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星
来源丨人文贵阳
多年前,我就想沿着息烽河走一走,看一看,探寻息烽河畔那些人文历史。今年七月,报名参加息烽“民间河长”招募活动,成为一名巡河志愿者,巡护息烽河,发掘沿岸的人文历史,就变成了一项计划任务。
民间河长聘任仪式
息烽河是息烽县最长河流,主河道长56.1公里,全流域集水面积463千平米,息烽县境内发源于石硐镇难冲桥村,自南向北流,流经石硐、青山、西山、小寨坝、流长和养龙司6乡镇,终点为息烽河乌江汇合口。而“永靖河”属息烽河的一小部分,从息烽县城石门洞,经实验幼儿园、法治公园、文化活动中心、老一中、北门健康广场、老纸厂、酒厂的这一段。之所以称“永靖河”,一是这一段河流经永靖镇,二是历史上息烽在“明家渡”筑城,“明家渡”正好在县城东门坝老一中一带,属永靖镇范围内。
永靖河风光
巡河是很累的事,不过对于爱玩户外、喜欢地方文史的我,也是特别有意思的事情。所以,我提前两天邀约了熟悉息烽人文历史的专家黄登贵老师,还有我的同事——息烽电视台播音员李思蓓一起巡河。
一起巡河的同事
一、石门洞与法治公园
7月23日,巡河计划如期进行。约定好早上九点出发,八点钟黄登贵就打电话给我,他已到县实验幼儿园旁的石门洞。他在微信上给我发了这样一段话:“此时此刻,我坐在石门洞旁,听洞中流出的水声,想象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工字房。据传,工字房当初所在单位的名字在民国时期叫理化所,有几个博士在其中研究化学之类的课题,是个保密单位,书上一些博士的名字可能是化名,至今未查到。”
石门洞入口处
石门洞是一个天然溶洞,洞口大洞内宽可容纳几千万把人,听长辈摆战乱年代就有人驻在洞内躲凶避险,三四十年代军统特务也常在这里杀人,所以也有人称这里叫“死门洞”。备战备荒那年月为了防空还专门用石头把洞口扩宽,六月天只要来到洞口前一股凉风扑面袭来,会有一种凉悠悠的感觉,称得上是天然空调。
黄登贵说,十年前他就开始写一篇关于石门洞的文字,直到今日还没有成功。石门洞有太多的故事要摆。他最先接触到的文字材料是讲工字房的,工字房房屋建筑呈工字形而名。它的渊源与军统有关。他认为军统之所以选定息烽,一方面是息烽名字吉利,有平息烽火之意;另一方面,此地有溶洞能躲避飞机轰炸。情况不对,赶快撒退,若有大的轰炸,人员物质迅速转移,这应是军统的一大策略,这一策略指导下,军统选择猫洞,玄天洞,阳明洞,石门洞,麒麟洞就不足为奇了。当年的军统有的是实力,选择地交通必须方便,因之,息烽有此便利,成为军统大本营则不足为奇了。
石门巷
八十年代,石门洞对面现在闲置的旧楼是县委招待所;当时这里可算息烽一处风景清幽的地方,招侍所建筑古色古香,门口有个鱼塘,红色的鱼儿在塘中悠闲的游来游去。居住那里的客人,把零食投入塘中,逗得鱼儿抢食不停。从县委办公处到招侍所,是青青的石梯路,旁边几株杨柳树,秋华春茂。招侍所分老楼和新楼,老楼建于解放初期,新楼建于改革开放后。2006年县文化广播电视局搬到此处办公。2010年,我借调到文广局半边天文化陈列布展办公室,和黄登贵老师一起在此旧楼二楼共事近一年,当年我还在此处被偷过一辆摩托车。2011年,县文广局和旅游局合并为“息烽县旅游文体广播电视局”,并搬迁到了南大街虎城大厦办公,后来此处闲置下来,听说划归现在的实验幼儿园,具体情况不知。
在石门洞左前方树木葱茏,一深沟壑下的洞口哗哗流淌出一大股水,这是永靖河河水出处之一,并非永靖河的源头。我查资料得知,2014年,息烽县投资1000余万元治理河道,打通从白骨洞伏流入口处至石门洞暗河之间1035米的隧洞,将县城河水引入永靖河,提升县火车站至县城北门桥路段的防洪能力。所以,白骨洞伏流入口处的水流到了石门洞的暗河,汇入永靖河,至于石门洞流出的水到底来自何处,我不得而知。永靖河另一出水处在息烽县实验幼儿园正门口下。从石门洞出流出的水有些浑浊,而此处流出的水十分清澈。
走过实验幼儿园,只见永靖河两岸垂柳依依。有风拂过,调皮的枝条翩翩起舞。踏过一横跨永靖河的拱形石桥来到一“法治公园”,公园在随意位置摆放着几块大石头,石头上刻写着“知律法于心,守法律于行”等之类宣传大红字。公园一头是篮球场,另一头是老年文化活动中心。
