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互证比翼齐飞文史向来不分家,语文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历史中蕴含着许多的语 文知识。有时二者的界限是模糊的,分不清是历史还是语文,可能既是语文又是 历史。从大文科的学科视野着眼,语文与历史其实是可以合而为一作为一个整体 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语文与历史主要是传达给学生人文精神与人文理念,给 学生以丰富的人文知识,给予他们人文关怀。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特别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一方面为其专业理论知识 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打基础,另一方面为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打基础。职业类学 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这些都阻碍了语文教学实践上的效果, 因此,结合我校教材(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苏州大学出版社)),在实践的基础 上,就如何结合新课程改革进行语文教育,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 首先可以通过历史对文学作品有个大致了解,大体对文学发展的历程有个 基本把握。我们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还原历史语境的真实,对历史的发 展有个更为清晰的认识。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文史互证才有可能使学 生在语文学习和历史学习两方面都受益,达到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相结合,既 有点的感性认识,又能由点到面作相对理性的把握,使语文学习和历史学习两 不误,真正做到双赢。
以上论述了语文教育与历史教育相结合如何成为可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更重要的在于语文教育与历史教育相结合的可操作性。 在现实情况下,历史与语文仍然是两门彼此独立的学科,并没有将他们捆 绑在一起成为一门综合的人文学科。前文也说过语文与历史各有其不能代替的作 用和特点,在这个基本前提下,将语文教育与历史教育相结合,并不意味着取 消两门学科各自的独立性,将两门学科合二为一,或者语文教师与历史教师由 一人担任。语文教育与历史教育的结合应该是局部的结合,应该是两门学科交叉 和重合部分的结合,即以谁为主,怎样结合? 笔者以为在不取消学科独立性的情况下,语文教育与历史教育的结合应有 所侧重,语文课仍然以语文为主,历史课应以历史为主,不能本末倒置,喧宾 夺主,应该是有机的结合与融合,而不应是无目的的做语文与历史的拼凑。在结 合的具体操作上,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让语文老师去讲历史,也不能让 历史老师去代替语文老师的作用,语文教师与历史教师应有各自的“势力范 围”,应该“合作”而不是去“争夺地盘”。语文教师与历史教师能够部分地扮 演对方的角色。 语文教学与历史教学的结合在语文教学中的切入应该说相对较为容易。
这里 有两种情况是与历史紧密相连的。一是作为语文的历史与社会背景,即历史语境 二是语文课文本身。因为有些课文本身就是从史学作品中选取的,具有史料价值 在语文课文中这种课文不胜枚举,如《触龙说赵太后》、《六国论》、《过秦论》、 《鸿门宴》,等等。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离不开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与社会背 .景,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产生有其现实的历史语境,而对历史语境的了解是对 文学作品更好理解的基础,因此对课文背景的介绍与深入就实现了语文教学与 历史教学的结合。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杜甫的《登高》等,讲到 这些诗歌必然要联系到中唐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以此来 印证唐代社会的由盛转衰和政治的反动与黑暗。这样学生得到的就不仅仅是干巴 巴的历史定论和孤立的文学形象。再比如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邹忌讽齐王 纳谏》、《冯谖客孟尝君》等课文,就可以对“春秋无义战”与“战国社会的大变 乱大动荡”这样的史论作出一个形象的印证。要说明旧中国资本家是如何残酷压 榨和剥削工人的,夏衍的《包身工》和曹禺的《雷雨》则可提供现实材料。巴尔扎 克说过:“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那么学习语文课文鲁迅的《药》就 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一场缺乏群众基础的资产阶级革命”。
可以说 对课文历史社会背景的介绍与剖析是语文教学与历史教学相结合很有效的切入 方式。当然,以历史背景介绍为切入方式也要讲究方法,介绍不宜太多,联系不 宜过繁,教师应尽量做到启而不发,让学生去发现这其中语文与历史的联系, 使他们在这发现的过程中实现语文学习与历史学习的有效结合。 以上主要是从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学和历史教学相结合加以论述的,对于历 史课堂上的文史结合也有着相通之处,历史课本中许多的史料大多来自文学作 品,那么对这些文学作品的讲解与联系就自然而然将语文和历史结合了起来。而 且文学作品中又有许多典故、成语等,如果能在历史课堂上将这些成语、典故放 在历史语境中加以还原又可增强趣味性,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 堂气氛,使历史演进的规律不再枯燥,而变得生动,可以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同样对这些史料的讲解不宜象语文课那样细致,仍然需要启发学生去有意识地 联想和发现。 文史互证,核心是一个“通”字,只有实现了“通”才能出入于语文与历 史之间而游刃有余,这对我们语文和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 应局限于语文或历史的天地里,而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在素质教育方兴 未艾的今天,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就一定可以实现“语文与历史齐飞, 素质共能力一色”,从而与时俱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