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初 ,天气还有些寒冷,贵阳市中华南路282号(现在的台湾大厦)突然热闹起来,在门口一块“筹建处”的牌子旁,不时有身穿军服的人进进出出。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来到了军事要地。
一
原来,这些身着黄军衣的是转业军官,他们和其他部门、其他地方来的人一起正在干一件重要的事——筹建贵州省第一家合成石油厂。而他们之间之所以称呼“某连长”“某营长”,是因为他们中的有些人原先在部队就认识,到了地方一时难以改口。
回忆历史1958年以前,贵州省仅都匀市以南通火车,而且还是单线铁路。全省运输全靠汽车、马车和人力,当时贵州省年用汽油量3.5万吨,柴油1.1万吨,这些燃油全靠由外省运进贵州,贵州自己一点油也不产。
为发展贵州经济,贵州省有关领导考虑钻探天然石油和生产人造石油并举。贵州省计划委员会陈朴如主任和阎学增副主任出席1957年的北京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在会上发言介绍了贵州的经济和交通情况,并提出要求,希望在贵州省建一家合成石油厂。会后,贵州省与会人员一同去锦州合成油厂参观,该厂是当时中国唯一以煤为原料的合成石油厂,该厂的历史背景是:日本军国主义为战争需要建设该厂,建成后一直没有正常连续生产过,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人撤走,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开始,辽沈战役后人民政府接管该厂,从全国招募科技人员组织生产,于1952年正式投产。锦州合成油厂派锦州市级劳动模范梁善德给贵州参观人员做讲解,两位主任很赞赏梁善德深入浅出的讲解,听到梁的口音不是东北口音,便问梁善德是哪里人,梁说是广西,陈璞如说贵州也打算建一家合成油厂,你愿意来贵州吗?梁答“可以考虑”。
二
1958年,石油工业部要求每个省区建一个大、中型石油生产厂,陆续从石油一厂、二厂、五厂、六厂、桦甸页岩油公司、上海炼油厂、玉门矿务局等七个单位抽调54人,支援全国26个省、区。2月5日,贵州省政府正式发文决定兴建“贵州合成石油厂”,调任贵州省物资局局长王邸为贵州合成石油厂筹建处主任,筹建处地址设在贵阳市中华南路282号。筹建处向省委提出干部配备建议,经与锦州合成油厂领导协商,把梁善德工程师借调到贵州开展前期工作。为选厂址,筹建处与相关部门联合实地踏勘五次,最后选中平坝县羊昌河边的黄茅村为贵州合成油厂基建厂址。随后,省计委正式下文同意在黄茅村建设贵州合成油厂,在黄茅村周围方圆1公里范围建一座石油城。
▲1958年贵州铝厂动工兴建,于1966建成投产
平坝县政府在1958年做的十年经济发展规划中,把县行政中心东移,向合成油厂靠拢,并建议即将通铁路的平坝火车站也尽量靠近合成油厂,并在合成油厂周围建数家与之上下游产品配套的小生产工厂,由此可见,平坝县政府对合成油厂寄于莫大期望。
合成油厂第一期规模年产5万吨石油,布局参考锦州合成油厂,总投资6800万元。贵州省同期上马的重点工程还有贵阳钢铁厂、贵阳棉纺厂、302厂(贵州铝厂)。贵州合成油厂的二期规模年产10万吨,采用铁催化剂。省委要求第一期工程投产时间为1960年7月1日,并希望尽可能提前投产,以解决贵州燃油紧张的问题。
此后,国务院批准了设计任务书,并调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康润民任贵州合成油厂厂长。贵州合成石油厂的设计分工是:抚顺石油工业设计院做厂内标准设计,西南工业建筑设计院做厂内施工设计,包括供排水与水源地工程、输电及道路运输、车间外管等,太原工学院做机修车间设计,北京电力设计院做动力车间设计,贵州省城建设计院做生活区设计,铁道部第二设计分院做铁路支线设计。在工作中,贵州合成油厂筹建处深感技术力量不够,1958年8月又从锦州借调25名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参加建设。行政管理干部方面,从邻近县份由上级调配5名县级干部到厂任职,又从成都军区和广州军区选派129名转业军官(营级以上军官9名,师团级军官3名)参加建厂工作。
