代简瓦和板瓦,有10000多件。其中有一块较为完整的,残长58厘米,宽40厘米,厚1.1厘米。“无疑是一个建筑遗物堆积”印证了志书关于闽越浮仓的记载。”

黄昇

1975年,浮仓山顶部东北坡福州七中操场在扩建过程中,发现一座古墓。经过实地勘查和发掘,发现了赵与骏、黄异、李氏三人合葬墓。

黄异为福州状元黄朴次女。16岁嫁给岩溪翁赵师恕之孙赵与骏17岁殒命。总共发现了354件衣物,几乎包括了古代所有高级织造材料,涵盖了一个古代女子一生的全部衣物,其中最轻的不过16克。为我国古代丝绸考古的重要发现。

黄朴与赵师恕,这两个福州家族都与泉州有着重要关系。黄朴曾任泉州知州兼提举市舶司使,主管外贸大权。赵师恕曾任泉州南外宗正司宗正。黄异墓出土的精美丝织物,或为两人在主事泉州期间所得。

这批精美丝绸织品,不但显示当时福建丝绸织制的高超水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为福州在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卓越贡献,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物证。

玉田历史文化_玉田文史_玉田人文历史

王褒

王褒(?—1416),字中美,侯官人,林鸿侄婿。明洪武时中乡荐,历瑞州、长沙学官,迁永丰知县。永乐间、召入与修《太祖实录》升翰林修撰,为《永乐大典》副总裁擢汉王府纪善。工诗文,著有《养静斋集》《王翰林诗》。

闽中十才子:林鸿、郑定、王褒、唐泰、高棟、王恭、陈亮、王俑、周玄、黄玄。追慕盛唐诗风,称为闽中诗派或晋安诗派。

郑存理&郑圣尧

清代郑祖庚《侯官县乡土志》:“郑存理侄信尧附。郑存理,世居北关外之富村。性好善,在乡力持公益。自小北岭达飞坑桥,上下数一里,路悉倾地。存理倡募,砌石平铺,成坦途焉。侄信尧,又修大北岭以上及汤岭数十里,遂辟险阻为康庄。北壕石路久失修砌,募款增修,兼及各路,历久蓝孽。所居尝三经火患。卒岿然独存。同里则尽成焦土。存理子举于乡。信尧子一中副车,一成进士,人以为天眷善人云。”

《福州浮村郑氏族谱》:“明末清初,先祖自长乐玉田迁居福州北门外浮仓山下。今传十五世。清乾隆晚期,分迁连江东岱。”

郑存理,学名尚文。清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古驿道。子郑圣裕,光绪年间举人。

侄子郑圣尧,子郑炳章,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

史志在族谱得到印证、族谱完善补充史志。

大北岭古驿道

宋嘉祐三年(1058年),由福州郡守蔡翼牵头,怀安知县樊纪募资修建福州通往温州的北驿道,称“温州路”,又称“福温路”,是福州古代四大省际官道之一。

状元岭樊公亭墙上嵌有一块石碑,上竖:“光绪三年春,无量寿佛,郑尚文立。”由此可知,郑氏修缮大北岭古驿道的时间当为清光绪初,持续多年。

玉田文史_玉田历史文化_玉田人文历史

【浮倉拾遗•后记】

2023年底,联手福州七中开展语文教育创新实践。设计的学科主题案例《访山水知人文地理品风物促素养提升》在教育部开展的第二届跨学科主题学习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中荣获全国一等奖。

玉田历史文化_玉田文史_玉田人文历史

玉田历史文化_玉田文史_玉田人文历史

玉田人文历史_玉田历史文化_玉田文史

活动现场还特别安排了互动提问环节,让在场的观众有机会与十九先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十九先生耐心细致地解答了现场观众的问题,并分享了许多关于浮村的有趣故事和背景知识。

此次福州市“闽都文化名家讲”鳌峰社科讲堂专场暨鳌峰文史沙龙活动”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加深了公众对于福州村落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平台,让热爱历史和文化的人们可以汇聚一堂,共同交流和学习。期待下一期福州市“闽都文化名家讲”鳌峰社科讲堂专场暨鳌峰文史沙龙活动”能带来更多精彩的内容和分享。

玉田文史_玉田历史文化_玉田人文历史

玉田人文历史_玉田历史文化_玉田文史

玉田人文历史_玉田文史_玉田历史文化

玉田历史文化_玉田文史_玉田人文历史

上一篇: 斯诺登如何被奥利弗·斯通拍成了电影
下一篇: 【包头文史】给在狱中的王若飞同志传递书信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