永靖河畔法治公园
这是永靖河流经的一小段,岸边树木茂密,树枝低垂,在肩头绽开一片片绿意。公园虽不大,花草树木却不少。这里水清、岸绿、景美,群众闲暇之余,流连河畔,倾听流水潺潺,陶醉清音唱晚,闲看云卷云舒;漫步在美岸林间,景随步移,看蓝天白云、柳暗花明,感受生活真意。
河畔休憩的两位老人
“八九十年代,河水又黑又臭,两岸到处是垃圾、杂草。”在永靖河畔老年大学树林下,今年88岁的熊燕明和78岁的翟思银老人正在歇凉,他们的道出了自己的感受,那时,县城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中,夏天蚊虫乱飞、臭气难闻。现在,河水清了,河边风景秀美,每天到河边吹风、散步,已经成了他们的习惯。
二、牟海奇将军墓
过了法治公园,在对岸不远处,从简槽沟水库方向前行数十米,右拐顺着一小道爬坡上坎,就看见牟海奇将军墓了。
牟海奇将军墓
牟海奇为息烽城创建人之一,湖北利川县人,出生年月不详。卒后葬于阳朗上坝河,清道光二十六(1846)年,迁此落葬,人称“将军坟”。牟海奇将军墓为椭圆形,为土封石围呈圆丘形,坐东向西,宽5米,长7米,高1.5米。墓壁顶端出檐6厘米,长方石柱碑体,上覆四角攒尖顶型碑帽,碑帽4面均镂有瓦拢状石槽10道,顶部呈葫芦状。塔形墓碑,墓前依壁而立,右侧刻有墓志。碑正中刻:“前明郑统将军始祖考牟公海奇府君墓”16字,楷书,每字6厘米见方,左刻世系姓氏,左下刻“大清道光贰拾陆年”8字。右刻300字柳体碑文,为叙述牟海奇史事及颂功扬德之词,对研究息烽及水西之乱有一定的历史价值。1984年9月20日,息烽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牟海奇将军墓
牟海奇系明代凤泗总兵牟文绶之子。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六月,兵部右侍郎兼贵州、四川、湖广军务总督李化龙率兵平播州(今遵义)杨应龙之乱,牟文绶、牟海奇、牟章甫3人随军入黔。文绶战中有功,破格升为守备。后屯兵驻黔,屡平土司反抗,维护边陲安宁,晋升为参将。牟文绶奉调入卫后曾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军,清军入关后,又力抗清师,由贵阳府副总兵升任凤泗总兵。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水西安邦彦乱,牟文绶参与平乱,所至皆捷。明朝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文绶等3人奉令率军进入息烽境,赶走水西土司后,占领息烽阳朗一带,先在现下阳朗南面的山上筑城堡驻兵。20世纪90年代初,在下阳朗还残存有当年牟海奇所筑营寨的石砌门洞和一段石墙,当地人称之为“垮门洞”。后因贵遵公路正好经过那里而拆毁。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牟海奇奉命重新选址在明家渡,即今县城老城区东门坝老一中一带新建城池以作永久屯兵、治民之所。历时两年修成,城高6米,周长3650米。之后,巡抚黎培敬与绅士黎永年重修此城墙,设东南西北4个城门。于南门题字“烽烟永靖”,北门题字“息息相关”。明崇贞二年(公元1630年),本地官员上报崇祯皇帝为明家渡指名,皇帝圣旨,取北门和南门题字之首,为之“息烽”(平息烽火之意)也。明崇贞三年(公元1631年),牟海奇因征战有功被授守备职,奉命接替其父改建息烽城,并修乌江关口,助修敷勇、镇西二卫,开州、贵阳城等,后被任命为息烽守御千户所正千户。
牟海奇将军墓
“以夹堡寨、苦荞寨、以撒、谷撒四处赋田一百二十亩为千户俸田,子孙世守”。虽说明朝的“千户”是外放军职,只大约相当于现在“正团级”,但却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实权派。李自成占领北京时,牟海奇又被调入卫,并升参将,再返息烽后76岁卒。