与此同时,开始招收操作工人,以学工的身份分两次招收516人,报名者中高中文化甚少,初中生近百人,绝大多数是高小以下文化程度的社会青年。普工从农村中招收。全厂鼎盛时期有职工上千人。筹建处的干部被安排在筹建处大院后楼居住,学工们被安排在贵阳市南明西路14号大院居住。学工们白天学习纪律守则,晚上又唱又跳,非常热闹,他们对未来工作和生活充满憧憬。
生产准备工作也随之开始。筹建处将干部与学工379人(其中干部64人)分成四批,按今后从事工种分别送到锦州石油六厂和抚顺石油三厂培训。由于承担培训任务的外地工厂住房紧张,筹建处还有201个学工未出去培训,他们暂时等待,筹建处领导安排这些人去黄茅村投入工地建设。在合成油厂职工进工地之前,黄茅村与外界十分封闭,经济、文化落后,当地村民连电灯都没有见过。
三
1958年10月,贵阳的筹建处改为办事处。没有外出培训的学工先是盖工棚,工棚简单易盖,先用竹条编成片状墙,再用黄泥抹到竹片上,房顶用茅草或麦草。合成油厂的办公室和宿舍就是由这样的“干打垒”做成的。
为了把伙食搞好一点,筹建处派人到赫章县打野味供集体分享。工地上自己制砖和烧砖,以普工和临时工为主办了水泥厂、石灰厂、砂石场、小煤窑等,以解决生产、生活所需。让懂得电的人发挥专长,在厂领导带领下,在羊昌河上筑水坝建小水电站,能发十几个千瓦的电力,供办公室和生活照明用。
▲1958年开始修建的贵阳钢铁厂
当时职工们虽然住简易工棚,生活艰苦,但大家精神很饱满,还经常能看露天电影,举行篮球比赛,周围村民也一同来观看,能热闹一晚上。不少职工还到河边钓鱼。
为便于工作,贵州合成油厂筹建处的领导班子迁到平坝后,经省委组织部协调安排,从各大单位抽调领导干部组成合成油厂的领导层,他们分别从部队转业师团干部、省煤炭管理局、贵州省物资局、普定县、平坝县等单位,抽调一、二把手到合成油厂任职。作为技术总负责人,梁善德也在1958年8月正式调往贵州,全家6个子女连同妻子一同前往。
在锦州合成石油厂,贵州合成油厂的培训队比云南等数个培训队都活跃,无论文艺表演,还是体育竞赛,都受锦州合成石油厂职工和家属的好评。
1958年9月,贵州省石油工业局成立,贵州合成油厂结束了由贵州省化学石油工业局代管的局面。10月26日,贵州省石油局召集会议,学习和贯彻石油工业部关于地方石油的发展方针:“社社办油、人人办油。”11月27日,贵州省石油工业局召开会议,贯彻全国第二次地方石油工业会议精神,并提出贵州省当前任务:钻井21万米、生产原油10万吨(天然油1万吨、人造油9万吨)、建立人造油厂2298家,列为一定规模的石油企业有贵州合成石油厂、安顺炼油一厂、福泉页岩油厂等,主要工程要求在1959年底前完成。当时还提出过这样的战斗口号:“抓红专,抢时间,管它困难千千万,定让钻杆插满山,打开贵州石油海,保证石油如喷泉”。
四
1960年9月,国家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贵州合成油厂面临被调整。主要原因有:一是国家经济困难拿不出那么多钱;二是中苏关系起变化,合成石油的钴催化剂被苏联终止了供应,贵州省赫章县曾说发现钴矿,打算自己生产钴催化剂,后来审定下来是鸡窝矿,没有开采价值;三是大庆油田发现后,天然油比人造油生产成本低得多。然而,此时全厂职工上上下下都不愿意工厂停建,希望上级考虑缓建或者规模缩小点也行。
1961年,上级批准减规模为1万吨/年,厂领导决定赶快上马,造成既成事实就不会下马了。散落在黔桂铁路线都匀至麻尾段39台合成炉(订货是58台)抢运回平坝工地,当时铁路部门还以为这庞然大物是电力变压器,因为占据了大量货位,催合成油厂快点运走。在合成炉到达我国集宁口岸后,铁道部门通知贵州,该合成炉超宽超重,麻尾段的涵洞为此加高加宽,桥梁加固。但是问题还是出现了,麻痹就在自家身上,先行到黄茅村工地的三台合成炉中的第一台在临近工地几百米时,大平板拖车侧翻在水田里。合成炉外观有些擦伤,厂技术部门就势对合成炉进行验收检查,用水压机充压试漏,压力上不去,用肥皂水涂在管子表面,到处漏水,解剖管子,发现管子内面锈蚀严重,裸露的冷却管表面不光滑。刮蹭掉油漆的地方显露出合成炉本来面目:不是苏联的产品,油漆盖着的商标铭牌居然是德国货。厂领导决定检查另外两台已到工地的合成炉,结果同第一台一样,问题多多。打电话询问石油工业部物资司,答复是合成炉是战败国德国对战胜国苏联的赔偿,在苏联放置十多年才卖给中国。合成厂技术部门估计每台炉子恢复需要5万元。
