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中国韵文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评蒋长栋的《中国韵文学概论》.pdf

中国韵文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评蒋长栋的《中国韵文学概论》.pdf

中国韵文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评蒋长栋的《中国韵文学概论》.pdf3+.45+.6.7-1859中国韵文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评蒋长栋的《中国韵文学概论》陈光明(湘潭大学,湖南湘潭要:《中国韵文学概论》一书以质素研究与系统论相结合的方..

3*+.45+.6.*7-18*59中国韵文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评蒋长栋的《中国韵文学概论》陈光明(湘潭大学,湖南湘潭要:《中国韵文学概论》一书以质素研究与系统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韵文研究,一改传统研究法囿于分体研究的格局,在构建完整独立的中国韵文学之研究方法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这种研究法所构建起来的多层次的学术思想体系,勾画出科学的具创新意义的中国韵文学之蓝图,在中国韵文学实质内容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关键词:中国韵文;研究方法;实质内容;突破性进展中图分类号:A!$"B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中国韵文(诗、词、曲、赋等)从其诞生之日起,历代文人就对之进行整理和研究,“五四”以后这种整理和研究工作更是成绩斐然。其中陈钟凡的《中国韵文通论》、龙榆生的《中国韵文史》、史烈的《中国韵文演变史》、江建名与何毓玲的《韵文概论》及日本学者泽田总清的《中国韵文史》等,都在韵文研究上各有所长,功不可没,然而,在研究方法上,则正如吴企明先生所说,“它们毕竟停留在诗、词、曲、赋的分体叙述上,似乎还只是一部除掉散文、小说、戏曲的中国文学史,并没有从整体上对韵文发展作宏观考察”[@](F%),因而距离将韵文学建成为一门完整而独立的学科尚有较大的差距。

而蒋长栋先生的新著《中国韵文学概论》!,恰恰克服了历来诸家研究拘于韵文分体研究的弱点,将韵文视为一个整体,以质素研究与系统论相结合的方法,将韵文研究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因而全书观点既充满创新之见,又合乎韵文自身之客观实际,一个较为完整而又较为科学的韵文学学科思想体系之雏型已初步构成,可以认为,这是中国韵文学研究历程中所取得的有一定突破性意义的进展。这种突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研究方法上的突破。《中国韵文概论》所采用的质素研究与系统论相结合的研究法,是构建中国韵文学学术思想体系的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作者看到了“韵”作为韵文之核心质素在构建艺术质素体系及影响内容质素体系中的关键作用,由此而找到了这两大质素体系作为韵文学学术思想构建的基础和支柱,从而克服了历来韵文研究中那拘于分体内在结构的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研究法,研究视野因之豁然开朗。韵文内部两大质素体系的构建使韵文被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完全变成了现实,其研究之深入进行也有了起码的基础和条件。与此同时,系统论的方法又帮助作者从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上,理清了韵文学研究中的逻辑关系,在质素研究基础上建立起艺术与内容这两大质素体系之研究,在两大质素体系研究基础上建立起“艺术学”与“内容学”,在“艺术学”与“内容学”基础上进而建立起“文体演变学”与“分体形态学”。

这一用系统论方法构建的研究体系,均因质素研究的成果而有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质素研究方法使韵文研究被置于与基因遗传相类似的微观视野之中,从而促成了研究的细致、科学和准确;另一方面,系统论方法又使韵文研究被置于一个完整有序而又合乎实际的逻辑体系中,从而促成了研究朝着构筑一个完整学术体系的方向发展。既有细致、科学、准确的质素研究作为基础,又在两大质素体系基础上构建起月出版。宏伟的学术思想体系之大厦,这正是《中国韵文学概论》一书在研究方法上胜过前人而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其二,是研究成果上的突破。《中国韵文学概论》一书研究方法的突破,也促使其研究成果富于创新之见。这种成果不再像一般的诗学、词学、曲学、赋学那样拘泥于分体研究的结论,而是着眼于探寻韵文作为一个整体的纵向演进规律和横向联系规律。作者对于中国韵文内容质素体系与艺术质素体系纵横两向规律所作的概括,看上去似乎是人们所习见的,但又是未曾有人系统地得出的结论。正是在这似曾相识的文学发展一般现象研究中,作者抓住了能够体现中国韵文带本质意义的规律。例如,中国韵文以先秦粗粝型态的雅俗共存的多样化情趣之艺术质素为奠基,经汉魏六朝以追求高雅之趣为特征的艺术质素、唐宋以追求儒雅之趣为特征的艺术质素,最后达到元明清以追求通俗之趣为特征的艺术质素这一艺术体系之演进规律;中国韵文在先秦多元化情志的基础上,经汉魏六朝皇家世族士人情志、唐宋庶族士人情志,最后到元明清城市平民情志这一内容体系之演进规律;中国韵文在横向联系中所存在的民间韵文启动律、新旧质素更替律、诸体相济共存律等动态横向联系规律,如此等等,这众多的有关规律性的探讨,皆是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学术上的创新意义非同一般,仅此一点,就使《中国韵文学概论》一书的学术价值不同凡响。

当然,其中的某些结论确给人以似曾相识之嫌,但这是因为他是在广纳诗学、词学、曲学、赋学等众家之长的基础上,才得出这一更高层次之学科即韵文学研究之结论的。运用人们习见的文学史料及公认的结论,进而推衍出更新的结论来,这也是需要别具智慧和更具宏观视野的眼光的。当然,《中国韵文学概论》并非就已完美无瑕。作为“概论”,它只是为中国韵文学的构建画出了一个粗略骨架之蓝图,其中的许多结论尚有待进一步仔细地研究和论证,多数章节的内容若铺展开来论述简直都可写成专著。因此,《中国韵文学概论》一书的问世,只是意味着中国韵文学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我们热切地期待着蒋先生及一切有志于韵文学研究的学者们,拿出更多更具创新价值的韵文学研究成果来。参考文献:建设韵文学学科的总体构想[#]$中国韵文学刊,!%&’(创刊号)$责任编辑:莲(!-2,$-’3(,-$4$5!!!67,/0"$#)!64’#%2’:89/::;9401C.A940D?3E40/4?0F4=C9C3/?;?1940I0D40)=40C40C/E;4C=401401@//0A40A:0A0/D/A34D=40H401CD404B4D/0A400?G/?@9C.A940C.A9401/0D40)=40CC.A9;CC0D

上一篇: 历史文献学专家仓修良逝世,享年88岁
下一篇: 常州派之兴起与道咸以来词风(中国韵文史下二十六)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