三、县纸厂与酒厂旧址
从牟海奇将军墓下来,沿东门坝顺着永靖河流水方向继续前行,经过县文化活动中心,教师新村、县城老一中,穿过北门健康广场,就会看见很多五六十年代遗留下来破败建筑,这是国营息烽县造纸厂与酒厂的遗址。这些正在消失的建筑,成为息烽县城的人文脉络符号,成为时代发展的见证,成为一道永不磨灭的历史印记。
息烽县文化馆
1951年6月,息烽县西南山纸厂联营社成立,私营性质,厂址位于县城北门永靖河边,靠近川黔公路210国道,东至叫花岩,西至蚕桑坡。息烽县造纸厂经过不断改造,从手工操作发展到机械化生产,从单一产品发展到可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1973年,息烽县造纸厂被贵州省轻工业局列为全省80家重点企业之一。但是,造纸厂产生的废水、废气、粉尘和噪音,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群众意见极大。由于污染问题,特别是废水污染无法得到彻底的解决,为遏制工业污染,确保水系安全,1984年底,息烽县造纸厂并入息烽县酒厂。
纸厂酒厂遗址
1956年2月,由永靖镇烤酒个体户郑世华,陶仁礼,陈树昌,孙宗培,罗荣芬,曾须成等6户人联合起来,经县人委会确定,组成了“公私合营息烽县酒厂”。1958年2月,经县委工交部同意,公私合营酒厂转为国营,更名为“息烽县酒厂”。由于生产工艺落后,产品单一,资金、人才缺乏等原因,酒厂的生产一直停滞不前,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才真正得到稳定、发展和提高。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开发新产品,1979年下半年息烽县酒厂开始试制窖酒,参加试制的有付定春、阮维俊、邹世义、郭立明等人,1980年开始小批量生产。1981年又增加了另一个品种——“息烽二曲”。1983年“息烽二曲”改名为“氡泉大曲”。息烽窖酒1984年后质量有了提高,包装也进行了改进,投放市场供不应求,深受消费者欢迎。
纸厂酒厂遗址
息烽县造纸厂和息烽县酒厂是只有一河之隔的邻居,同属国营企业。从1980年以来,造纸厂经营不善,亏损大,1983年后,酒厂经济效益逐年提高,特别是1984年上半年就超额完成全年利润计划,相比之下酒厂发展前力大。为了发挥优势,取长补短,扩大生产,县委、县政府研究,同意将造纸厂合并到酒厂,1984年12月26日,在造纸厂会议室召开了两厂职工大会。会上,副县长刘学书宣读了两厂合并文件,组建了酒厂新的领导班子:厂长沈可弻,党支部书记李德本,副厂长有刘开良,吴文奇,周义均。机构设7科1室,13个生产班组,全长共有职工、临时工近300人,成为全县的重点企业。到1985年,息烽县酒厂生产的产品有息烽窖酒、氡泉大曲、息烽醇和息烽大曲四个品种。
纸厂酒厂遗址
九十年代后,由于国有、集体、个体制酒业者无序竞争导致市场白酒销售混乱,产品质量下降,国营酒厂受到冲击。1998年后,受产品滞销,资金周转困难等因素的影响,息烽县酒厂停产。
50余年风雨兼程,息烽县酒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几个人的烤酒作坊发展到有三百余名职工,年产量达1200多吨的县属重点骨干企业。尽管在九十年代后期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致使企业走入低谷,停产致今,但酒厂曾经的辉煌为促进和带动息烽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遥看纸厂酒厂遗址
穿过纸厂酒厂遗址片区,巡河任务就结束了。永靖河畔不是风景壮丽之地,但那些人文历史印迹,犹如一部经典书籍,亦或一部经典电影,只有慢慢品尝,其中韵味才会在一次次领悟中散发出来,这种悠扬深邃的美感使人性升华、使文化传承,足以称得起浓浓的乡愁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