后来,石油部通过外交途径与苏联交涉,1960年2月3日,合成厂方与苏联专家布拉乔夫在贵阳就合成炉质量问题举行会谈。布拉乔夫看过合成炉现场和检验报告后,十分惭愧地说:“这件事我们心里也不好受,愿共同努力把这件事扭转。”承诺按合成油厂提供的配件和检修用材料清单,由苏方负责供应。合成厂方谈判代表继续询问苏方代表布氏:合成炉上油漆覆盖的德国铭牌是怎么回事?布氏承认这批合成炉不是新货,1939年德国人使用过,二战后赔偿给苏联,又放置多年后卖给中国,这些设备临运前才在表面涂了一层油漆。后来,苏联仅赔偿2吨钢板材料给贵州合成石油厂就了事了。
这时期贵州合成油厂供应科驻外采购组订货遇到了困难,特别是由于许多企业关停产,导致成套设备无处订货,造成工地安装施工的设备、零部件、材料短缺,各路施工队伍之间胡乱拉用。这种乱抢设备、材料的现象经常发生,外厂郎岱石油厂甚至不办手续,就把8台高压开关拖走,管理混乱。
合成油厂的基建地位在全省排名每况愈下,大大影响了合成油厂基建的进度。1960年,合成油厂在全省重点基建项目排名中,一季度降为第二批“确保项目”,第二季度再继续下降为第三批“准备项目”,投产日期也推后到1962年元月。自1959年下半年起,合成油厂职工陆续有人离开,从锦州来的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中有三人以家里有病人及独子为由,先离厂后才补办手续。
1960年11月17日,根据国家“不得以产品名称和生产工艺命名企业”的规定,贵州合成石油厂名改名为贵州省平坝石油厂。1961年1月,上级通知郎岱油厂停产,人员与设备合并到平坝石油厂去。平坝石油厂为此又兴隆热闹了一阵。但是好景不长,4月,省里下达通知,全省22个化工项目停缓建,其中就有平坝石油厂。此时,平坝石油厂基建中自备热电站60米高的大烟囱已经竖起来了,自备电站的建筑框架也成型了,平坝石油厂干部职工坚信国家不会将这些投资打水漂,困难是暂时的,缓建也是暂时的。大家相信平坝石油厂会恢复建设的,继续抢时间抢进度地干。
▲1958年梁善德一家人离开锦州合成石油厂到贵州,
左起第四人为梁善德
这时,工厂管理高层悄悄发生了变化,厂长康润民调任贵州省高级法院当院长,其他厂级领导也陆续调走——领导的离开,说明基建下马的命运已经注定。1962年,全国所有新建合成油厂统统“下马”停建,干部重新分配。工人们则按所培训的专业分配,在锦州培训造气工艺的学工,分配到都匀氨厂,都匀氨厂正在搞基本建设,合成氨厂也有造气车间,这些学造气的学工分配到都匀氨厂正对专业口。学机修的分配到遵义烧碱厂,驾驶员分配到省化工车队,其余的人回原籍。得知项目要下马,一股悲伤的氛围渐渐笼罩厂区。分手时,男学工闷闷不乐,女学工低声哭泣,毕竟相处了三年多,大家建立了情感与友谊。有些女工发誓不回家乡,好不容易才走出大山,当保姆都行。
平坝合成油厂工地“三通一平”和部分已建完的设施,几年后被新建的平坝化肥厂利用上了。那58台大型合成炉退回石油部,其中28台调往锦西石油五厂,11台调往抚顺石油三厂(还有19台在途中,未进入贵州),20台第一代鲁奇炉调往云南解放军化肥厂。从东德进口的较为精密复杂的抽气式汽轮机、发电机组和锅炉,以及价格昂贵的输配电设备,即便是已经安装好,也拆下来调往都匀发电厂。平坝石油厂的停建,给国家造成的损失约1600万元。
全厂职工散走后,1962年至1963年,在厂址上成立贵州省化工仓库,由6名职工看守没调走的设备、零部件及各种建材。还要在白天夜晚对方圆1公里的厂区进行巡查,保护国家财产不被偷盗,直至新成立的平坝化肥厂接收为止。此时,原成立的贵州省石油局经历短暂的岁月也被撤销,改为云贵石油勘探大队(在贵阳市南明区市场路)。
平坝石油厂下马后,梁善德的去向按他本人要求是回到石油行业中,省政府对省外来的技术人员进行挽留。梁善德与另外五六个从锦州合成石油厂来的技术人员被动员到都匀氨厂,他被任命为都匀氨厂副总工程师。1964年,梁善德调任贵州省化工局副总工程师(没有总工程师)。
1962年,全国合成油厂均停建下马或转产。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2年第7期」
「梁祖义,原贵州省化工厅科技处处长」
微编:一丹/付宗燕
统筹:姚胜祥 审核:罗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